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辑部故事》遭吐槽似80年代译制片

2013/4/25 10:06:59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新编辑部故事》终于开播,古怪搞笑的首集却有点让人笑不起来。这群嚼舌抽风的新新人类,与20年前那批巧舌如簧、口吐莲花的老编辑们相比,风格已发生了变化,观众心理落差难免有点大。

《新编辑部故事》终于开播,古怪搞笑的首集却有点让人笑不起来。

《新编辑部故事》终于开播,古怪搞笑的首集却有点让人笑不起来。

  《新编辑部故事》到底怎么啦?果然应验了那句老话“经典别轻易翻拍,不然晚节不保”?还是观众怀旧、敬老的心太重,才不懂得欣赏眼前这朵新开出来的奇葩? 台词很刻意

  当年娓娓道来,如今直挠腋下

  原剧尽管人物也爱对社会时弊发发牢骚,但讲故事还是传统的生活剧形式,人物、情节娓娓道来。但《新编辑部故事》显然不想走寻常路。开播头两集,频频出现夸张的肢体动作、念顺口溜式的长篇逗笑对白、大开大合的面部表情——— 比如王千源扮演的抠门编辑“刘向前”,为了推销新书,对着一群师奶大脑跟不上嘴巴地大声嚷嚷“买一本牛奶送一箱牛奶啊”;陈好扮演的“安妮总”每每喝上一杯小酒就当众放电、大飙青岛话……导演郑晓龙果真“重口味”,喜剧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不少观众对这样的搞怪方式表示消受不起。

  原剧的喜剧效果主要出在台词上,到后来《我爱我家》、《武林外传》等电视喜剧除了保留语言上的幽默,演员夸张的表演已显山露水,《新编辑部故事》显然在这方面更加夸张了。但如今各种段子随时随地网上传播,观众笑点越来越高,要让人当即会心一笑、开怀大笑,绝非易事。

  网友热议

  达子的咖啡馆:老版演员走了,把八九十年代真诚自然高级一点儿的幽默也带走了。幽默不是耍贫嘴,不是胳肢人,不是顺口溜,不是讲方言……没有了幽默是个大问题,让人睡不着觉。

  银河的影子:也许会有人喜欢这种胡闹、犯二、毫无节操的胳肢人式的现代幽默,但我不行,因为各有所好的缘故,我就不开骂了,尽管我是真的真的真的很想骂。

  话题太家常

  当年针砭时弊,如今卖萌耍贫

  其实只要为内容服务,浮夸也并无不可。郑晓龙早前在专访中回答《新编辑部故事》不是一味娱乐至上,它是关注现实、略带针砭时弊色彩的。但因为审查的原因,有点束手束脚,大多数是编辑们拿身边同事或自己调侃,嘲讽一下社会现实。

  在首集中,戈玲打电话给已成了大腕的前夫“李冬宝”以求用明星效应促进发行量,代接电话的经纪人却多番耍大牌,“你才结婚了!你全家都结婚了!我们冬宝可是从没结过婚的,我要你们马上在N份主流报纸上向我们登报道歉!我们冬宝出席葬礼也是要出场费的!”———葛优因合约问题而不能客串《新编辑部故事》,导演安排了这么一段来交代李冬宝20年后的样子,顺便调侃葛优身价太高请不起了。这是前两集中令人印象最深刻、最幽默的一幕。不过,像这样有意思的细节实属不多,头两集多停留在家长里短、集体卖萌耍贫的套路上,未见更多社会话题发酵。

  网友热议

  漂来漂去还是要回家:剧情有点脱离现实生活,过于看中喜剧中台词的重要性,反倒给人感觉不太接地气。

  BUTTER and FLY:这真是个奇葩啊。都20分钟过去了,还在折腾改英文名的事。逗贫嘴就像在干拉肉。一会儿伊丽莎白一会儿卡萨诺瓦一会儿阿尔博特的,生硬得还以为在看80年代的译制片。

  表演很浮夸

  当年巧舌如簧,如今嚼舌抽风

  记者曾经专访《新编辑部故事》的六大角色。新版人物比起旧版也不乏鲜明可爱的性格。不过看罢第一集,6位演员辛勤耍宝并没令观众都爱上他们,反而其浮夸表演却给不少观众添堵。

  “戈玲”吕丽萍成了女BOSS,为了配合喜剧风格,她的台词和表情都是矫揉造作的。刘向前每每流露其“墙头草”本色时,手部动作总是十分夸张,内心戏简陋地用独白来交代。至于黄海波饰演的一代情圣,有网友认为其“拿腔作调”。相较而言,扮演花样美男的井柏然获得好评较多。

  这群嚼舌抽风的新新人类,与20年前那批巧舌如簧、口吐莲花的老编辑们相比,风格已发生了变化,观众心理落差难免有点大。有人感慨幸亏葛优没出演。

  网友热议

  兜兜妈1980:演得有点过,非得那么咬牙切齿地说话吗?表情也非得那么夸张吗?五官都拧巴一块儿了很舒服吗?

  故先生:表演忒浮夸了。好演员也拯救不了这个导演的风格。大失所望。怎么会演成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