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前瞻(7)

2013/1/29 11:37:20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片中的四位主演都获得了奥斯卡提名,该片的“冲奥”局面有点像导演大卫·欧·拉塞尔(David O. Russell)2010年的影片《斗士》(The Fighter)。影片延续了昆汀一贯低调华丽的明星阵容,汇聚了奥斯卡影帝杰米·福克斯、塞缪尔·杰克逊、克里斯托弗·瓦尔兹以及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强档群戏看点十足。

  奥斯卡热片影评

  《林肯》:斯皮尔伯格降落

  文/Todd McCarthy 译/张清淼

  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成名的斯皮尔伯格,可算在商业和艺术间成功穿梭了40余载的顶级导演。《林肯》是斯皮尔伯格倾尽全力打造的一部巨作。在片中,导演通过娴熟的电影技巧和克制内敛的叙事方式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历史人物。

  影片《林肯》根据普利策奖得主、历史学家多丽丝·柯恩思·古德温(Doris Kearns Goodwin)2005年出版的畅销传记小说《政敌团队:政治天才林肯》(Team of Rivals: The Political Genius of Abraham Lincoln)改编,剧本由《慕尼黑惨案》编剧托尼·库什纳(Tony Kushner)操刀。两届奥斯卡影帝丹尼尔·戴-刘易斯饰演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两届奥斯卡影后莎莉·菲尔德饰演其妻玛丽·托德·林肯,新生代领军人物约瑟夫·高登-莱维特饰演林肯的长子罗伯特,老牌影星汤米·李·琼斯则扮演激进的共和党领袖撒迪厄斯·史蒂文斯。单看这个豪华的演员阵容,这部电影就已是不凡之作。

  面对林肯这样一个显赫的历史人物,斯皮尔伯格将影片故事时段设置在林肯遇刺前的4个月,重点围绕林肯如何抢在南方议和之前,在席位劣势的众议院通过废奴的宪法13号修正案展开。斯皮尔伯格舍弃了浩大的战争场面,去除了炫目的特效和煽情的配乐,返璞归真,割舍了诸多商业元素,回归纯粹和质朴的电影风格。影片情节层层推进,衔接缜密,台词睿智犀利,结尾以间接的方式表现林肯突遭枪杀,避繁求简,极为巧妙。

  在这部大腕云集的巨作中,饰演每位主要政客的演员都将所饰角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或严肃或忐忑,或焦虑或诙谐,完美再现了那个时代美国政坛的百态。影帝影后的表演自不用说,很多影迷在看过电影后表示,他们在剧中看到的不是戴-刘易斯,不是电影,而仿佛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林肯,一个真实的1865年的美国。

  这也是对戴-刘易斯和斯皮尔伯格最大的褒奖。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谁疯了

  文/David Rooney 译/张清淼

  编剧兼导演大卫·O·拉塞尔终于回归喜剧路线。

  在传统戏剧创作中如鱼得水的拉塞尔这次给我们带来一个大惊喜——《乌云背后的幸福线》。马修·奎克(Matthew Quick)撰写的剧本精彩绝伦,将一个看似荒诞不堪却又充满温情的故事呈现在观众眼前。

  布莱德利·库珀饰演的帕特是个乐观向上的高中历史老师,总能看到人生的光明面,就像他的口头禅说的,“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他因目睹妻子t.q而备受精神打击,不得不住进精神病院。即使这样,帕特始终没有忘记他的格言和信念。出院后,他试图通过改变自己来挽回妻子的心,但命运总是乐于与人开玩笑,帕特的努力未能改变妻子离开他的结果。同时,他的生活因另一个女人而改变——为了让朋友帮助他为妻子传递信件,他不得不答应和朋友的小姨子蒂凡尼(詹妮弗·劳伦斯饰)一道参加舞蹈比赛。

  帕特与蒂凡尼矛盾重重,来自家庭内部的不***也苦苦地困扰着帕特的生活。然而,也正是这个经历让他发现,自己正因为这个疯狂的女人,渐渐走出婚姻破裂的阴影。两人在舞蹈中培养着感情,甚至帕特晨练时也会不由自主地路过蒂凡尼家。

