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千源《新编辑部》自嘲再演就成神经病

2013/4/9 12:37:01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2011年,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钢的琴》让王千源声名鹊起,他不仅收获观众好评,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年轻的“东京影帝”。郑晓龙导演坦言很期待看到修复版,如果可以的话,也希望将 《渴望》、《北京人在纽约》等经典作品修复。

  人物志

  王千源

  王千源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010年,凭电影《钢的琴》获得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是近10年唯一华语影帝,并凭此片提名第48届金马奖最佳男演员和第28届金鸡奖最佳男演员。目前,除了出演《新编辑部的故事》中的男主角刘向前,还在拍摄许鞍华最新电影《黄金时代》。

  2011年,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钢的琴》让王千源声名鹊起,他不仅收获观众好评,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年轻的“东京影帝”。成名之后,他并没有乘势继续接拍文艺片,反倒拍了不少电视剧,而由郑晓龙导演执导,即将于4月20日登陆东方卫视的《新编辑部故事》就是其中之一。昨日,该剧开播典礼在上海举行,王千源谈及在剧中的表现,笑言“再演就成神经病”。而对于被指戏比人红,王千源也十分接受,“我很欣慰能够做到这点。”

  新剧太重口味

  “再演就成神经病”

  在新版“编辑部”中,王千源饰演刘书友的儿子刘向前,是一名拍马屁抠门又爱精打细算的生活编辑。由于剧情太“重口味”,经常三天两头就让一干演员笑喷一次,王千源也笑言:“风格解放得太彻底,再演就成神经病。”

  接受采访时的王千源,讲话总是有条不紊、波澜不惊的样子。但在新剧中,王千源却不得不重塑自己,以夸张的语言和动作去呈现观赏性很强的“闹腾”,与之前的形象大相径庭。“刘向前的角色很能激起表演欲望,它难在不能平铺直叙,你必须用另一种方式去演绎,把自己之前的东西抛掉。”除了夸张的动作外,记台词也是难点之一。为了完成剧中的绕口令,他赶往拍片的路上都在背台词,就这么背了一个多月。最后顺溜到原本只用三四句的镜头,郑晓龙导演硬是没忍心打断他,让他一气儿说了下去。而在接受采访时,他这些绕口令还能记个八九不离十。

  王千源说,每个人都有幽默的一面,但新“编辑部”里面的幽默是在别的戏不敢想象的。这之中,郑晓龙导演功不可没。“他是一个很有喜剧天分的导演,当演员的表演激发他的灵感后,他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再由演员去填补和丰富。”当被问及怕不怕“释放天性”释放过头、影响“影帝”形象时,王千源坦言这只是角色,他只在乎有没有把戏演好。

  被称戏比人红

  “这是很幸福的事”

  对于“影帝”,王千源看得似乎有些淡,“我并不认为这是多么大的奖,这只代表过去的阶段,一个演员专注一辈子拍戏,那才是最大的奖励。”谈及得奖后发展得“不温不火”一事,王千源称得奖有时候要靠一些运气,自己的努力并没有变,“《钢的琴》对外界来说好像很重要,我自己并不是天天想。其实之前拍的《浪漫的事》、《三七撞上二十一》等电视剧都很精彩,我下的功夫并不次于《钢的琴》,搬到电影里一样精彩。”

  说起王千源,很多人都会拿他与吴秀波、张嘉译等大器晚成的演员作比较,而他自己也笑言现在终于从男八号演到了男一号。在他看来,很少有人能够一毕业就成名,绝大多数人还是凭借坚持和努力得以成功。“我年轻时也想,为什么我不能演男一号。慢慢我就知道,一部戏只能有一个男一号,但配角也有光彩,我老老实实把配角演好,其他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王千源的父母都是演员,而他们的言传身教让他明白,“演员就是要让观众记住自己的角色。”王千源说,“我很欣慰能够做到戏比人红这一点。有的人一辈子能有一个角色中的一句话被人记住,就是很幸福的事情。”

  上海专电特派记者周琴

  同步播报>>>

  穿越20年

  新旧“编辑部”一起播

  1991年,《编辑部的故事》开创了我国电视系列喜剧的先河。20多年后,郑晓龙导演又将《新编辑部的故事》搬上荧幕。昨日,谈及制作新版的初衷,曾为《编辑部的故事》制片人的郑晓龙感慨道,“20多年过去了,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太多的话题非说不可”。

  值得一提的是,新剧播出期间,东方卫视斥资修复的老版 “编辑部”也将同时上映,让观众享受一把“往复于20年间”的沧海桑田。记者在提前观看修复的剧集时发现,修复版中的画质明显提高,人物皮肤都柔和不少,连在原版中显得有些“油光满面”的葛优,看起来都仿佛年轻了好几岁。郑晓龙导演坦言很期待看到修复版,如果可以的话,也希望将 《渴望》、《北京人在纽约》等经典作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