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者解读春晚小品三十年的幕后故事

2013/4/12 12:06:40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本报记者耗时两个多月独家采访了赵本山、陈佩斯、黄宏、王景愚、蔡明、潘长江、巩汉林、沈腾等春晚小品“熟脸”,以及黄一鹤、赵连甲、何庆魁、束焕等幕后功臣。大变活人警察与小偷胡椒面卖羊肉串吃面条狗娃与黑妞  陈佩斯 如今没人能拿出那么多时间做小品

赵连甲认为,小品和相声跟不上,也许和高科技有一定的关系。实习生 翟超 摄

黄宏 连上24年的“小品王”

  黄宏  1960年生人,著名喜剧演员,总政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

  “每个搭档身上都有自己的艺术魅力,而不同的搭档总能为我的小品带来不同的营养。在这一点上,我总是特别感谢我的搭档们。”

  初次低潮 与宋丹丹“散伙”像婚变

  1989年,黄宏在辽宁台春晚上创作并演出的小品《招聘》被央视春晚看上,邀其加盟。这次首秀没使黄宏一夜成名,但却是他日后24年连登春晚的一个起点。使黄宏一炮而红的小品,是他1990年元旦晚会首次与宋丹丹合作的《超生游击队》。次年,二人携手登春晚带来小品《手拉手》。随后一年间,这对“金牌搭档”又在元旦晚会和春节晚会接连推出了《小保姆与小木匠》《婚礼》和《秧歌情》三部作品。此后,宋丹丹暂别春晚,回到北京人艺的话剧舞台上。

  黄宏曾以“婚变”来形容与宋丹丹的“散伙”,甚至一度为此陷入低潮。当1993年他与魏积安合作了春晚小品《擦皮鞋》后,他找到了重新证明自己的方式。如果说黄宏的成名倚赖于与宋丹丹组成的伙伴关系,那么在1993年至今,他走出的是另一条以主导创作为核心的路。

  精进创作 搭档32位演员汲百家之长

  创作之外,黄宏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从二十出头到不惑之年,二十年间他陆续拿到辽宁大学哲学系函授专科、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系本科和北京大学艺术学系硕士文凭,并出版了数十本曲艺专著,成为圈内不可多得的学者型演员。

  24年间,黄宏在春晚小品上合作过的演员多达32位,其中宋丹丹、巩汉林、魏积安、林永健分别与他合作过三次以上。从这些搭档身上,黄宏汲取百家之长,使创作不断精进。“每个搭档身上都有自己的艺术魅力,而不同的搭档总能为我、为我的小品带来不同的营养。在这一点上,我总是特别感谢我的搭档们”。

  关注现实 关注题材广泛,不拘一格

  从创作题材上说,黄宏的小品关注题材广泛,不拘一格,且大都与当下现实的关系十分密切。2005年的《装修》讲述了邻里之间为贪小便宜拓宽面积,而砸坏承重墙的故事,几年后就有媒体爆出现实版“装修”的事故;2011年的《聪明丈夫》中,一对夫妻为得到房子不惜办理假离婚,辛辣讽刺了当前假离婚购买二套房的现象。在2012年的小品《荆轲刺秦》中,黄宏扮演一个送盒饭的工人,“穿越”进了古装剧片场,“穿越”可是当时最热门的话题。

  【历届春晚小品】

  《招聘》1989年

  《难兄难弟》1990年

  《手拉手》1991年

  《秧歌情》1992年

  《擦皮鞋》1993年

  《打扑克》1994年

  《找焦点》1995年

  《今晚直播》1996年

  《鞋钉》1997年

  《回家》1998年

  《打气儿》1999年

  《小站故事》2000年

  《家有老爸》2001年

  《花盆》2002年

  《足疗》2003年

  《兄弟》2004年

  《装修》2005年

  《邻居》2006年

  《考验》2007年

  《开锁》2008年

  《黄豆黄》2009年

  《美丽的尴尬》2010年

  《聪明丈夫》2011年

  《荆轲刺秦》2012年

1989年的春晚小品《懒汉相亲》。

潘长江认为小品的最大功能还是让人乐一乐

赵丽蓉与巩汉林合作的小品

1996年,潘长江演了音乐小品《过河》,备受观众喜爱

  潘长江就乐一乐,别给小品太多重任

  潘长江

  国家一级演员,1957年出生,父母均为评剧演员。1979年考入铁岭县评剧团,1982年改演二人转,1986年和赵本山合作《大观灯》在东三省引发轰动,1989年参加第三届国际青年戏剧节演出《猪八戒拱地》获个人表演金奖,走上小品表演道路,随后于1992年登台央视春晚,其出演的《桥》《过河》等都成为了春晚的代表作品。

  “只能说喜剧性不如过去更直接。过去只要定好一个主题随便演,现在要顾及的东西多了,更累、更压抑。小品本身就是过年一乐,它不是报纸也不是杂志。不要把过多的重担压在一个小品身上。”

  潘长江的小品接地气,表演也生动,让不少观众一见到他就会“乐”。而“乐一乐”也正是潘长江认为小品的宗旨。每次站在舞台上,他们的表演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但舞台下的他们却经历着许多的不为人知:准备节目、节目被毙、观众批评……他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说,虽然他确实成名了,但却受到过春晚的N次伤害。潘长江认为,现在小品的条条框框很多,大家要求也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乐一乐。

  初识小品 微型戏剧,搞笑是重点

  今年春晚语言类节目最大的惊喜,莫过于潘长江和蔡明的《想跳就跳》了。阔别春晚五年,潘长江再度站在了小品的舞台上。

  潘长江最早接触到小品,是在1987年和赵本山合作《十三香》。那时候他觉得小品就是一个微型的戏剧,和现在的微电影差不多,里面也有矛盾冲突,喜剧演员想的就是如何搞笑。对于为何当时走上了“小品”这条路,潘长江也说得很简单,“80年代的时候,没有别的事情做,也没人找你,在北京漂着,不上春晚演小品去哪儿吃饭?”

