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杀本拉登》:女导演和女特工的胜利

2013/1/24 17:06:39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的故事,一个全世界的头号通缉犯,一个行动小组,一群和这个人相关的形象。无论如何,《猎杀本·拉登》这部黑暗而残酷,真实而坚硬的影片势必如同一块巨石,激起每一个美国观众甚至全球观众这十年的黑色记忆。

《猎杀本拉登》:女导演和女特工的胜利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的故事,一个全世界的头号通缉犯,一个行动小组,一群和这个人相关的形象。这是一个关于意志、职责和奉献的胜利的伟大故事,讲述了真实的人生和人性。也是基于此,在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带着极大的敬意。因为我们和这部电影毕竟是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讲述者。”

  ——凯瑟琳·毕格罗

  两个战争行家,共创一部“上帝的旨意”

  2011年5月1日23时35分美国总统奥巴马通过电视讲话宣布了一则令全美国欢欣鼓舞的消息:“9·11”袭击事件的幕后总策划人奥萨马·本·拉登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市被美国海豹特种部队击毙。不过,这则消息对凯瑟琳·毕格罗和马克·波尔来说就不那么妙,他们筹备已久的新片《猎杀本·拉登》已经开拍,新闻的传来意味着他们不得不改写剧本。

  2010年,这对好莱坞新晋黄金搭档制作的伊拉克战争题材影片《拆弹部队》在奥斯卡大获全胜,影片的成功坚定了二人继续合作的信心,这次他们选择了猎杀本·拉登这样一个更为大胆且敏感的题材。作为好莱坞少见的女性导演以及詹姆斯·卡梅隆的前妻,凯瑟琳·毕格罗更喜欢尝试战争或充满男性荷尔蒙的动作影片;而马克·波尔的本职则是一名记者,《拆弹部队》正源自于他于2004年全程参与报道伊拉克战争的长篇报道《穿着防爆服的男人》。经过旷日持久的调查和研究工作,2011年,波尔完成了剧本,谁料刚拍不久,本·拉登被击毙的消息传来了。毕格罗说:“当我们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已然变成了历史。现在,我们做的不是重现历史,而是将历史表述出来。这个新闻,改变了这部影片的基调,虽然说没有重大的情节改变,但是我们还是改写了一部分的剧本。尤其是影片的结尾。我觉得在我们这部电影还没有拍摄完毕的时候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这应该是上帝的旨意。”

  最终完成的影片《猎杀本·拉登》在去年12月19日于北美小范围上映就广受好评,今年1月中旬开始大规模公映,不仅获得北美票房榜周冠军,并连夺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和纽约影评人协会评出的最佳影片奖,虽然在金球奖不敌本·阿弗莱克的《逃离德黑兰》,但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五项奥斯卡提名也证明了两位战争行家的再次合作依然来势汹汹,剑指奥斯卡。

  十年搜索,阻力重重

  《猎杀本·拉登》只把最后30分钟留给海豹突击队的猎杀行动,更多的时间都在叙述那些默默无闻的中情局探员,尤其是女主角玛雅(杰西卡·查斯坦饰演)如何花了10年时间追踪本·拉登,而这正是最不为观众所知的部分。影片的英文片名“Zero Dark Thirty”用意正在于此,这个常用的军事术语应该写作:0 dark 30,指的正是具体时间不明的漫长暗夜时分,也能代表行动开始的时间0:30。

  没有新闻中反复出现的世贸双塔遭飞机撞击时惊心动魄的倒塌情景,《猎杀本·拉登》最初的90秒钟左右采取了黑屏,观众只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呼救声在倒塌的世贸中心里回响。随后影片就切入正题,镜头切换到两年后,中情局(CIA)探员之一的丹(杰森·克拉克饰演)正在审问被捕的基地组织成员阿马尔。

  一直跟踪报道本·拉登的美国著名记者彼得·L·卑尔根在其出版的第四部关于拉登的书《追捕行动:从9·11到阿伯塔巴德寻找本·拉登十年之路》中揭秘,正是从被捕基地组织成员那里获取的情报使得CIA开始注意名叫阿布·阿罕默德·阿尔·科威迪的“信使”,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名信使确实一直负责为拉登送信和传递U盘。

  《猎杀本·拉登》的故事线也是如实发展。虽然编剧波尔称片中的阿马尔是个综合的虚构角色,但所有细节都表明阿马尔的主要原型就是现实中的阿马尔·巴卢奇,即“9·11”事件主谋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的侄子。最终阿马尔对玛雅和丹说出了阿布·阿罕默德·阿尔·科威迪的名字。

  接下去就是旷日持久的搜索过程,一系列真实的恐怖袭击也穿插其中——2004年沙特阿拉伯胡拜尔市石油公司遭袭击;2005年伦敦汽车地铁爆炸事件;2008年巴基斯坦首都万豪酒店遭汽车炸弹袭击;2009年中情局阿富汗基地遭自杀式袭击。最终,中情局通过追踪阿布·阿罕默德·阿尔·科威迪的电话信号,找到了他和本拉登的藏身之处——巴基斯坦北部阿伯塔巴德的那座森严密布的“要塞”。

