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给北青报的————《汪峰 汪峰》

2015/6/18 12:55:09 作者:open 来源:女物娱乐网
摇滚乐是青年文化,已经渗透在社会里,是要用身体横冲直撞,鼻青脸肿,火花四溅,那是自由,但,摇滚乐是集成的概念,汪峰的音乐是具有摇滚格调的流行歌曲,如赵传。汪峰坚持说自己是做摇滚乐,否定他也不充分,老鹰乐队在美国被称作“油滑摇滚”,意思是不痛不痒的摇滚,老鹰乐队是,汪峰也是。

  有两件事情打扰汪峰:剽窃和是不是摇滚。

  当记者撰文质疑汪峰为“国安足球队”所“创作”、演唱的歌曲《英雄》是抄袭之作;他说:当我创作《英雄》主歌时,如果说这是一个倾向或者一定要说这是一个错误的话,那只能说在我的潜意识里,当我哼出第一句旋律时,可能是一瞬间《You Belong To Me》给我的反应非常强烈。我当时写得比较顺,主歌就这样出来了。

  剽窃是主动的,汪峰认为他是被动的,遣词造句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主动是我从别人那里得到了什么,或者受到了什么影响,而被潜意识驱使着,是不自觉的。事实上,不止一首是与已有的摇滚作品的某个小段高度重合。

  同样是原创歌手,朴树的《那些花儿》明显是受到启发,我说的是启发,《花儿都去哪儿了?》(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启发,是受皮特·赛格(Pete Seeger)的影响,(皮特·赛格是民歌复兴运动的先驱,常常出现在反越战,环保,人权的运动中,歌曲中总有人道主义的精神。)这首歌曲是1955年创作而成,恰恰是因为两年前,皮特·赛格(Pete Seeger)在旅行中,读到了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小说《静静的顿河》,书中的哥萨克摇篮曲,影响了他,于是,他在飞机上写了“鲜花在哪里,被女孩们采去了。女孩们在哪里,她们嫁人去了。男人们在哪里,他们都参军了。”赛格将他写的前三段歌词配上了一首俄罗斯民歌的曲调,录进了他1956年在“民谣之路”的唱片《The Rainbow Quest》中的一首集成曲《medley》里,这算是一首小样,赛格就给忘记了,同时,乔·西克森几乎同时在这首歌增加上了第四和第五段歌词,并在后面再加上了原来的第一段。

  范玮琪又翻唱《那些花儿》,又注入了美国歌曲《花儿都去哪儿了》(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著名的唱句“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台湾有“美军文化”的沿袭,这算是本土的致敬,很亲切,是很好的结合。唱片公司对于署名和版权都有朴树和“古着”的赛格,又是一次清晰的创作。

  如果用朴树的作品来回溯,推到原点,构成了一条时间的线索,构成一条音乐史,从衍生和发生,启发和影响,均是主动的,没有重合、组合,不是揉碎了再来,也从没有人怀疑四首作品之间的关系不洁。我们还可以从皮特·赛格(Pete Seeger)和朴树的创作两条线索辐射出去,不同地域、不同艺术形态,不同的创作者相互作用,推出更深远的原点,那就更宽阔,庞杂了...

  再提到一首不相关联的歌曲,就是《恋恋风尘》,谁也没有质疑过高晓松在结尾部分融入那段小提琴(旋律是《最后的华尔兹Last Waltz》)有瓜田李下。

  摇滚乐是青年文化,已经渗透在社会里,是要用身体横冲直撞,鼻青脸肿,火花四溅,那是自由,但,摇滚乐是集成的概念,汪峰的音乐是具有摇滚格调的流行歌曲,如赵传。汪峰坚持说自己是做摇滚乐,否定他也不充分,老鹰乐队在美国被称作“油滑摇滚”,意思是不痛不痒的摇滚,老鹰乐队是,汪峰也是。如果摇滚成为了坏趣味,事奉摇滚,有那么必要吗?

  真正的潜意识,是组装和模仿。在落袋为安的年代,复制是最有效的,最利润的。一旦什么需要量产,复制就来了。复制思维早已经是日常。

  汪峰的歌声响起,急着直奔副歌,如同我们急匆匆的奔向成功,算要识时务,顺应时事,和我们的区别不大,他是显性的。当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我们也会耍点小聪明,只要是不被发现。

  还是那句话,青春期再长,总有结束的时候,涅槃乐队的主唱科特·科本(Kurt Cobain)对着自己开了一枪,哈默·雷特就更难了。唱唱“老无所依”自我感动一下,绝望才能狂欢,随波逐流也无可厚非,但,是不是也可以想象一下“死无葬身之地”的境界呢。

  这个世界上,没有从天而降的灵感,神来之笔不是无根之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死去之前是活的,切忌,不要拾人牙慧。

  世界上有太多永远不会成熟的果子,所以,创作不能只是一种奔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