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大片上演片名疑云:译名不当可能影响票房

2012/3/31 11:37:16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本月16日,好莱坞动作大片《玩命追踪》上映;昨天,3D史诗大片《诸神之怒》也在国内上映。至于这些参考名的由来,周黎明分析主要有三方面的来源:一是参考港台的翻译,有不少引进电影港台会先于内地进行宣传,因此港台的翻译成了内地译名的重要参考。

  《美国丽人》其实说的不是一个美人的故事,你知道吗?

  《艺术家》的翻译其实是不准确的,你知道吗?

  正在上映的《玩命追踪》原本不叫这个名字,你知道吗?

  本月16日,好莱坞动作大片《玩命追踪》上映;昨天,3D史诗大片《诸神之怒》也在国内上映。但如果你是专业影迷的话,你应该会知道,前者的原名其实叫《闪电》,后者则是《诸神之战2》。它们之所以“改名换姓”,背后其实另有玄机。

  “你换个马甲我照样认识你!”这或许是影迷对于很多有着“不规则译名”的大片的共同呼声。可这些“马甲”是怎么来的,又是谁给它们“穿上”的呢?大片的“片名疑云”由此而来,且很有探究的必要。

  有一个事实

  译名不当可能影响票房

  其实引进大片因译名不当而影响票房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2001年的歌舞大片《红磨坊》在引进时被改名为《梦断花都》就令很多观众一头雾水,当得知就是《红磨坊》一片后,人们才“意想不到”地感叹:“这个片名改得多此一举。”同年引进的另一部美国进口大片《兵临城下》,译名被更改为《决战中的较量》也曾引发观众不满:“《兵临城下》忠实于原名,上口、传神,观众又熟悉,为什么引进后还要改呢?”同样“化神奇为腐朽”的例子还有电影《痴男怨女》,这部根据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的传世作品《温莎夫人的扇子》改编的电影彰显出王尔德“讽世喜剧”的经典风范,然而当时该片俗气的片名却难以概括出其精华信息,颇受观众“诟病”。

  2005年,中国曾引进了一部美国影片叫做《空姐》,当时新影联院线负责人高军给这个直译过来的片名加了两个字,变成了《美国空姐》,“就这两个字,发行方告诉我,至少增加了200万的票房。”高军表示,为影片起名要吃透观众的心理,“之所以给空姐前加上了‘美国’两个字,一是为了扩展其商业味道,让人一看就知道该片来自电影工厂好莱坞;二是与之前的奥斯卡获奖影片《美国丽人》相呼应,增大空间联想。否则,人们很可能以为《空姐》是个行业纪录片或者教学片。”

  有一个***

  译名参考有三个渠道可遵循

  据了解,片方在国内版权方购得版权之后,由中国电影进出口公司来负责进口,并委托中影或者华夏两家公司发行,然后找人来参与译名。这群人可以是版权方和发行方内部的人,也可以是他们的朋友,甚至一些普通观众也可以参与进来,但同行,甚至不相熟的导演都是首要排除对象,这也是出于同行业竞争的考虑。

  至于这些参考名的由来,周黎明分析主要有三方面的来源:一是参考港台的翻译,有不少引进电影港台会先于内地进行宣传,因此港台的翻译成了内地译名的重要参考。像《生化危机》《壮志凌云》等均来源于港台翻译;二是从专业强势的电影刊物中获得;第三当然就是最重要的制片方提供的片名参考。

  接下来就是送审了,在报审表上有一栏“原名”和“中文片名”,分得很清晰。如果译名做得好,审查小组就不会有异议,但做得太差,他们就会提出一些意见。在译名上,审查小组没有硬性规定,只要不是血腥暴力,不违反相关政策,一般都没问题。过程有商有量,但只要定下名字,想要修改就比较困难了。

  此外,有很多译名有争议的影片其实都不是正式引进片,只是靠网络传播,这些译名的来源就另当别论了。

  有一个现象

  比直译更可怕的是翻译错误

  著名电影评论员周黎明表示:“整体上而言,内地‘直译’不如港台‘巧译’。”同时他认为,由于片名的翻译往往要对影片的故事剧情、深度含义有所了解,而“直译”则凸显出内地电影工业在相对性人才上的匮乏。

  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电影出现直译?周黎明表示,一来直译是相对比较保险的做法,“原本的片名肯定是制片方想过很多轮才定下的,因此按照英文的直译是最不容易出现问题的。”类似《哈利·波特》《珍珠港》之类的片名,直译是最精确的。不过也会出现一些让人不解的内地直译片名,比如《指环王》。周黎明表示,这部作品早在小说引进期间,名字就已经是《魔戒》了,不知道为什么影片名一定要被译成《指环王》。

