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帅:就把《我11》当探险片来看(图)

2012/5/17 15:05:23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  王小帅还说,三线小城生活留下来的影像资料极其少,因为都是军工厂,当时连纪录片都不能拍。”  为了表达对父辈们的怀念,王小帅甚至在拍电影之前,还采访几家当年是老三线的家庭。

《我11》海报

《我11》海报

  记者 裴军运/文 冯明/图

  《我11》在全国几场媒体试映后,反响不俗,被认为是继《17岁的单车》后,王小帅又一部值得拿出来说一说的影片。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王小帅很担心票房。他说,这部影片需要发酵几天,在观众中形成话题,才能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但我现在最大担心的是,影院排片少,没等形成话题,就急着给你撤片。”

  当探险片看 爷爷奶奶那辈不可思议的事情

  王小帅说,现在的观众喜欢看情节简单的商业片,“但我不能这样迎合这样的观众,这是我的记忆。它就像我脑海里的一幅画一样,我必须尽量呈现它的风格,不能突破我本身设定的氛围。电影院也要慢慢培养观众去理解更多的东西。”

  王小帅还说,三线小城生活留下来的影像资料极其少,因为都是军工厂,当时连纪录片都不能拍。“我作为在贵州山区长大的孩子,对我的父辈很有感情,他们为三线建设做了很多事情,所以我认真拍这么两三部电影一点也不为过。”

  说起对观众的期待,王小说干脆对记者换了一种说法:“就让现在的‘90后’观众,当探险片来看吧,看看发生在他们的爷爷奶奶辈身上的那些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是用中国话讲述的中国事,而不是用英语讲述的不着天地的事情,知道一下文化大革命时期,三线小城生活是怎么一回事。”

  父与子片段

  是导演对自己父亲的记忆

  王小帅在拍摄《我11》期间,作为老三线一员的父亲去世了。这让王小帅格外失落,为此,他特意在片中增加了父亲这个角色的戏份。王小帅说:“和电影里的情节一样,我的父亲也是一个没什么戏可演的演员,老三线,我的父亲也教我学画画,他也说,学画画,将来卖钱能养家,骑自行车带我出去写生。”

  王小帅还说:“片里片外的父亲,都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他会强调自己的思考,虽然在大的政治背景环境下大家都在随波逐流,但他还是能够冷静地思考。这些元素,我都放在电影里男主角的身上,作为对父亲的怀念。”

  为了表达对父辈们的怀念,王小帅甚至在拍电影之前,还采访几家当年是老三线的家庭。“他们都七八十岁了,为了留住那段记忆,我甚至先以口述的方式拍了一个纪录片。”

  部分性话题

  爬双杠和床戏是我争取来的

  片中,涉及了少年的性萌动、父辈的床事、以及“文革”惨烈的武斗。由于王小帅的电影反映的人、事、背景都有一定的敏感性,审查问题成了他几乎每部电影都要面对的课题。问他拍片前,是不是自己内心首先有个审查过程?

  王小帅说,根本没有。现在都市场化了,投资人会对政策不允许的题材进行规避。《我11》是一个少年成长的体验,只是片中的11岁正好在“文革”期间。我没有夸张“文革”,反而我很隐忍,这也是我的风格,我觉得不会存在政治风险。

  在真正审查的时候,倒是对几个小男孩身体的变化,小男孩之间的性话题等被强制拿掉了。“但是小男孩爬双杠那段性暗示没有拿掉”,“关于父母那段床戏开始也很危险,但我说只有声音又没有画面,那一段是我争取来的。”

  中法合拍片

  但都是中国演员讲中国故事

  被问到这部影片的投资名单上有很多法国的资金,王小说说,这是一部中法合拍片。中国和法国政府在2010年签署了合拍片协议。《我11》前期都在中国拍,演员都是中国内地的,后期就到法国去做。剪接师、录音师、混音师、作曲师等等都是法国人,这样的人员比例符合合拍的标准。

  中国在制作前期所占的资金比例还是相当高,占了整体投资的2/3,因为做上世纪70年代的故事要搭景,要找破楼和对一些残破的地方重新恢复,花了不少资金和精力。至于后期,法国他们的资金一般都来源于一些基金、艺术电视台和商业电视台。

  影片最终选择了在重庆万盛县风景区拍摄。王小帅说:“也去当年拍《青红》的场地看过,工厂和当年的住房都没有了,拍不成了。”

  自传体第三部

  可能是老三线后代的生活

  王小帅围绕着三线建设的“自传三部曲”目前已经完成了两部,时间点分别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目前剩下的最后一部,王小帅并不急着完成。

  王小帅说:“还没完全想好。因为它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比如文化大革命,它有开始、有结束。但三线工程的建设是有始无终的,到现在46年了还在。世世代代留在那里的人,包括我们这一代、孙子那一代,几代人了还在那里。《我11》以七十年代为背景,《青红》是八十年代开放的背景,然后再讲到现在的命运、现在的生活,所以它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