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披露晚会浪费养肥一批创作团队

2013/3/20 10:37:27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晚会的布景搭景、服装、道具等舞美部分成为行内人的生财之道,这已成为业内公认的潜规则。郭瓦加毛吉举了一个例子,观众席上的荧光棒,从市场上批发也就1元一根,而剧组内却报到2元、3元甚至5元一根,这差额就落到了中间人手中。

  反对浪费,已成为全国共识。但在社会生活中,隐性浪费依旧难以杜绝。今年两会上,不少晚会的舞台美术浪费现象,便遭到部分代表委员“炮轰”。

  近些年,各类演出遍地开花,其舞美多追求高投入、大制作、全景式。许多演出动辄3D技术、水幕装置,要不就是纱幕投影、建筑投影,让人眼花缭乱。更有甚者,有的晚会舞美花费已占总投入的70%。舞美为什么这么贵?这其中存在多少浪费甚至猫腻?深层根源在哪里?

  惊诧:晚会舞美成本竟占七成

  痛心:贫困艺术团体也追奢靡

  在本次政协会议文化界别的讨论中,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副团长郭瓦加毛吉说,如今,很多地方晚会都讲究大制作、大场面,舞台浪费的背后是形式主义和奢华攀比的不良风气。业内人士称,目前国内的演出市场,大型晚会动辄就要花费5000万元以上,在经济发达地区,一台晚会可能会花费上亿元甚至几个亿。而这些晚会的舞美投入能占到总投入的一半,甚至70%。最令人痛心的是,在一些不发达或者欠发达地区,一些生存困难的艺术团体,在获得了政府拨款或者赞助和贷款后,也一个劲儿地赶时尚追奢靡。有的艺术团体演过之后就瘫痪解体,这种浪费带来的影响更为恶劣。

  知情人士透露,如今的晚会越来越追求感官刺激、技术崇拜,灯光越多越好,LED显示屏幕动辄就要上千盏灯,甚至连楼梯都铺满LED,“其实很多晚会根本不用这么多高科技,这么奢华的效果。”音响可以再利用,一些服装、道具、灯光还可以勉强回收,但为舞台量身定做的灯光、道具,特别是多媒体都成了一次性用品,更不要说像舞台搭建等硬景部分,根本不能重复利用,造成了极大浪费。难怪,有人用“舞台装修队”形容舞美设计。

  无奈:舞台宏大才能拉来赞助

  猫腻:缺监管道具价格随意报

  一位晚会导演透露,舞美大打多媒体、高科技的旗号,实际上创作成分很少,技术标准也很少。晚会的布景搭景、服装、道具等舞美部分成为行内人的生财之道,这已成为业内公认的潜规则。据了解,一台晚会的组织基本构成是:创作组,制作组,演出组,宣传组。正常演出投资情况下,不同演出有不同分配模式,但基本上是三等分:主创费用占30%,各种演员花销占30%,舞美占30%。但是,实际演出中舞美经常超支,很多支出成了“返点”的费用。据知情人士透露,一些一次性的文艺活动,尤其是政府投资的超大型文艺活动,规模越大,水分越多。“舞台搭建是最容易有猫腻的地方,每一个道具多报100元,1000人的晚会就能‘结余’10万元。”一位舞美师透露。

  郭瓦加毛吉举了一个例子,观众席上的荧光棒,从市场上批发也就1元一根,而剧组内却报到2元、3元甚至5元一根,这差额就落到了中间人手中。还有业内人士介绍,多媒体技术的市场价能要到每秒1800元,5分多钟的多媒体放映就得花约50万元,这部分也有巨大的泡沫。“各类晚会着实养肥了一批晚会导演和创作团队。”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监督:成立预评机构制定合理预算

  速效:一律禁止政府埋单文艺晚会

  专家认为,刹住舞台奢靡之风,既需要艺术家、管理者、制作者的自律自觉,也需要从体制机制入手,让每一项投资都有监管,每一个项目都有审计,“尽快对舞美和舞台进行必要监督,成为当务之急。”郭瓦加毛吉说,最奏效的做法,还是要出台政策,不准办由政府埋单的文艺晚会。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