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坊》开播十周年将推周六沪语版

2012/6/20 15:37:34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至于女主持人,他强调,因为这两位一直在电台做一些直播节目,擅长聊天,而且又是上海人,考虑下来比较合适。作为一个上海人,而且三年里都经常参加用上海话录制的情景喜剧《开心公寓》,黄浩对自己的上海话很自信。

新版《新闻坊》演播室被装修成客厅的模样

新版《新闻坊》演播室被装修成客厅的模样

《新闻坊》主持人黄浩(右)和老搭档孙丹凤

《新闻坊》主持人黄浩(右)和老搭档孙丹凤

  走进第十个年头,上海招牌新闻节目《新闻坊》将“变脸”——原来的石库门背景将变成客厅和书房。更值一提的是,《新闻坊》还将首次尝试让主持人用沪语“侃”新闻。记者昨天在《新闻坊》栏目纪念开播十周年座谈会上获悉,从本周开始,观众每周六就能在荧屏上看到纯正的沪语版新闻坊。

  搬进客厅聊新闻

  《新闻坊》开播于2002年1月1日。两位主持人坐在石库门海报前,像是在弄堂口和观众拉家常“说”新闻。这个形式开辟了上海电视新闻节目形式的新篇章。亲切的生活化语言,带有浓郁上海本土气息的新闻,以百姓视角反映百姓生活,让人耳目一新,《新闻坊》因此被观众亲切地称为“弄堂里的新闻”。如今《新闻坊》已成为上海观众忠诚度最高的电视新闻栏目之一,栏目还先后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十佳新闻栏目、中国新闻奖新闻专栏优秀栏目等荣誉称号。

  记者昨天获悉,十岁的《新闻坊》将“变脸”。除了片头动画将有全新调整,演播室将在保留石库门风格的基础上,营造出客厅和书房融合一体的感觉,更体现出一种家的温馨,在色彩、装修格调上更加接近现代家庭的特色。而“两个凳子+一张圆茶几”的模式将被改为多人沙发的不对称摆放,这也预示着将来有更多嘉宾将做客《新闻坊》。同时,节目组透露,之后的日常节目中拟增设生活资讯、有奖问答等小版块,提高节目的服务性和互动性。

  甘冒风险首推沪语新闻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了解到,十岁的《新闻坊》还将在每周六推出全新的沪语版,主持人将采用上海话来“侃”新闻——虽然新闻视频还是普通话播报,但客厅里的主持人将用上海话聊各自对这些新闻的观点。

  记者发现,这个《新闻坊》周末版的版块设置上也很有上海味道,并突出了实用性和趣味性。第一个板块是“阿拉嘎三胡(我们来聊天)”,主持人将对市民关注的热点新闻,用脱口秀的方式讨论点评;第二个板块是“闲话上海”,这个部分就是主持人用上海方言介绍坊间新闻。第三和第四部分很实用,分别是“大家帮侬忙”和“淘点小乐惠”。前者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突出这些问题得到了成功解决;后者则更注重服务功能,为市民提供养生、饮食、出行等各种生活小常识和小技巧。最有趣的是,每期节目最后,还有一个互动版块“闲话交关(话很多)”,考考观众对上海俚语的理解,答对的观众将有机会参加幸运抽奖。

  对于首次尝试沪语广播,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通联新闻部主任杨晓明直言有信心:“我们之前做过市场调查,我们的收视群60%以上是45岁以上的观众,这个年龄层我们觉得是老上海人居多,所以我们觉得做沪语新闻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但他也强调节目组冒了很大的风险,“毕竟上海有很多新上海人,这样的调整一开始肯定会流失部分的观众,但这同时是否又能吸引一些原来不是我们受众的沪语观众群,我们目前都没有底,只有先试了看。”

  直播节目不打字幕

  据悉,《新闻坊》沪语版的主持人阵容将是黄浩搭配来自东方广播的沈蕾、一雯。对于这样的选择,杨晓明坦言,一方面是发现现在要在电视台内要找一个比较符合新闻节目风格,同时又能脱稿发挥,还要是上海人的主持人真不多,看来看去还是黄浩最合适,“因为节目中,我们要求主持人在一个新闻话题前有三四分钟的聊天,来引出这个新闻。因为是直播,这里我们只给一个话题并没有稿子,所以主持人上来的聊天水平很重要。他发挥得好,就能吸引住观众,所以我们对主持人的要求很高。”他坦言,选择主持人就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至于女主持人,他强调,因为这两位一直在电台做一些直播节目,擅长聊天,而且又是上海人,考虑下来比较合适。

  但杨晓明也强调,节目组在挑主持人时,对所谓上海话的标准性,并没有太大的考核,“我们并不拘泥于上海话的标准性,所以对主持人的上海话并没有说什么非要考核这种特别要求,我们并不追求那种老的播音版的上海话,因为其实上海话本身就是在不断发展,比如现在青年人说的‘我’和老版沪语里的‘我’发音已经不一样了;现在的年轻人已经约定俗成后,谁能说这就不是上海话呢?”同时,他也强调,由于节目是直播,所以目前并没有字幕,节目在播出后也将不断根据观众的意见进行调整。

  主播心声

  黄浩:说着说着串回普通话

  虽然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但昨天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的黄浩却说,让自己完全用上海话主持,竟然有些不习惯,“讲着讲着就串回普通话了。25分钟的样片,竟然五六次出错。”为此,他觉得荧屏上为上海话栏目提供这样一个有聊天感觉的客厅,真的很重要。

  作为一个上海人,而且三年里都经常参加用上海话录制的情景喜剧《开心公寓》,黄浩对自己的上海话很自信。问起对这个节目有没有特别的准备,他笑言自己一开始觉得完全用不着,但一上节目,就碰到了麻烦,“录样片时就很不习惯,说着说着不自觉就说起普通话了。”

  样片录制时,提词器上的上海话甚至也让黄浩有些不习惯,“一开始,导播给我们的提词器里就把新闻内容都‘翻译’成了上海话,并用上海话提示,但我很不习惯,甚至有时候读都读不出来。‘穿帮’、‘刮三’这种我还算看得懂,到了‘千丝班登(拖拉)’、‘澳门痛(胸闷)’等词,一下子根本反应不过来;后来商量下来还是用普通话显示,我心里自己‘翻译’,还是这样比较顺。”

  但从普通话到上海话的这种“翻译”,黄浩笑言并不简单,甚至25分钟的节目里,自己竟然会“吃五六个螺丝”,“比如一开始的打招呼,我习惯性按照普通话的习惯说‘晚上好’,但后来发现很拗口,后来才发现,上海人晚上碰面也不会说晚上好,所就还是用上海话打招呼说‘大家好’”。

  由于直播节目没法加字幕,考虑到让一些新上海人能听懂,黄浩笑言自己会放慢语速,“我大概查过,世界上用得比较多的语言里,日语可以算讲得速度最快的,一分钟一般可以有600多个单词,上海话紧随其后,大概也有400-500个,普通话一般是300个左右,为了让更多观众能听懂,我会尽量控制,不会讲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