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届香港金像奖向电影胶片致敬(图)

2013/4/17 10:36:48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一九四二》是冯小刚的最后一部胶片电影,而今他的新片《私人定制》也变成了数码拍摄。现在在内地,基本上所有导演都已经不用胶片拍电影了,西安各大影院的胶片放映机也所剩无几。

高天宙、吕丽桦(右)获得专业精神奖

高天宙、吕丽桦(右)获得专业精神奖

  《一九四二》是冯小刚的最后一部胶片电影,而今他的新片《私人定制》也变成了数码拍摄。现在在内地,基本上所有导演都已经不用胶片拍电影了,西安各大影院的胶片放映机也所剩无几。

  数码取代胶片的速度一日千里。本报记者采访香港金像奖时,发现众多香港电影人都在做一件事:告别胶片时代。胶片见证了香港电影的兴与衰,金像奖除了向停止生产电影胶片的柯达公司颁发了“向先锋致敬”的特别奖外,两名香港电影人也获得由王家卫颁发的“专业精神奖”,而获奖的吕丽桦和高天宙,他们是冲洗电影胶片的师傅,他们原以为下辈子也会用胶片拍电影的,却想不到在2013年便要道声告别。

  胶片岁月

  每月冲印2000个电影拷贝

  在电影圈,“冲洗”胶片是电影制作的最后一道程序。吕丽桦说,冲印电影胶片是个技术活,每天早晨要花两个小时检查冲印器材,监控合适的温度、药水浓度,调校运行速度,“演员可以NG,摄影可以NG,每个环节都可以NG,唯独胶片冲印不能NG,一旦出错,时间与金钱的损失是难以估计的。有时在半夜,还有人送电影胶片过来要求冲洗,都得坚持工作程序,因为时间不是出错的借口。”

  高天宙冲洗的电影已经有上万部,除了港片,还有亚洲其他各地的电影。“当时香港的冲印水平在亚洲首屈一指,只有日本可比,我每月冲印的电影拷贝有2000多个。”那个时候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期,每天都有新片上映,高天宙忙得不可开交,以至于圈内有个形容,就是“送到影院时,放拷贝的铁盒还是热烘烘的,是因为冲出来还未降温就直接装箱,取出来的胶片还在滴水。”

  高天宙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圈被***入侵,发生过许多次暴力事件,他的冲印公司也没能幸免,“有一天来了几名持枪的大汉,跑到冲印公司要抢走一部电影的拷贝,对方来势汹汹,还把一名外籍保安捆绑起来。幸运的是,这部电影的母盘存在一个很隐蔽的地方,这些歹徒只拿走了子片,这样才保证了这部电影存活下来。”这也是他工作这么多年最难忘的事情。香港电影发展至今,很多电影公司没有保存拷贝的地方,于是就把拷贝寄存在了高天宙的厂房,虽然高天宙要全天管理,但从来没有要过房租,后来很多电影公司倒闭或者影片出品人过世,高天宙就将数千部电影拷贝转交给了各地的电影资料馆。

  难舍情结

  胶片见证了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

  手持数码相机,只要电量和容量允许,我们可以毫无节制地“咔嚓”。但有一部分人,可能是胶片发烧友,仍喜欢拿着胶片相机,瞄准、对焦,然后“咔嚓”。而让电影人告别胶片,真是个难题。周迅说:“从小进出电影院,那儿弥漫着胶片的气味。当演员后,每次走进拍摄现场,我都能嗅到胶片那种特别的气味,勾起我很多童年的回忆。”

  尽管成像技术和数码相机的发展日新月异,但不少人依然留恋胶片的味道。走访香港电影圈,所有的明星都有对胶片的不舍情结,胶片见证了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刘伟强说:“胶片对我们这一代人很重要。它有奇妙的放射性,当胶片划过放映机投射在大银幕上呈现时,都有一些很有感觉的东西在银幕绽放。虽然数码拍摄制作出来的影像能够拍得十分仔细清晰,可是却没有胶片那种层次感,现在我们也在努力,希望数码可以模拟到胶片给我们的感觉。”杨千嬅也说:“胶片是有生命力的,像一本生活中有气质和质感的日记,它虽然褪色,却是一件经历了时间、记录了人生、蕴藏了智慧的物件,很有生命力。”张家辉说:“对我而言,胶片拍摄的才是电影。数码影像太锐利,没有气氛,没有质感。”

  至今,杜琪峰还是坚持用胶片拍电影,郑秀文说:“因为杜琪峰导演对胶片的钟情和坚持,我也被感染了,他说过要坚持用胶片,直到最后一卷都用光,我也愿意陪胶片走到它生命的最后一刻。”

  说声告别

  是时代的变迁也是时代的进步

  昨日,西安博纳影城的负责人李先生告诉记者,在5年前,西安所有新影院都使用胶片放映机。到今年,大部分影院都全部换成了数字放映机,目前,仅博纳、万达、奥斯卡等部分影院还各保留了一到两台胶片放映机。

  对于拍电影而言,西影数码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胶片的优点是成像反差大,色彩浓艳。数码的优点则是便宜、方便、细节多。”目前来说,拍电影用胶片,要比数码在成本上贵得多,至少贵一倍以上。以前拍一部电影,胶片就占很大一部分成本,而现在,成本就是可以循环使用的“硬盘”。在拍摄中,随时看回放,随时NG,而且在后期可以对成像进行各种装饰,保存方式也是相对简单的。现在生产胶片的公司会越来越少,胶片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即使现在很多导演还想坚持用胶片,可能大多数投资人都会说“NO”。

  对于与胶片说再见,刘青云说:“我们唯有接受,向前看。”刘伟强则称,“我拍胶片长大,很有感情,对于被取代,很可惜,这是时代的变迁,也是时代的进步。用数码无论前期或者后期的储存都比较方便,而且有些人觉得冲印用的化学物、胶片等,对于环境不好。但数码何时能在影像的表现力上超过胶片,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任达华则认为胶片其实是一种精神,“现在人们用惯了高科技,变懒了,变得速食了,大家都追求快,无疑速度快了会令成本降低,但也会变得人为和大众化了。胶片那种饱满、饱和的质感是数码达不到的。拍胶片,讲求准确度。拍数码,世界更宽容,很多事都能控制、调整,还能表达天马行空的小说情节和精髓。比如说《哈利波特》,要用胶皮拍得话,很多效果做不到。”而很多读者也表示:“怀念胶片拍摄的那些电影!但也享受数码科技带来的便利,我们只希望它能够吸取胶片的精髓,让电影做得更好!”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唐爱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