  “我不想戏说历史。”波尔说,“我选择了一条最符合新闻的路线,从各种各样的资料、新闻报道和真实事件中寻找主线和人物。”波尔为了了解一些细节,把剧本写得鲜活生动,对事件相关者进行了深入采访;他举出了“基地”组织的一名首领阿布·法拉杰·法尔贾·利比在2005年被巴基斯坦情报部门抓捕的场景。他说,在这部电影中,法拉杰被身穿女性罩袍伪装的男性行动人员包围,这一幕非常贴近他的采访。

  在刻画女主角玛雅时,影片则完全没有涉及其个人生活的点滴,没人知道她的政治信仰,没人知道她是否有家人或者好友——因为这一切都不重要,玛雅只代表她的工作,CIA探员。尽可能从客观角度出发,展现真实,不需要花哨的情节起伏,远离所有不必要的煽情,是毕格罗和波尔一贯坚持的理念,在合作拍摄《拆弹部队》时就已经如此。在影片中,玛雅发现了本·拉登的行踪,其调查却备受官僚体系的阻碍——“在她看来,在我们塑造的这个人物看来,情况就是这样的,”毕格罗说,“她觉得自己在跟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作斗争。”

  最后的猎杀,最冷的现实

  最后30分钟是影片的重头戏——海豹六队击毙拉登的整个过程。毕格罗和波尔将手头能够搜集到的一手资料信息全都用上了,就连第一架黑鹰直升机因为在悬停时受到炙热稀薄空气的影响,失去控制,头部向下插入泥土也得到重现。晃动的夜视镜头拍摄,加上突击队员谨慎小心的逐层搜寻过程,干净利落的冷血射杀,营造了让人不由屏住呼吸的紧张氛围。

  按理说,拉登被击毙应是一场象征了美式英雄主义最终胜利的结局,然而影片的结尾却显得异常沉重——为了这一刻忙碌了10年之久的玛雅神情茫然,泪水不由自主滑落。

  和影片的主角一样,毕格罗和波尔在现实中也遇到了政治和官僚的阻碍。在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之前,追捕本·拉登的行动已经被冷落多时。也正因此,《猎杀本·拉登》一度遭到奥巴马反对派的质疑,认为该片在选举年上映有干扰总统大选之嫌。尽管影片中完全没有出现奥巴马和高层决策的场景,片方还是不得不稍作妥协,将上映日期从原定的2012年10月调整到了12月。除此之外,影片中对CIA探员刑讯逼供战俘的直白描述更让影片陷入了一场政治是否正确的争论漩涡之中。

  无论如何,《猎杀本·拉登》这部黑暗而残酷,真实而坚硬的影片势必如同一块巨石,激起每一个美国观众甚至全球观众这十年的黑色记忆。

  关于《猎杀本·拉登》的5个秘密

  1 影片原型人物之所以没有对外发声是有原因的

  片中大部分情节都是真实的,虽然角色是虚构的,但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原型。不过,这些真正的中情局特工都不会出现在公众视线内,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包括女主角玛雅的原型目前都在秘密从事情报工作(杰西卡甚至没有机会与其见面)。

  2 为了更快进入角色,杰西卡·查斯坦将影片中恐怖分子的照片挂满了自己下榻的房间

  杰西卡称呼编剧波尔为“教授”。片中的玛雅时时刻刻都在考虑要追捕的那些恐怖分子,为了切身体会这种执著感,杰西卡要求道具组专门复制这些照片,并把他们挂在自己的住处。

  3 为拍摄“声东击西”

  片中热闹集市的场景是在印度拍摄的——距离巴基斯坦只有几小时路程。不过在这样人群熙熙攘攘的地方,要想不引起围观显然难度太大。于是,凯瑟琳·毕格罗故意在距离自己想要拍摄的场景地点几百英尺外安排一台摄像机及演员,引开当地群众,这样她就能在心仪之处进行拍摄。

  4 片中本·拉登藏身的住宅小楼与现实一样

  为了更清晰地展现海豹六队击毙拉登的整个行动过程,剧组根据所能掌握到的信息,专门在约旦搭建了一幢与现实中拉登藏身之所几乎如出一辙的小楼。设计师杰里米·亨德尔此前从未参与过剧情片的拍摄。为了尽可能展现真实,小楼的砖墙都经过了特殊的做旧处理。

  5 突击行动出现的直升机也是精确复制了真实原型

  海豹突击队所使用的黑鹰直升机是绝对机密。剧组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对四架普通的直升机进行了改造。直升机的外观是通过CGI技术呈现出来的,突击行动时,一架直升机险些坠毁,这个真实场景的拍法是——直升机被起重机吊着“坠”向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