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热烧进荧屏 留学节目成“电视购物”

2012/7/2 16:05:39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1、如果一档节目,通篇只介绍某个学校或者某个国家的学校,那么这个节目可能被某个留学机构包了。5、如果一个专家口若悬河,自己却没有留学的背景,不妨只听取节目中有用的政策,但对专家的话最好还是核查一下。

留学已经成了如今高中毕业的学生的选择

留学已经成了如今高中毕业的学生的选择

  每年高考过后,都是各类留学机构最忙的时候。据中国官方统计,2010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20万,2011年这一数据上升到34万。如今海外留学热正渐渐蔓延到电视和广播上,荧屏和电波中的各类留学节目或专题层出不穷,但对那些心怀出国梦的学子们来说,这些节目真的是人生的指南针吗?答案显然是未必的。有专家提醒,现在一些留学节目做成了留学中介的“电视购物”,学子们要擦亮眼睛。

  【节目乱象】

  留学热“烧”进荧屏和电波

  相比往年,留学热仅仅停留在一些留学展或特别的见面活动上。最近几年的留学热似乎有向媒体蔓延的趋势。记者发现,目前国内电视和广播中关于留学的节目非常多,尤以广播节目为甚。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留学时间》就是完全为留学服务,节目的主旨就是通过选取海外有代表性的名校,通过对学校所在国的教育主管机构、校方、留学毕业生、正在留学的学生和留学中介的全方位采访与报道,为有留学意向的中国学生提供海外留学专业服务的节目。此外,北京电台还有一档名为《教育面对面》的节目。广州电台的《筑梦人生》、深圳电台的《我有我前程》都是留学类节目。

  荧屏上的留学节目虽然不如广播中那样丰富,但最近也有后来居上之势,比如武汉台原来就有一档名为《出国策》的节目,据悉,这档节目已经和上海的星尚频道签约,7月初将在上海播出。此外,浙江卫视有一档名为《留学看天下》的日播资讯类节目,节目组还打出“为准留学生提供最完善的留学服务,让留学道路更顺畅”的口号。

  然而如今的留学节目存在不少问题。上海中锐留学机构副经理邵春雷直言,如今有些介绍留学信息的节目办成了类似于电视购物的推销节目;还有节目中的有些能说会道却不具备专业资质的“伪专家”误导观众。

  【观众困惑】

  资讯节目成了“电视购物”

  从事留学方面工作近20年的邵春雷告诉记者,如今荧屏上很多节目是留学资讯类节目,介绍一些海外的学校和留学政策,但现在有些节目完全就是做成了销售节目,“一些节目的倾向性太强,整期节目中专家就是介绍一个学校怎么好,或者就只介绍某一个国家的留学情况。这些节目其实是被一些留学中介机构承包了,所以就特别会侧重介绍这些留学机构擅长申请的某些国家的学校。”邵春雷认为,“留学资讯类节目可以提供一些留学中介的信息,但不能做成简单的留学项目营销。留学生要付出很大的财力和精力成本,如果这些节目通篇都只是介绍某个国家甚至某个学校的状况,就容易以偏概全误导学生。”

  记者还联系了《出国策》的制片人傅晓明。他透露,留学节目在荧屏上的活跃,也是和之前广电总局“限广令”不无关系,“因为一些地方电视台和视频网站的一些时间段都是被一些‘包盘子’(一口气买下几个电视台的广告时间)广告传媒公司买断的,这些公司往往一口气买了很多广告时间,然后再卖出去,以此赚差价。但因为广电总局限制了电视剧的广告,这导致很多广告时间被取消,原来分散的时间都集中到了一块,所以很多广告公司就开始自己做节目。”傅晓明认为,为广告而生的节目,自然很容易成为一种营销,在他看来,从观众需求出发的话,节目可以侧重提供政策服务,比如告诉学生该用哪些标准来挑选学校,而不是在哪些学校里选。

  精彩案例切莫对号入座

  除了留学资讯类节目,记者注意到,如今荧屏上一些留学节目还出现了脱口秀或者访谈的形式,比如《出国策》就是这样的一档脱口秀节目。这些脱口秀留学节目的形式是请一些留学移民政策方面的专家聊一些和留学有关的热点话题。节目更多强调的是具有话题性和故事性的内容,比如“签证官是不是很可怕?”“去英国留学是不是会变得有贵族气?”等。除了专家之外,这类节目还会邀请一些有留学经验的学生讲述自己的留学故事。邵春雷认为,如果是真实的留学故事,的确很精彩,也会有借鉴意义,但是这些留学生讲自己故事时,往往会有很严重的个人倾向,这个案例可能适合他,却未必适合观看节目的观众。

  在邵春雷看来,尽管电视节目需要这种很吸引眼球的故事性内容,但留学毕竟是件大事,不像是娱乐节目看过就算了,所以他认为,这类故事虽然好,但还是需要专家点评,“节目中,一些留学生会介绍自己出国留学后的变化,比如说如何自己一个人完成签证,一个人面对很多困难,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我不否认确实有这样的例子,这些留学生也完全说的是自己的真实经历,但每个人情况不同,某一个人的经验未必合适其他人。”

  然而,对一些想出国的学子来说,他们似乎更愿意听故事。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刚刚办完英国留学签证的苏洁同学就认为:“电视节目难免会有人工引导的痕迹,相比那些专家,我更喜欢听一些留学生的切身体验。虽然有时候比较主观,但他们的话可信度更高。”她认为,分享主观性的留学故事不是难题,“我多听几个人讲他们的故事就好了,这样就不会以偏概全。”

