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老员工追忆电影和城市情感记忆

2012/6/27 10:33:42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尽管上海电影节只有不到20年的历史,但电影已在这座城市发祥百年。为此,早报记者专访了始建于1928年的大光明电影院里的几位老员工,试图从他们的口中追溯电影和这个城市的情感。时光穿梭到80年前,大光明大厅里那些身着裘皮旗袍的女郎,同样和银幕中的好莱坞女星“交相辉映”。

  早报见习记者 杜方舒

  尽管上海电影节只有不到20年的历史,但电影已在这座城市发祥百年。从上世纪初,“看电影”便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当我们谈论“电影节和这个城市”的时候,不妨追寻一下这里的人们看电影的历史,或许可以描绘出一幅更市民的、更细腻的“电影与城市”的图景。

  为此,早报记者专访了始建于1928年的大光明电影院里的几位老员工,试图从他们的口中追溯电影和这个城市的情感。

  铁打的影院流水的裙摆

  记者见到年过半百的大光明业务员杨怡(化名)时,她正在办公室联机打印电影节的影票,一张张《恺撒必死》和《四百下》的票子被“吐”出来。30年前,75届高中生杨怡结束了在南汇的“农场锻炼”之后,到大光明电影院工作。那时,上影厂的《阿诗玛》和《刘三姐》刚演出甜美的爱情,卡带里的邓丽君正轻曼地唱着港台电影里的插曲,《庐山恋》才公映不久,银幕上,张瑜的52套衣服挑动着女人们的神经,斑斓的色彩在这个曾经的摩登都市暗暗涌动。

  从银幕到街角,人们渐渐被点亮了,杨怡说因为一部名叫《街上流行红裙子》的电影,上海处处飘着红裙子,又因为一部《小街》,姑娘们都换成了小子头。在没有时尚杂志和街拍网站的年代,电影里的女星成为上海女性的着装典范。

  时光穿梭到80年前,大光明大厅里那些身着裘皮旗袍的女郎,同样和银幕中的好莱坞女星“交相辉映”。

  这次上海电影节在大光明电影院办了《十字街头》的修复首映式,其实当年的大光明不放国产片,85岁高龄的大光明老业务员徐曼倩介绍道,上世纪30年代的大光明放派拉蒙和20世纪福克斯的片子。

  “上海人是很爱摩登的,解放前的上海,银幕上好莱坞的奢华场景和生活方式是人们羡慕、模仿的对象。”好莱坞华裔影星卢燕女士告诉早报记者。85岁高龄的卢燕70多年前曾是大光明第一代“译意风小姐”,在放映外国影片时做同声传译。观众需另购票才能拿到播放翻译的耳机。“我译的影片中,最喜欢Cover girl(《封面女郎》,1944),里面还有金·凯瑞,那时,还有一个‘译意风小姐’是张爱玲的姑姑,不过我当时并不知道。”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光明是上海滩高级社交场所,门前有头戴红帽、穿红衣的拉门小郎,衣冠不整者不许入内,进门有存衣服务,入场时有白俄女郎领座。周六9点一刻那场,几百辆汽车停满附近的马路。最低6角的票价(当时影院票价一般1角半)和无字幕国外大片自动过滤掉很多平民百姓,让这里成为社会名流出入之地,当时还有洋装公司的设计师到大光明观察时髦女郎,捕捉流行样式。

  解放后,大光明建了国内第一块宽银幕,放《老兵新传》、《万水千山》。“文革”中,除了样板戏,还会放一些朝鲜电影和罗马尼亚的电影,桑弧先生的儿子李亦中先生说,“上海人很考究的,即便是那个时候,也会观察罗马尼亚电影里的制服,看看有什么设计元素可以挖掘。”

  所以,上世纪80年代初刚改革开放时,时尚之风再次从银幕刮起。除了“满街飘着的红裙子”和“小街里的短发”,香港时装片的装扮也让人心欢。杨怡说:“当时,除了喜欢看时装片,还喜欢看电影里的同龄人。那时剧组会到中学里选演员,还要普通话比赛,陈冲就是这么选取的。我们是同龄人,只要放陈冲的电影,大家都会去看。对刘晓庆反而不怎么了解。”

