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有财》又是一部被称为“平民史诗”的家庭剧。要成为史诗般的作品,起码得符合两点:一是讲了史,并且是讲好了史。二是像一首诗,长篇叙事诗。如果用这两点去衡量一部电视剧的好坏,显然要求有点过高,但它不失为电视剧品质的一种标杆。
从“史”的层面来看,《毕有财》是喜忧参半。它的时间跨度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六十多年一个甲子的岁月全部浓缩在30集的剧情中,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更难的在于这段岁月是从解放前后到二十一世纪初,这段时间的中国经历过三次剧变,共和国的成立、“文革”以及改革开放,任何对这段历史的艺术化书写都需要做到谨小慎微。这部剧的做法是把这段历史化为一家人的平民往事,将历史中多重力量之间的对峙化作个体的经历,例如解放前期豪绅与贱民间的阶级区隔便是通过端氏和金花被买办的命运来体现。但这样解读的牵强之处在于,剧中实在找不到更明显的个体和历史的互动关系,它基本是陷在老套的凄惨身世、“雷雨”式的错位爱情、车祸与绝症的情节中,战争、划派、工厂记忆、下海捞金等可以发挥的点都没得到应有的重视。最后会发现,最具历史感的竟然是该剧的片头序幕。
从“诗”的层面来看,《毕有财》虽然品质达标,但没能超越甚至达到同类型作品的高度。毕有财一生有三任妻子,代际之间的爱与恨、儿女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都为这部剧展现“平民生活”留足了空间。凭借已成套路的戏码和几位主要演员“推陈出新”的努力演绎,平民的一面展示还是非常到位,但却因此丧失了诗意的可能性。以前的《金婚》跨度也不小,它虽也无意制造历史感,但它诗意化的一面是很具特色的。两口子一路走来,逗趣、争吵、离合、相依相惜,赋予节奏感,人物的形象和观众的移情都在点滴中逐渐丰满,这是诗歌的特点。而《毕有财》的角色大多在几场戏之内就被定调,剧情充斥各种左右命运的误会,太多的大苦大难,煽情的段落都在强调悲剧感,与诗的含蓄完全是两码事。
这部剧讲故事是合格的,它明白观众要的是情节起落之间的快感,并且很好地把握了分寸,不至于让人绝望也不至于让人被剧中的积怨憋出内伤,但若有“史”和“诗”的更高期待,《毕有财》还差一大截。(揽雀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