  伪专家“霸占”荧屏

  坐镇留学节目的各类专家也存在不少问题。邵春雷介绍,上这些留学节目的专家大致分两类。一类是有工作经验,但没有留学背景的“专家”。他认为,这类专家自己都没有留学经历,所以很容易就把节目做成了推销。另一类则是有留学背景的一些嘉宾,但他们可能对上荧屏不习惯,不了解电视节目的特点,讲的很多东西缺少亮点。

  邵春雷强调,留学不是小事,电视节目编导不能完全用做综艺节目的方法来做一档留学节目。至于节目是该请“专业却不会说话的专家”,还是“会说话但专业性不强的嘉宾”?邵春雷更倾向于前者,“留学节目可能会影响别人一辈子,我觉得这类节目不能过于功利,必须要专业和客观,至于怎么让节目好看,编导可从其它方面拓展外延。”

  所谓术业有专攻,留学中介也是很复杂的工作,每个专家可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但做节目的编导往往并不了解这些专家的特长,有些节目和某位专家关系好,可能就一直请这位专家,结果,让专家谈的不是他们擅长的领域,这对于观众而言也有隐患。为不少电视节目做过嘉宾的邵春雷表示,留学节目请专家应该要“百花齐放”。

  【专家支招】

  做好“复习”“预习”工作

  留学节目存在不少问题,为此,有专家建议,那些有留学意向的学子们在观看留学节目时,一定要擦亮眼睛。邵春雷提出了一个概念。他认为,观看留学节目要做好“预习”和“复习”的工作,“所谓‘预习’,就是在看节目之前一定要清楚,自己是为了了解什么信息或带着什么疑问才去看的;然后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去看这个节目;看完这个节目是否回答了你的问题,回答得是否清楚,这样就不太容易让人牵着鼻子跑。”

  至于“复习”,邵春雷表示:“在看了节目了解相关信息后,不要偏听一方,如果某个节目中某专家的介绍让你心动,你还要多了解一下这个专家的背景,或者多看看同类的信息,看是不是有什么出入。现在网络很方便,一些信息并不是很难找到,只要你多查一下,就能分清哪些是忽悠。”

  可关注更多延展话题

  相比专家和广告人,学生们更关心的是一些实用资讯。已经办完签证很快就要出国求学的苏洁就向记者直言,既然留学是主动的求学目标,所以有关信息还是要靠自己通过网络来寻找,但如果电视里播到一些相关资讯,自己还是会比较感兴趣,比如汇率的变化,毕竟这是一大笔钱。苏洁说:“还有一些可能新闻类节目不会关注到的资讯,比如出国体检的排队人数,很多节目可能不太注意这些细节,但这个环节其实和每个要留学的人休戚相关,因为这是少不了的一环,如果不了解情况又会增加很多麻烦,比如我听说最近出国体检的人多,所以就特地提早去了,我那天早上6点半就到体检的地方,结果拿到号牌已经是140号,要知道他们那一天才叫160个号。如果不知道这个消息而晚去体检的话就白跑了。”

  但苏洁认为,这些资讯信息其实都可以在网上呈现,在荧屏上,其实可以关注一些和留学生活有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更需要用画面感来呈现,比如留学地的物价指数和消费指南。

  傅晓明告诉记者,《出国策》的编导团队正在尝试关注一些延伸话题,“比如我们上期节目的主题就是,孩子出国老人怎么办?由于现在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一些人出去后父母就单独在家,有的是父母一起出国陪读,那家里的老人该怎么办?是不是一起过去?留下来又由谁来照顾?这些都是问题。”他直言,这些话题可能是资讯类节目不会关注的,但又是留学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那期节目,我们请了一些留学海外然后移民的年轻夫妇讲他们的故事,结果感动了全场,大家都哭了。”

  留学节目应增加互动性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学院教授童清艳认为留学节目会火是源于大众需求,“这类节目受众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有出国留学意愿的观众,二是没有出国意愿但想扩大视野的观众。这类节目可以更多地反思‘出国究竟是为了什么’等问题,向观众揭示国外教育制度的利弊。”

  另外,童清艳表示留学节目除了提供服务信息,还应增加和观众的互动性,甚至可以做成真人秀,“例如在节目中增加知识问答或者直接跟踪一个学生的留学过程,制作成真人秀节目,相信肯定有人会感兴趣。”另外,童教授建议,倘若节目组能够真正调动社会资源,来帮助有所需要的人,而不仅仅是提供一些服务信息,这也会是一个吸引观众的亮点。

  如何分辨留学节目中信息的真假?

  1、如果一档节目,通篇只介绍某个学校或者某个国家的学校,那么这个节目可能被某个留学机构包了。

  2、如果一档节目只说某个学校如何好,那也要小心,这不一定是真的好,很可能是广告。

  3、如果一个专家是“万宝全书”,对各个国家的留学政策和学校情况都说得头头是道,小心这可能不是专家,是“砖家”。

  4、如果一个专家在好几个节目都同时出现,对这个专家要多生心眼。有时间上节目,哪来时间做学问?

  5、如果一个专家口若悬河,自己却没有留学的背景,不妨只听取节目中有用的政策,但对专家的话最好还是核查一下。

  新报记者 茅中元 实习生 彭珞文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