  将潘长江和小品紧密相连起来的,还是春晚。1992年,潘长江第一次走进春晚剧组,是借了广东同行的光。当时广东出了一个作品叫《草台班子》,刚开始时,上上下下都说这个小品特别棒,里面的广东演员可能要大“火”,然而几经周折,那个演员却离开了剧组,潘长江被临时从铁岭调到北京顶替。无心插柳出演的《草台班子》让潘长江进入到春晚小品的创作“体系”中,“最起码到春节晚会剧组走了一圈”。

  随后,1996年潘长江凭借小品《过河》在春晚一炮走红。

  成名之后 作品不被理解最难受

  春晚给潘长江带来了更大的空间,但也曾让他彻夜难眠。小品被毙,是让创作者最难受的事情,潘长江说,1997年的那届春晚他的作品《开学》在主题、立意和形式上都很好,而且他整整为了这个小品排了三个月。可最终还是没能登上春晚的舞台。“那个时候我真的不理解为什么就被毙了,他们连个理由都没有给我”,这件事情给了潘长江很大的打击。在听到自己小品被毙的那个深夜,潘长江从床上爬起来,从五棵松到中央电视台,他来来回回走了一个晚上。

  在潘长江看来,小品的功能就是逗人一乐,十几年来,潘长江先后演出了《过河》《迎亲》《魔力奥运》《减肥变奏曲》《同桌的她》等小品。其中,潘长江和黄晓娟合演的《桥》也让他很难忘。“那个小品里,我们塑造了一正一邪反差特别大的两个角色,但是观众看完却说不能理解为什么黄晓娟会看上潘长江。”他直言,这个小品播出后接踵而来的种种否定一度令他无法接受,“看着这个小品被说不合理,我真的很难受。”虽然凭借小品开始被广大电视观众所喜爱,但多年下来,潘长江对春晚的心态是又爱又恨,“我是受过它N次伤害的人”。

  2007年的小品《将爱情进行到底》,潘长江认为它和自己以往小品相比,在风格、样式和表演状态方面都不一样,“过去的小品比较外在,比较夸张,这个小品怎样去体现‘新’?自己怎样实现转型?这些是非常艰难的。”其实,第一次看完本子,潘长江觉得它不是喜剧,也没有语言上的包袱,后来他才觉得剧本的文学性的确非常强。

  再次出山 演员和观众都变化了

  在这次颇具“文学性”的尝试之后,潘长江从小品中抽身出来,转攻电视剧。“我确实整整5年没登上这个舞台了,都在做看客。沉寂的5年里,我和蔡明演了多部影视剧,这些作品都在锻炼我怎么刻画人物,如何真真正正地演人物,不夸张。这5年我没白学习,表演也改变了许多。”

  五年后《想跳就跳》的问世,纯属偶然。潘长江说,今年他依旧压根没想上,准备继续当观众,没想到剧组打电话表示想跟蔡明合作,蔡明也以老友的情分邀他出山。他透露,《想跳就跳》之前曾有三个剧本被毙掉,到直播时已经是修改的第36稿。

  《想跳就跳》的灵感是民间广场舞热,在潘长江看来,这些跳舞的中老年人,不光是聚在一起跳舞——他曾参加过一个电视节目,里面的广场舞团团员几乎每个人身后都有家庭的厄运,丧偶、车祸、病死等等,聚在一起“更是抱团取暖”。

  潘长江认为,小品跟相声一样,是讽刺的喜剧,没有讽刺就不是喜剧。但现在的条条框框比较多,很多重担小品也承担不了。潘长江说,观众千万不要把这事看得太重,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小品的任务是给大家送欢乐,“你笑了,就对了;没笑,该去医院瞅瞅”。

  在潘长江看来,小品历经这么多年,从演出者角度说,过去是全身心投入,现在大家不光是演小品,也会有别的工作;从观众角度来说,现在观众的口味也不一样了,以前以开心为主,现在不仅仅要乐,还要看你够不够水平,时尚不时尚,而这也是他们老一辈喜剧演员很难跨入的地方。他们不像“开心麻花”那样年轻有锐气,也没有那么“敢演敢做”。

  【历届春晚小品】

  《草台班子》(1992年)

  《桥》(1993年)

  《过河》(1996年)

  《一张邮票》(1998年)

  《减肥变奏曲》(1999年)

  《同桌的她》(2000年)

  《三号楼长》(2001年)

  《魔力奥运》(2005年)

  《将爱情进行到底》(2007年)

上5页上一页6789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