张泓追忆重庆著名编剧张鲁:他是用生命在写作

2012/3/1 16:33:34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1985年,张鲁凭借在西藏拍摄的电视剧《巴桑和她的弟妹们》,荣获第六届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1987年,他参与创作的电视剧《希波拉克底誓言》,荣获第七届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张泓表示,张鲁的最后一部作品是长篇小说《卢作孚》,该长篇小说分为上中下三册,长达百万字,是张鲁在轮椅上与张湛昀共同完成的。

张鲁(资料图)

张鲁(资料图)

  本报讯(记者 夏洪玲)“别人是在用技巧写作,我是在用生命写作。”这是张鲁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大家对他的评价。在他近4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写了200多部作品,并多次获得飞天奖。不幸的是,58岁的张鲁在2010年因高血压突发脑溢血而离世。近日,记者采访了张鲁的大哥张泓,听他讲述张鲁的人生故事。

  一场车祸改变一生

  1952年6月,张鲁出生在山东。从小喜欢文学的他,17岁就开始尝试写诗,后来考入西南师范大学,再进入到重庆电视台工作。1985年,张鲁凭借在西藏拍摄的电视剧《巴桑和她的弟妹们》,荣获第六届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1987年,他参与创作的电视剧《希波拉克底誓言》,荣获第七届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

  然而,正当事业进入辉煌期时,一场车祸却改变了他的一生。1987年的一天早晨,35岁的张鲁在小龙坎的公路上晨跑时,一辆小货车从后面撞倒了他,压碎了腰椎。回忆起那段时光,张泓依然难掩心疼,称张鲁在7年的时间里没有出现在大家面前,独自一人承受着大家无法完全理解的痛苦,带给家人和朋友的始终是乐观的笑容。

  扶助上万名失学儿童

  1994年,也就是在张鲁幽闭了7年之后,张鲁为了一个西部农村孩子求学现状题材的电视剧第一次走出家门。由于摄制组要去农村拍外景,张鲁被人用滑竿抬上了江津双峰山。为拍“希望工程”,张鲁坐轮椅跑遍农村,1994年至1996年,他策划、导演了反映贫困山区儿童就学情况的53集长篇纪录片《跨世纪希望》,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同时,他还在拍摄纪录片的三年里,积极推进有关方面在老少边贫山区建立希望学校15所、希望书屋数十间,扶助上万名失学儿童重返学堂。

  2002年以来,他倡导重庆电视台实施“新世纪希望”电视行动,任大型纪录片《新世纪希望》总导演,推出了3部共50余集纪录片,同时,为西部贫困地区兴建音像电子馆和农科教示范点90余所,使数以十万计的农民受益。张鲁告诉他帮助过的学生们:“一个人脊梁骨断了,生活是何等艰难?一个民族的脊梁骨断了,民族又是何等境地?”他要孩子们记住一句话,“以人助我之心助人,才是真正的感谢。”

  为世人留下《卢作孚》

  张泓表示,张鲁的最后一部作品是长篇小说《卢作孚》,该长篇小说分为上中下三册,长达百万字,是张鲁在轮椅上与张湛昀共同完成的。“创作期间,他硬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完了1000多万字的文字材料,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然而,车祸之后的他,腰椎里面有一根很长的钢针,坐久了很难受,但是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中午活动半个小时之外,其余时间都坐在电脑前写作。2010年5月,张鲁第一次突发脑溢血,在病床上最让他高兴的就是收到几套自己创作的《卢作孚》样书。“我们都能感觉得出他看到这套书的喜悦,因为这套3册10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几乎耗尽了他毕生心血。”张泓说。2010年10月30日傍晚,张鲁在家中突发高血压,造成脑出血。终因病情过重于11月12日凌晨在市急救中心去世,享年58岁。

  人物介绍

  张鲁:重庆电视台国家一级编导,张鲁曾经编导过不少优秀作品,多部作品获得了国家、省(市)级奖励,且多次获得飞天奖。1987年,35岁的张鲁因车祸导致身体高位截瘫,但他坚持在轮椅上完成了一系列反映贫困边远山区人民生活疾苦,以及希望工程建设的优秀纪录片,并牵头协助开办希望学校十所,希望书屋数十间,扶助上万名失学儿童重返学堂,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重庆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