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鬼子都不留海报
女物娱乐讯 由于震、马少骅领衔主演,根据佰川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一个鬼子都不留》日前正在浙江卫视中国蓝剧场热播。伴随着杀猪匠庄继宗和杂耍班主李占魁的复仇大计的步步惊心,该剧的收视率也稳中有升。与此同时,该剧剧情也在网友当中引发了诸多的争议。对此,该剧导演王滨坦言,电视剧不是纪录片,作为文艺作品,可以适当地加以艺术加工,不过,必须守住底线,完全胡编乱造,搞成纯娱乐的雷人剧,那是绝对行不通的。
“银针杀鬼子”--《敢死队》里也有类似情节
在《一个鬼子都不留》中,于震饰演的杀猪匠庄继宗,因为全村老小174口被鬼子屠杀,悲愤之中怒向鬼子操起杀猪刀,与马少骅饰演的杂耍班主李占魁,以及宋佳伦饰演的伪军王金龙联手,里应外合,共同展开一段惊心动魄的复仇故事。而伴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剧中人物的杀敌方式让不少观众感觉十分新鲜--一把杀猪刀、几枚银针,甚至弹弓和石子,都成为毙敌的致命武器。于是,有观众发出疑惑:鬼子拿着枪,武装到牙齿,这样的草根抗战,真的会有那么大的杀伤力吗?
“别看戏里鬼子手里有枪,人民群众也有自己的小智慧。”导演王滨对此解释道,“如果让庄继宗一个鲁莽的杀猪匠孤身一人去杀鬼子,那倒是很可能有去无回。好在,他有李占魁这个足智多谋、谨慎小心的大哥在,相当于参谋、军师,事事考虑周全了才动手,而且,他们还有王金龙这个潜伏在日伪内部的兄弟,消息灵通,专门挑鬼子的薄弱环节,零敲碎打,攻敌不备。”
对于“冷兵器对抗热兵器”的话题,王滨表示,“刀当然比不上枪厉害,可以也有自己的优势。比方说,拿着刀子摸鬼子的岗哨,月黑风高夜,从背后上去,一捂嘴、一抹脖子,鬼子还没来得及喊出来,就一命呜呼了。悄无声息的,隐蔽性强,而开枪就会惊动敌人。在《加里森敢死队》等国外经典影视剧中,也经常有匕首杀人的情节。”
王滨还透露,庄继宗的复仇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有时候也会失误,甚至受伤。他是靠着李占魁等人的舍命相助,才一次次化险为夷。并且,他在杀鬼子的行动中不断成长,“只有杀猪刀当然是不够的,庄继宗后来就开始学习用枪了,由单个人的复仇,慢慢意识到为了全民族而抗争。”
抗战剧娱乐化--虐心与娱乐之间找到平衡点
对于眼下抗战剧中的雷人剧情,王滨表达了自己中肯的意见,他认为,某些抗战剧的娱乐化已经突破了底线,这是绝对不可取的。不过,在尊重历史与艺术加工之间,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掌握一个度,这绝非易事。
“完全照着史实来拍抗战影视剧,之前已经有过不少的尝试,比如南京大屠杀、731部队,还有最新的《一九四二》等等。这些影视剧出来以后,很多人却说他们不敢看、不愿看,理由是‘太虐心、太沉重’。在自身工作生活压力就很大的情况下,不想再给自己‘添堵’。”而在王滨看来,抗战题材的影视剧如此之受欢迎,其中有着老百姓“快意复仇”的心理在里面。“适当的艺术加工,塑造正面的英雄人物形象,剧情上的畅快淋漓,是符合大众观剧心理需求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而对于陈道明、高满堂等大腕对于“抗战剧娱乐化”批评,王滨表示,他们的意思,其实是要求抗战剧守住底线。“电视剧和央视春晚一样,众口难调,你一个作品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无论你选择怎样的风格,总是会有一部分人会爱看、会追捧,另外一部分人会骂、会吐槽。这个一点都不奇怪。”王滨表示,“但是,无论你怎么拍抗战剧,都有一条底线,那就是绝对不能胡编乱造、不能恶搞,不能违背常理与人伦。如果你带着嘲笑、不屑的态度,去拍这一段民族的苦难史,拍的时候连你自己都不信,那么,你一定会被所有的观众所唾弃。”
说到《一个鬼子都不留》,王滨声称,该剧想要表现的主题,其实是展现全民抗战的汪洋大海,传递英雄情怀,激励人民奋起反抗的精神。”在剧中,实力派演员马少骅饰演的江湖艺人李占魁有扮作“花姑娘”的桥段,有着相当的“笑果”。王滨说:“我们对喜剧化的部分,表现得十分节制。而且,喜剧不一定就是娱乐化,笑中带泪的喜剧经典比比皆是。”“抗战英雄中不一定都是一脸苦大仇深、一身正气的,这样一个处世圆滑、诡计多端的江湖艺人,也能以他独特的方式,在抗日中发挥关键作用。”王滨认为,这样的处理,恰恰是为了突破类型剧的模式化,让人物更加真实可信。(TG/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