  导演用细腻的风格表现出两人的转变过程。“惟一与我的疯狂匹配的方法,是你也做同样疯狂的事。”帕特最后的告白将导演的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部有些荒诞的喜剧其实某种程度上正是导演拉塞尔自己的呐喊。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像一剂良药,治愈着世间的匆匆行人。看罢两个疯子的爱情故事,也许观众会思考:疯的,其实是不是我们自己?蒂凡尼因丈夫的死而自责,帕特因放不下过往而进过精神病院。我们匆匆走过时,是不是也总抱着对过去的遗憾、缅怀甚至自责,以至一路郁郁寡欢?直到这两个疯子拨开层层乌云,我们才真正看到了那条代表幸福的银线。

  每朵乌云背后一定有一条幸福线。

  《爱》:最真实,最残酷

  文/Deborah Young 译/张清淼

  或许除了年过七旬的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以外,再没有人能够将“爱”这个主题表现得如此冷静、真实,却又无比残酷。在这部长达两小时的电影中,哈内克始终克制地讲述着故事,他一如既往地运用着冰冷的画面、一成不变的固定机位和距离感极强的长镜头,在镜头语言上不掺杂丁点个人情感,让观众真切地体验一份真实却又残酷的爱。

  这个故事,似乎也只有80多岁高龄的演员让-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和埃玛妞·丽瓦能够完美诠释。两位老戏骨分别是戛纳柏林双料影帝和威尼斯影后,他们用近60年表演生涯的积淀,无形却坚实地还原了角色,两人在片中的表演让这部本是平静如水的电影充满了强大的情感张力。

  在《爱》中,特林提格南特与丽瓦饰演退休音乐教师夫妻乔治斯与安妮,两人的婚姻原本***融洽,平静如水,但一切在安妮中风后彻底改变。在乔治斯的坚持下,安妮接受了手术治疗,但不成功的手术却将安妮送上了轮椅。安妮希望保有卑微的尊严,拒绝他人的照料,不照镜子,不想让人看见自己坐在轮椅上的样子,甚至趁乔治斯出门试图跳窗自杀。随着安妮的身体机能日益衰落,她甚至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仅能通过哭泣、喊叫和呻吟表达痛苦。

  但安妮承受的痛苦并不是哈内克想着重表现的,他将重点放在需要每天面对妻子的乔治斯身上。在这个残酷的爱情考验中,乔治斯深陷于无尽的痛苦与挣扎,他该违背妻子的意愿让她活下去,还是协助她死去获得解脱?

  最终,乔治斯选择了帮助妻子死去,他以另一种更为深刻的方式来宣布对“爱”的坚持。

  哈内克的镜头摒弃了所有婉转的掩饰,将一个个不忍卒睹的细节放大再放大,把现实的真实与残酷展示在观众眼前,这些细节都是无可逃遁的生活琐事,但正是这些沉淀在生命最后的屑尘,让人生暮年变得如此青灰。哈内克所展示的爱,既不是青春浪漫,更不是轰烈激情,而是平凡、勇气和意志。爱就是这样在偶然相遇中征服彼此,在一生的相守中让另一个人刻骨铭心,变成自己的命运和归宿。然而生命终结这个过于残酷的现实,却让人们不敢面对。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曾说:“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价值。”也许,这种必然的、最为真实的、每个人都将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的爱,正是哈内克真正想表达的爱。

  《爱》:想象我们年老

  文/阿布妈

  很快你就82岁了,身高缩短了六厘米,体重只有45公斤。但是你一如既往地美丽优雅、令我心动。我们已经在一起度过了58个年头,而我对你的爱愈发浓烈。”

  这段话出自法国思想家安德烈·高兹的《致D情史》,这是他写给妻子的绝笔情书。之后,他打开煤气与罹患绝症的妻子共赴黄泉。在电影《爱》的结尾,看着乔治斯跟着妻子安娜步出房门,笔者脑海里浮现的,正是这段爱的告白。

  在辞旧迎新、特别是告别末日危机的欢乐日子里,我们当然可以选择去看《人再途之泰》,捂着笑到发痛的肚子酣然入眠。或者,我们也可以选择静静观赏这部斩获今年金棕榈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最佳男女演员奖项的佳作。它看上去冷峻沉重,似乎难以接近。然而,近两小时的观影之后,很多年过去再想起它,内心仍会被那源自深沉之爱的光芒照亮。

  电影的名字是“AMOUR”,关于这个诱人的主题,我们看过光影世界的无数表达,但它们都不曾直面人到暮年的残酷——爱情就得像夜空中的烟花,惟其璀璨短暂才能得以永恒。又或者爱情就是“历经劫难,公主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那么,然后呢?对,他们老了,他们病了??他们死了。这个结局我们能接受吗?

