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的春晚及其他春节晚会越来越宏大奢华,但很多人都在怀念1983年央视首届春节联欢晚会,那也是中国电视晚会的鼻祖。虽然同现在相比那时的晚会舞台非常简陋,舞台装饰和演员服装都朴素甚至过时,但那场晚会浓浓的联欢氛围至今让观众们难忘。
晚会什么时候从这种简单动人变成了奢华浪费呢?它又是如何一步步变味的?昨日,辽沈晚报记者采访到辽宁电视台第一代电视综艺导演,这位早已经退休的导演,不愿意透露姓名,但她细细为读者们梳理晚会由俭入奢的历程,甚至曝光很多内幕。这其中,国内许多重大节目的带动作用“功不可没”。
八十年代初,两千块租场地还心疼
辽宁电视台1984年开始做综艺晚会,那时候电视台还没有适合做晚会的大演播厅,演员更没有出场费一说,导演告诉本报记者,当时请来的大腕是张暴默,电视台只负责她的火车票和食宿。
让她印象深刻的第一笔“大钱”,是1987年的元旦戏曲晚会,找来了裴艳玲、张荣祥等京剧界大腕,全都没有劳务费。钱主要花在了场地方面,租八一剧场的礼堂花了几千块钱,为了做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等场景,外请了几个美工人员。她计算了一下,场租、舞美和所有的材料人工成本加一起,“最多也就两万块钱,那已经是当时最多的了,当时给我们心疼坏了。”
2000年初,歌友会是免费的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和2000年左右,随着港台和内地流行歌曲的发展,各大电视台的综艺晚会逐渐以歌友会的形式出现。
这位导演向本报透露,2000年电视台的硬件设备已经进步了很多,但当时辽宁电视台做一场电视歌友会的成本也只有一万块钱左右。“那时候歌手们也还没有出场费,苏有朋、辛晓琪来了全都是免费,在我记忆中,也就那英象征性地给了3000块钱,毕竟当时她太红了。”
她透露,按照国际惯例,明星在宣传期的时候参与歌友会等各种宣传,是不收取劳务费用的,毕竟他们要借媒体平台来宣传。可是后来就连歌友会、签售等活动都变了味,经纪公司开始收取费用,只不过低于平时商演,这不得不说是国内的一大怪现象。
《同一首歌》商业化推升晚会成本
综艺晚会的制作费用大幅度提高以及明星出场费的水涨船高,同央视《同一首歌》节目的出现直接相关。导演向本报透露,“因为《同一首歌》的运作模式是纯商业化的,节目本身的商业性,决定他们要付费给演员。在这之前的晚会也有商业元素,比如企业的少量赞助,而《同一首歌》的起点太高,直接把晚会制作费提高到200万,后来逐年增加,从400万到600万再到800万。这个时期也是各大电视台电视综艺晚会发展的黄金时期,各大节目开始争抢明星,“出场费”逐渐成为人们接受的概念,并且水涨船高。
晚会制作费提高的另一个拐点是央视另一档歌会《欢乐中国行》节目的出现,两个同质化严重的节目开始竞争,在明星阵容和舞台华美等多方面展开竞争。最明显的受益人当属明星和演出经纪人,有中介公司因为这些节目一年盈利就高达数千万,而很多港台过气明星因为这些节目而咸鱼翻身,身价更跃升一线,最突出的例子当属台湾某中年情歌唱将,而他的内地演出则几乎都是假唱。而最终为这些人埋单的是各大企业,企业创造声势,当地政府塑造形象工程。
辽沈晚报记者王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