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届海报
6月16日,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如期拉开帷幕,数十部入围影片、300多部中外优秀参展影片悉数亮相。从1993年开始,上海国际电影节已走过了19年、14届的成长道路,成为中国唯一的每年一届的国际A类电影节。经过多年积淀,如今的上海国际电影节风华何在?
数字变化 逐年发展
上海电影节从创办初起就坚持多元包容的特色,以展现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不同风格和不同表现形式的电影佳作和创作力量。电影节蹒跚学步时,就汇聚了奥立佛·斯通、大岛渚、沙赫那扎洛夫等国际著名影人。近年来,人们又看到默多克夫妇、吕克·贝松、梅丽尔·斯特里普等踏上红毯。2009年,奥斯卡“小金人”得主哈里·贝瑞、丹尼·博伊尔等为“亚洲第一红毯”增辉。从1993年第一届电影节上33个国家和地区167部参赛参展影片,到今年来自全世界106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部长片、上万部短片报名参赛……这一连串数字变化清晰地记录了上海电影节19年来的成长轨迹。
海纳百川 促进交流
今年,来自世界五大洲风格迥异的电影文化将借由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平台相互交流,相互碰撞,这象征着上海国际电影节“海纳百川”的风范。
作为一个电影产业交流平台,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促进国内外电影产业发展,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金爵奖”国际电影评选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一个重要环节。历年来,国际评委会由至少7位国际业界知名专业人士组成,其权威性和专业性享誉海外。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展单元已成为最受影迷欢迎的环节,每年电影节期间都会集中展映数百部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影片。与平日在院线上映的影片不同,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的影片有着更丰富多元的文化背景,也能体现除了商业片之外的电影市场的艺术发展潮流,不仅是电影迷接触到新鲜电影的机会,也是许多业内人士了解产业动态的渠道。
思考现象 助推国片
上海国际电影节始终将自己放在中国电影产业中,观察、思考产业现象,与中国电影同呼吸、共命运,致力于助推华语电影的发展。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助力之下,一批国内优秀电影导演得以脱颖而出,中小成本影片提供展示机会,助推新锐势力迈向国际舞台。
在电影节诞生初期,《红河谷》《黄河绝恋》《紧急迫降》《茉莉花开》等一批国产电影与世界级的大师见面,增加了中国电影的国际曝光度。2002年在第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霍建起的《生活秀》独领风骚,一举夺得“金爵奖”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和最佳摄影三项大奖,为华语电影赢得荣耀。近年来,在电影节国际影展单元中,除继续推出“中国新片展暨传媒大奖”单元外,特别增设了“最受关注中国影片”单元,集中向境外的国际买家、制片人展示中国新片。到 2011年第十四届电影节期间,短短数天放映的中国电影达70多部。
电影“摇篮” 育人成长
自2004年起,上海国际电影节通过设立中国电影项目创投、亚洲新人奖、国际学生短片大赛,手机电影节等活动,搭建了中国——亚洲——世界三个阶梯式的评奖与推广平台。
亚洲新人奖是主竞赛单元外最具关注度的奖项。经过8年成长,它鼓励了亚洲地区一大批电影新人,宁浩、万玛才旦等许多年轻导演都是从“新人奖”被世界和业界认识的。在2009年第十二届电影节中,曾获亚洲新人奖评委会特别奖的导演张猛带来的作品《钢的琴》赢得最具创意项目殊荣。在2011年第十四届电影节上,首届手机电影节的设立得到了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的认可。今年第十五届电影节将推出网络微电影评选、女性微电影、“爱”上海城市微电影等全新单元,鼓励更多青年利用新媒体来表达创意。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