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九年:抗战题材把握分寸不怕没路子走

2013/4/12 14:36:47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民族性当然是我们想要表现的东西,比如荣石的气节,徐一航的从小义到大义,这是我们在这部剧里想要弘扬的。记者:很多编剧表示,影视剧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导演会进行二度创作,改动编剧原先设定的台词。

编剧九年

编剧九年

《箭在弦上》

《箭在弦上》

  随着《箭在弦上》在荧屏上的热播,热河抗战的历史片段零散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即便有观众吐槽过情节的不合理性,但不能否认的是,这是一部严肃的抗战剧。该剧的编剧九年曾创作过《宝莲灯》、《魔幻手机》、《仙女湖》等古装、魔幻题材的作品,此次操刀《箭在弦上》,灵感来自他的承德朋友讲起的,来源于热河抗战中承德人用弓箭抗日的故事。在良莠不齐、种类繁多的抗战题材电视剧里,热河抗战的历史没怎么体现过。九年的好朋友,承德人、著名导演郭靖宇最新完成的《打狗棍》讲述的就是热河抗战中悲壮的家族故事,《箭在弦上》先一步推出,重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一段记忆。本报记者 侯艳宁

  记者:当初是如何想到写热河抗战的题材?

  九年:我很久以前就一直想写一个弓箭手的故事,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故事背景。后来和我的同学,电影制片人刘鹏聊起这个事儿,他是承德人。刘鹏说他小时候听老人讲起过,当年曾经有当地人用弓箭抗日的故事。这让我灵机一动,能不能把这个故事好好挖掘一下?于是就有了《箭在弦上》的雏形。

  为了写这个戏我也看了大量的抗日剧,我发现这些年抗日题材的电视剧虽然充斥荧屏,但大多是国军抗日、八路军抗日、新四军抗日、抗联抗日,很少有提及到义勇军抗日的。中国的国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他们在反抗侵略者的战斗中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不可被抹去的一笔,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于是我决定把这个群体写出来。而东四省沦陷时期,正是义勇军活跃的时期,于是就把故事放在了热河沦陷的大背景下。

  记者: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最关注的是哪部分内容?史实还是民族性?

  九年:两方面都要考虑。第一,史实是决不能错的,我们剧中的每一段涉及到历史的部分都有据可查,而且我们查得相当仔细。我还是希望观众能够通过这部剧,了解那段历史。事实上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电视剧播出后,有网友在网上提出质疑,说编剧不懂历史,明明是东三省,到你们这个剧里跑出来个东四省,这说明观众对那段历史是不了解的。我相信有很多观众会因此上网去查“东四省”,这样我们无形中就普及了那段历史。

  第二,民族性当然是我们想要表现的东西,比如荣石的气节,徐一航的从小义到大义,这是我们在这部剧里想要弘扬的。除此之外,我还是想在这部剧中提出一些供观众思考的东西。比如剧中的徐二航这个人物,其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缩影,她善良、柔弱、不忍伤害任何一个生命。即便是对敌人,她也不会下杀手。她把她的善良保留到了最后,最后在侵略者的蹂躏下被迫反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实我们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就是这样,我们是一个善良的民族,每一次的反抗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也许别人可以说我们软弱,那是因为我们祈望和平。

  再说说吕良彪。吕良彪的身上有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这是我们这部剧里所批判的。他因为义气而走上邪路,拎不清哥们儿义气与民族大义的轻重,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都有其精华与糟粕的东西存在。所以我们在继承的时候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记者: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但燕地与赵地其实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有河北观众表示,这部剧只是借着热河抗战的历史,并没有表现出独特的地域精神来。你怎么看?

  九年:的确是这样。我对承德人很了解,我身边有很多承德的朋友,比如刘鹏,制片人盛育彬、还有导演郭靖宇、演员杨志刚等等,至少能码出一个班来。承德人身上有股子侠气、豪气。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在这部剧中表现一些民族性的东西,而并不不只是燕赵人的性格。那样可能会太狭窄了。当然,承德人身上也体现出了很多的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民族精神的缩影。

  记者:这部剧其实是部严肃的抗战剧,可是有观众表示娱乐成分多,作为编剧,你觉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九年:我想这和表现手法有关。我们在创作这部剧的时候,想做一种尝试,区别于以往过于写实风格的戏,通过写意的手法表现出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发现,抗战剧的主流观众一般年龄偏大,男性偏多,我们也希望通过创作手法的创新能够让更多的年轻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接受这部剧,了解这段历史。这种尝试还算成功,在网上我们发现很多从来不看抗日剧的年轻观众在关注这部戏。但也有一部分观众觉得过于夸张。这说明我们在创作中的分寸感把握的还不是太好。这点是我们需要检讨,并在以后的创作中注意的。

  记者:抗战题材的泛滥,提高了观众收看的标准和门槛,对编剧来说是否觉得压力很大?是否觉得抗战题材的创作之路越来越窄?

  九年:观众收看标准提高了是一件好事,这会提升整个行业的制作水准,并不仅仅是剧本的水准。其他部门标准的提高,对编剧也是大好事。比如说可以尽量少的丢东西,可以弥补剧本中的不足等等。

  至于压力,一直都有,不会因为观众标准提高了压力更大了。做每一部戏都要有压力,这种压力是好事。至于抗战题材的创作之路是否越来越窄,我觉得这个不是问题,我想只要价值观是正确的,分寸感能把握好,不怕没有路子走。

  记者:很多编剧表示,影视剧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导演会进行二度创作,改动编剧原先设定的台词。改得好,观众觉得是应该的,改得不好,观众把责任推卸到编剧身上。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会如何解决?

  九年:原则上我并不排斥导演动我的剧本。只要是能提升作品质量的,怎么动都可以。也不排斥演员动我的台词。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基本没碰到过导演和演员随便动我的剧本。导演和演员有了好的想法都会主动和我沟通,我也很虚心,好的建议我都会接纳的。如果创作上出现了矛盾,他们也都很尊重我的意见。

  我以前遇到过的最多的情形是剧组因为资金的原因,拍不完了,删剧本,这时候导演和演员会跳出来替我维护剧本,但是也很难维护得住。超支了,不删怎么办呢?经常会删得接不上,后期看着很多情节很牵强,突兀。这种情形经常发生,我相信很多编剧导演都经历过,这也是编剧、导演经常被骂的主要原因之一。

  影视剧是一门集体创作的艺术,各个部门,各个工种、各个环节都可能会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对剧本产生影响,这个时候骂编剧骂导演骂演员骂审片组都是不公平的。这也是我下决心要做转型做制片人的主要原因。有了话语权,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使作品不受损失。但也仅仅是最大程度而已,就算自己做,也难免会出现上面说过的问题。这是行业特征决定的。

  记者:成立工作室后,有什么创作计划?

  九年:成立影视工作室是最近的想法。今年我的两部戏《仙女湖》和《箭在弦上》的播出效果都非常好。这两部戏对江西新余和河北承德的旅游产生了推动作用。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方面,我们国家历史悠久,很多地方都有一些传说可以挖掘,这样就省却了我们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想题材了。另一方面,由于影视剧对推广旅游,提升地方的知名度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我们也能得到地方政府资金上的支持。影视剧制作的精良与否,主要取决于资金投入的大小。资金投入太大就赔了,因为市场就这么大,不可能卖得回来。投入太小就容易粗制滥造,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很多粗制滥造的戏就是因为受资金局限的结果。但是如果能够得到地方政府一些资金上的支持,对我们制作出更精良的作品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