  哈内克说,这是一个关于“年岁增长所带来的身体衰弱及耻辱”的故事。当岁月与疾病让我们不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连自杀的能力甚至意识都丧失;当我们言语不清,动弹不得,便溺失禁,曾经的美好荡然无存,我们成了他/她活在世上的最大累赘。或者,换个立场,不是我们,而是他/她,那又将如何面对曾经迷人的伴侣?当发现自己步伐越来越蹒跚,无力感越来越猛烈地袭来,让我们无处遁逃。此时,我们是要执意把他/她留在身边,陪伴着自己孤独惶恐的灵魂,任凭他/她每天被病痛折磨,满怀无力自持的屈辱,以及对我们的愧疚?还是满足他/她的意愿,为这一切画上句点?

  70岁的哈内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与80多岁的让-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以及埃玛妞·丽瓦这两位表演大师的联袂,让整部影片表现出直击人心的质感。从整体色调到镜头调度,从叙事节奏到人物塑造,一切都不动声色,没有任何的煽情,为整部影片带来残酷的动人力量。他们不是在导演或是表演,而是在影片中生活,因为他们就处在这样的年纪里,对主人公的际遇能够心有戚戚,理解和把握尤为入骨。

  埃玛妞·丽瓦把安娜的优雅与自尊、敏感与固执、悲伤与羞辱,以及她憎恨一切形式同情的决绝演绎得无懈可击,让一位生命迟暮的女性形象在银幕上光彩照人,过目难忘。然而,面对日渐支离破碎的现实,自始至终,乔治斯都显得克制而冷静,努力维护着安娜和自己的尊严。

  法国报纸《新观察者》评价该片说:“此作有种黑暗美,但同时也兼具绚烂的色彩。”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虽然我们会记住安娜那布满羞耻感的脸庞,会记住乔治斯抬起枕头压向安娜时那个疲惫的背影。但更加鲜活地印在我们记忆中的,却是乔治斯与安娜之间爱的片段。我们会记得乔治斯说:“我连电影也不记得了,却记得那种感动”;记得安娜翻看老相片,缓缓说:生命真美,那么漫长;记得安娜喊疼,乔治一边吻着她纸皮一样苍老的手,一边说:“没事的,没事的,我在这里。”

  影片最后,像小时候给妈妈写信一样,乔治斯给死去的妻子写了最后一封信,就像高兹写的一样——“我们都不愿意在对方去了以后,一个人继续孤独的生活下去。我们经常对彼此说,万一有来生,我们仍然愿意共同度过。”

  《南方的野兽》:突然好片

  文/Todd McCarthy 译/张清淼

  有这样一些电影:导演是从来没听说过的无名小卒,演员是陌生面孔,但不知缘何打动了不抱任何期望的你。

  新锐导演本恩·泽特林(Benh Zeitlin)执导的《南方的野兽》便是这样的作品,这部近似纪录片的小制作在圣丹斯电影节一经亮相便收获如潮好评。

  《南方的野兽》以女孩小玉米饼(奎文赞妮·瓦利斯 饰)的主观视角构建了一个魔幻现实主义故事——在一个被人遗忘的河口地区,生活着一群贫穷的人。他们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没有人想着要出去工作或是改变这里的生态。他们的世界被一个大坝围了起来,外界不知道他们,而他们也懒得到外面去看看另外的世界。在这里,人们每天狂欢度日,饮酒放歌,自给自足,这里烟花漫天,简单自由,这里有享用不尽的大闸蟹和小龙虾,把手伸进河里,鲶鱼会自动钻到手心里。