  电影不再是外国大片,大光明也不再是沪上名媛集聚地,而是单位工会组织员工集体看电影的场所。大光明1900人的大厅,小的工厂几个凑起来包一场,大的工厂一场还装不下。

  杨怡说:“每次新电影出来,我们就把排片表和影片介绍寄给各个单位,和他们定好场次后,又到电影厂登记。那个时候实行跑片,20个拷贝要跑100家影院,一家放完了另一家接上,很紧张,两家影院的人对跑,好的影院骑摩托车跑,一般的骑自行车,拿到拷贝后,5分钟接上开始放。”

  南京路的黄牛和张国荣

  上海与香港的电影渊源由来已久,解放后很多老上海影人移居香港,而改革开放之后,香港电影返沪,爱情片、警匪片、时装片纷至沓来,而《少林寺》则掀起g.c。

  杨怡回忆说,《少林寺》早上6点半就开场,场场爆满。单位的团体票1000张一下就没了,散客等在旁边买余票,电影火爆热映的同时,黄牛出现了。“老职工怎么捉黄牛的:凳子接根一米多高的腿,放影院门口,我们坐上面,往下看南京路上谁在倒票子,谁在偷钱包。揪到了还能查出这是发给哪家单位的票。那时候抓到黄牛,他不会跟你争你有没有执法权。”

  香港电影给大光明带来黄牛,也带来了张国荣。“1993年,《霸王别姬》在大光明做首映式,中午12点的时候南京路已经没有办法开车了,下午张国荣来了,大门玻璃被挤碎了一块,有个小朋友腿被划伤了,我们当时是叫了20个保安,30个武警,张国荣还是被4个高个的保安架进来的,进来以后西装的纽扣都没了,进来贵宾室,脸都发白了,真的是惊魂未定,一进场好多花好多本子,根本签不完。那天散场之后,电影院满地都是鞋子和手表。”杨怡说到这里笑起来。

  年迈的“老派绅士”

  上世纪90年代,大光明依旧不减风采,1989年到1999年间票房连续11年全国第一。人们欣赏完黑风衣里的小马哥和风流成性的阿飞之后,1994年底,《亡命天涯》(华纳公司出品)作为首部分账片“征战”上海,一个月之后在北京公映,掀起了电影市场上分账片的浪潮。

  半个多世纪后,好莱坞“卷土重来”,重占大光明银幕。大光明院线总经理谢雨妹回忆说,1995年的夏天,《狮子王》连续放映了一个多月,场场爆满,散场时,人群从1200座的大厅涌出来,慢慢消失在南京路,太有感觉了。“我觉得那是国内运营最好的动画片,对白、配音都很出挑,配音是香港人,听起来港味十足。”

  在那一波进口分账片风潮中引进中国的影片,还有成龙的《红番区》、《醉拳》、《霹雳火》和施瓦辛格主演的《真实的谎言》。

  1996年,《真实的谎言》放映之后,国人对进口大片有些腻了,看来看去都差不多,开始转回国产片。1997年,谢晋的《鸦片战争》“烧红”大光明。正当人们对分账大片略有倦意之时,1998年,《泰坦尼克号》来了。那一年,蜂拥如潮的人们,在《我心依旧》中擦干眼泪后似乎想不到以后还有什么电影可看。

  果然,1998年之后,电影生意有点难做,《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和《英雄》陆续来临,但很难再万人空巷。观众领教了大片之后眼光更高了,年轻人继续痴迷于他们的录像厅和盗版碟,倒是老年人还会去这个当年的“远东第一影院”怀会儿旧。

  1999年,环艺影城开启了小厅放映路线,严重冲击了只有单厅的大光明,2002年大光明与几家影院联合成立了院线集团,2008年,按照邬达克(大光明影院设计者)的设计修旧如旧。这位“老派绅士”刚重妆完毕,新的浪潮又来了,2010年初的《阿凡达》带着3D和数字电影的光环席卷而来。谢雨妹说:“没想到那么快《阿凡达》就来了,一个《阿凡达》救了和平影都的IMAX,否则已经7年亏损。”

  不知,这个见证了上海电影发展历史的“老派绅士”和它所见证的上海电影,遇到的下一个浪潮又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