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演员厄兰-约瑟夫森去世 享年88岁

2012/3/6 16:14:20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约瑟夫森的家族可上溯到瑞典最早的一代犹太移民,世代书香,出了很多作曲家、画家以及和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合作的戏剧导演。2000年,约瑟夫森在丽芙·乌尔曼执导的根据伯格曼剧本拍成的影片《狂情错爱》中扮演一个叫伯格曼的角色。

厄兰·约瑟夫森1923.6.15-2012.2.25 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

厄兰·约瑟夫森1923.6.15-2012.2.25 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

  伯格曼的另一重自我去了……

  2月25日,瑞典著名戏剧、电影演员厄兰·约瑟夫森(Erland Josephson)在斯德哥尔摩一家医院内去世,享年88岁,而他,已经和帕金森症搏斗了很多年。

  约瑟夫森的家族可上溯到瑞典最早的一代犹太移民,世代书香,出了很多作曲家、画家以及和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合作的戏剧导演。他的父亲开了一家书店,约瑟夫森就是在这样的文艺气息熏陶下长大的。

  尽管从未接受过专业的戏剧表演训练,但约瑟夫森是学生剧团积极分子。16岁那年,他认识了长他5岁的英格玛·伯格曼,并在之后的70年人生中,两人再也离不开彼此。

  那时的伯格曼,对电影还较为生疏,但已经是个天才的舞台导演,在他的指导下,约瑟夫森演了莎士比亚的名作《威尼斯商人》和《仲夏夜之梦》。据约瑟夫森的印象,早年的伯格曼暴躁易怒,歇斯底里,但无人不为他的才华折服。1945年,约瑟夫森随伯格曼加盟赫尔辛堡市剧院,走上专业舞台演员的道路。1949年,约瑟夫森转投哥德堡市剧院,1956年进入瑞典皇家剧院,1966年至1975年间接替伯格曼担任皇家剧院的艺术指导。在皇家剧院担任领导职务的这10年,他亲自出演了60多部戏,被公认为瑞典最杰出的舞台演员。不过,对更多瑞典以外的人来说,约瑟夫森是以电影演员的身份而为人所熟知的,特别是他在伯格曼的影片中出演的大量角色。

  早在伯格曼的第二部电影《带雨伞的男人》(It Rains on Our Love,1946)中,约瑟夫森就露脸了,之后他又在伯格曼电影里从龙套演到配角,直至最后升为主角。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伯格曼早年喜爱的一位御用演员马克斯·冯·西多在国际上日益走红,海外邀约越来越多,就去了好莱坞发展,伯格曼便开始起用约瑟夫森出任影片中的男一号。当然,这两位男一号的气质与风格极为不同,很难说约瑟夫森彻底取代了冯·西多。

  约瑟夫森在电影上的突破要归功于《婚姻生活》,这套6集的电视电影也是伯格曼的一次商业突破。因为《呼喊与细雨》的票房失败,伯格曼一时无力筹措资金拍摄大成本电影,《婚姻生活》是他和老班底在法罗岛的自有摄影棚精打细算拍出来的。据说在它播出期间的每个周三,大部分瑞典家庭的电视机前都有忠实观众守候。

  约瑟夫森此时刚好结束了和皇家剧院的合约,开始走向国际影坛。他对好莱坞没有兴趣,但在欧洲其他国家拍了不少电影,如在莉莉安娜·卡瓦尼的《善恶的彼岸》中演尼采,还和南斯拉夫前卫导演杜尚·马科维耶夫合作《猪与珍珠》。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流亡意大利时,也选择了约瑟夫森来传递自己的苦涩“乡愁”,之后,两人又再次合作《牺牲》。约瑟夫森后来还出现在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的《尤利西斯的凝视》中。

  尽管和众多知名导演合作过,约瑟夫森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是伯格曼的另一个化身。用约瑟夫森自己的话说:“在伯格曼的世界里,我代表某种多疑、反讽的知识分子式人物,非常冷淡、失意。我出国后,在意大利和其他地方拍电影,我的戏路大不一样,经常演疯子之类的角色。这对我很有好处,非常有意思,因为在现实中你不是疯子,演疯子就很有趣了。我觉得这可能改变了伯格曼对我的看法。我在他的世界里突然变得更加魔幻了,开始演爱幻想又多变的人,比如艺术家。”

  和伯格曼一样,约瑟夫森也是把舞台放到自己事业的第一位,而不是那更让他们闻名世界的电影。约瑟夫森说:“拍电影不是我的职业。和大家在一起工作很有乐趣,但我对电影表演是直到1972年的《呼喊与细语》才开始有兴趣,突然我从中得到某种收获,真是前所未有。伯格曼就是在这部电影里看到我和丽芙·乌尔曼的表现,他看到我们对彼此的反馈,才起了写《婚姻生活》的念头。”

  剧场空间让约瑟夫森十分着迷,一进入排练他就感到如痴如醉,全身心地热爱每个合作者,热爱舞台,热爱剧院。1980年代末,他加盟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新排的《樱桃园》,走上了美国的舞台。

  当时,约瑟夫森正在巴黎拍菲利普·考夫曼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碰到彼得·布鲁克便一起喝咖啡。布鲁克其实对约瑟夫森很熟悉,看过他演的很多伯格曼电影,但一见之下,才觉得应该邀请他出演《樱桃园》中的戛耶夫。他觉得演契诃夫的作品,不仅仅要演技出色——约瑟夫森早已证明这点,还需要深邃的思想和心灵,这也只有在见过本人之后才能判断。而约瑟夫森认为,契诃夫在瑞典本就地位崇高,因为他所体现的俄罗斯精神和瑞典人是相通的,比如说,契诃夫对光的敏感就和伯格曼是一样的,他的剧中对光线的描述很有约瑟夫森所熟悉的那种北欧感觉。

  2000年,约瑟夫森在丽芙·乌尔曼执导的根据伯格曼剧本拍成的影片《狂情错爱》中扮演一个叫伯格曼的角色。2003年,他联同丽芙·乌尔曼再次出现在伯格曼的遗作、电视电影《萨拉邦德》中,重续了30年前的《婚姻生活》。

  在戏剧舞台和摄影机之外,约瑟夫森还是一位知名作家。他说自己是个没什么耐心的人,只要有几个月不工作,就闲得发慌。所以一旦不演戏的时候,他就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写作中,几十年来发表了多部小说、诗歌和戏剧剧本。约瑟夫森自己还是数部电影的导演,1980年,他执导和演出的电影《Marmalade Revolution》,曾进入第3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文/mag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