  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小玉米饼的脑海中总是充满各种奇妙幻想。她相信这个世界、整个宇宙和自然之间有一种***的平衡,喜欢用聆听动物心跳的方式感受各种生命的律动。小玉米饼有一个暴躁但坚强的父亲,他身患顽疾,面临生活苦难却从不退缩。他很少抱小玉米饼,但他一直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爱着女儿。

  一场风暴打破了这里的无忧生活,桃花源一夜之间沦为汪洋。

  小玉米饼和父亲选择坚守家园。父亲教会小玉米饼生存技能,他要求女儿不能哭,像个男人般勇敢,他知道自己生命将尽,就用这种近乎极端的方式让小玉米饼认清世界,顽强地活下去。影片巧妙地将故事设立在小玉米饼幻想中的世界中,在这里由于工业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贪婪,南极冰川逐渐消融,释放出了冰冻的史前野兽。野兽象征着人们内心的懦弱,当小玉米饼对现实产生恐惧而退缩时,野兽就会野蛮袭来,但当小玉米饼最终拥有了一颗强大的内心,成长为一个和父亲一样勇敢的英雄时,野兽臣服于她的脚下。

  导演泽特林喜欢使用真实的人在真实的环境中塑造电影。电影里的演员几乎都是非职业的,当时只有6岁的饰演小玉米饼的瓦利斯据说是从4000个孩子的海选中脱颖而出,她自然而充满张力的表演,让人惊叹。与其说瓦利斯是在表演,不如说瓦利斯是在表现最本真的自己。

  影片采用半纪录片的方式,当代表真实的摇晃手持摄影遭遇到了奇幻世界,当一个天真爱幻想的6岁女孩遭遇到了残酷的现实,种种极端的碰撞与融合能散发出何种魅力,只有亲自欣赏这部电影,才能真切地体会到。

  《被解放的姜戈》:昆式邪典

  文/托德·麦卡锡(Todd McCarthy) 译/张清淼

  只有昆汀·塔伦蒂诺能将美国西部片拍得如此有趣。从影片名字就可以看出,《被解放的姜戈》是向1966年的意大利西部片经典《姜戈》致敬。在片中,昆汀将西部背景和黑奴制度结合在一起,但黑奴制度和历史显然并非昆汀最为关心的,西部片的题材设置也未阻碍导演的幽默感,他用一种诱人的暴力和幽默讲述了一个“黑王子”拯救“黑公主”的精彩故事。

  影片延续了昆汀一贯低调华丽的明星阵容,汇聚了奥斯卡影帝杰米·福克斯、塞缪尔·杰克逊、克里斯托弗·瓦尔兹以及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强档群戏看点十足。

  影片将背景设定于美国内战前。在电影的开场,牙医出身的德国赏金猎人金·舒尔茨(克里斯托弗·瓦尔兹 饰)以一种温文儒雅的形象出现,他用十分钟的时间渲染着他的优雅谈吐,却几乎在一秒钟内用血腥暴力结束了种种矛盾——从奴隶贩子中将姜戈(杰米·福克斯 饰)救下。获得自由身的姜戈成为南方第一个可以骑马的黑人。在舒尔茨的教导下,姜戈很快就成长成为一名快枪手。电影的前一个小时,其实就是姜戈从奴隶成为赏金猎人的成长史。

  为了从暴虐成性却富有魅力的农场主卡尔文·坎迪(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饰)手中救出妻子布隆希达,姜戈和舒尔茨联手谋划,姜戈在几场血腥的枪战之后,终于和妻子布隆希达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影片的最大看点是几大影帝同台彪戏,每一个人都赋予角色极大性格张力,莱昂纳多更是在片中首度饰演反派,相信其突破性演出能让影迷眼前一亮。

  在这部电影中,鬼才昆汀将他最具标识性的邪典风格、娱乐性和独特的暴力美学融合在一起。劲爆的旋律、标志性的昆式台词、突如其来的血腥枪战、飞溅在白玫瑰上的鲜血、考究而古怪的造型,无不让充满浓郁的昆式色彩。刚刚看完惊心动魄的暴力血腥,马上就能为剧中幽默笑到喷饭,也只有昆汀的电影可以做到。

  《被解放的姜戈》用独特的昆式风格演绎了让人着迷的暴力美——暴力也可以幽默。

上5页上一页6789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