  其实“直译”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翻译错误。周黎明以今年好莱坞的两部热门片举例:“把The Artist翻译成‘艺术家’其实是对这部影片的误读,字面上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做艺术的人’,这个问题不大。但The Help我认为翻译成《帮主》问题就很大,因为这其实是个名词,是‘帮佣’的意思。可怕就可怕在,由于网络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家会对错的译名将错就错,约定俗成地用下去。”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还有American Beauty,我们一直翻译成《美国丽人》,但实际上,这个片名指的是海报上的那朵花——‘美国产的红蔷薇’,这种花的花期很短,在片中也出现过,暗指少女的美丽是脆弱的。但很少有人关心和知道这其中的差别。

  综合《北京青年报》《渭南日报》

  不同地区译名有“迹”可循

  现在片方取名遵循的第一条原则就是赚钱,博纳文化发行部副经理于昊说,很多片子引进中国的时候已经在国外上映过,且多半有盗版,引进市场后怕媒体、观众知道,不利于宣传,就干脆起个新鲜点的名字,如果不改头换面,下场可能非常惨痛。所以有时候就会出现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译名:比如《我们来自未来》被翻译成《古墓迷途》,为的就是让人误以为它是《古墓丽影》的姐妹篇。

  另外,不同地区对于译名的处理也有着不同的规律——

  《玩命追踪》不但名字沿用“玩命”二字,海报设计都跟《玩命快递3》(下图)相似

  大片译名的背后故事

  ■《碟中谍》名字来自第一部

  今年1月,《碟中谍》系列的第四部在中国上映,观众在惊叹于影片快节奏和特效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片名是《碟中谍》而不是《谍中谍》?主人公伊森·亨特难道不该是“间谍中的间谍”吗?

  其实这片名是从第一部直接引用过来的,在第一部里,伊森要寻找一张藏有CIA半份间谍名单的碟片来为自己和死去的队友洗冤,整部电影都是围绕着这张碟片展开的故事,翻译成“碟中谍”,按照中文字面意思来解读就是“碟片中的间谍”,这个译名可以说是相当有才,高度概括了剧情,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就被沿用至今了。

  ■《速度与激情》不敢起“真名”

  去年上映的《速度与激情5》,是这个系列在中国上映的第二部,而之前在国内上映的《速度与激情4》则被改成了《赛车风云》。

  为什么没有延续这个系列的“招牌”?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在《速度与激情4》上映前,有一部德国的赛车片上映,名字叫《速度与激情之A2狂飙》,因为担心被观众混淆,迫不得已,最后只能起了一个完全不沾边儿的名字。

  ■有些片名其实是演员的“招牌”

  最近正在上映的《玩命追踪》是由好莱坞硬汉杰森·斯坦森主演的,这部影片的原名其实是《闪电》。此前他的代表作《非常人贩》被改为《玩命速递》引进,之后“玩命”就成了他的招牌。

  同样“待遇”的还有阿诺·施瓦辛格,他演的电影无论在哪里上映都会使用“魔鬼”二字吸引眼球,《魔鬼司令》《魔鬼终结者》《魔鬼复制人》,就连他少有的几部喜剧片都被翻译成了《魔鬼孩子王》和《魔鬼二世》。

  此外,威尔·史密斯和休·杰克曼都是“战警”的代言人,前者出演了《绝地战警》《飙风战警》《MIB星际战警》(即《黑衣人》),后者则出演了《X战警》系列。

  本版编辑 翟剑 整理

  内地香港地区台湾地区

  规律基本上,内地的翻译虽然偏向直译,但还算是比较多样的,只是有时候内地片商特别钟爱孤胆、致命、玩命、决战、危情、特工、极限、逃生、迷魂、绝地等词汇。偏向文艺化,所以片名总是有种意味深长的味道。基本融合内地和香港对于片名翻译的规律,既有特别爱用的词汇,又想意味深长,而且往往有很严重的商业味道,结果常常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作品《速度与激情》《狂野时速》《玩命吧》

  举例《谍影重重》《判谋追杀》《神鬼认证》

  《漂亮女人》《风月俏佳人》《麻雀变凤凰》

  《肖申克的救赎》《月黑高飞》《刺激1995》

  《诸神之战》《人·神·魔战》《超世纪封神榜》

  《音乐之声》《仙乐飘飘处处闻》《真善美》

  《两杆大烟枪》《够姜四小强》《两根枪管》

  《盗梦空间》《潜行凶间》《全面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