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音乐学院公布了参加第2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8台音乐会节目。副院长廖昌永指出,上音师生是历届“上海之春”的主力军,而今年节目报送的热情更加高涨。今年一改往年只安排个别专场在学院外剧院演出的做法,把6台音乐会都安排在上海音乐厅和东方艺术中心举行社会公演,是激起大家踊跃参与的重要原因。
走向社会展才华
历年“上海之春”期间,上音的参演节目大多安排在校园内的贺绿汀音乐厅举办,如去年,就只有两台专场在上海音乐厅演出。尽管贺绿汀音乐厅设施齐全、音响环境也不错,但由于社会观众相对较少,导致新人新作登台演出,面对的观众大多是校内“熟面孔”,缺少社会公演的真实氛围。为此,一些师生说:“‘上海之春’是向社会大众展示老牌音乐学府新风采新实力的平台,但是,如今连学生们的毕业音乐会也纷纷到校外举办,我们怎么觉得,参加‘上海之春’仍然像是在校园里开‘派对’,自娱自乐?”廖昌永告诉记者:“这种想法,体现了师生们欲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展示才华的迫切愿望。高等学府具有服务社会的责任,我们当然应该借‘上海之春’平台,支持师生们走向社会。”
专项基金解难题
不过,要实实在在地提供支持,逃不过“成本”二字。租用社会剧场的费用,要比贺绿汀音乐厅高出数倍。也正是难以承担高昂的开销,让以往的上音人心想“墙外开花”,却只能“望而却步”。那么,钱从哪里来?上音艺术处处长陈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虽然表示不方便透露6台音乐会的成本总额,却也承认:“我们能省则省,委约创作没有稿费,登台演出没有报酬,但仍然是很大的一笔经费。”据他透露,如今,国家为支持高等学府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设立了多个专项基金,“以社会公演的方式参加‘上海之春’,把票价控制在80元至180元之间,既服务了社会、繁荣了舞台,又让人才获得了艺术实践的机会,还促进了学科发展。因此,经费都是从文化发展、人才高地建设、艺术实践等相关专项基金申请来的。”
大众感受须考虑
在社会上公演,意味着能听到真实的掌声,能为陌生的听众提供艺术享受。所以,消息传开后,上音的师生们反响强烈,报名节目的总量达到了18台。经过优中选优,才确定了2台在校内上演、6台参加社会公演的方案。这一举措,还激发了师生们进一步的思索。作曲系主任叶国辉说:“作为教师,大家普遍存在培养学生往高精尖方向发展的观念,创作的作品也比较前卫、先锋。但是,探索性的作品或者演奏演唱高难度的乐曲,在校内还有空间,在社会上公演,就必须考虑大众的感受和反响了。因此,这可能会对教学理念产生积极的影响。”廖昌永则认为,“让我们的获奖选手、原创新作到社会上去‘遛遛’,意义还不仅仅在于展示学生艺术才华和体现服务大众意识,更重要的是,能检验我们的办学方向和质量,所以,多花点钱多付出点力气,值得!”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