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演林峰的邢佳栋
张博饰演男主角高等
导演徐纪周说,拍《战雷》的时候,外景地云南的天很蓝、很晴、很阳光,没有太多灰色和阴郁的东西。这部戏是他自己所有作品中最积极的、最有正能量的创作。乍一看,很有《士兵突击》的影子,都是男主角在军营中的蜕变成长史,期间他所遇到的每个人出身家世不同、个性悟性有别,但都怀揣着一颗善意、善良的心,陪伴他共同成长。徐纪周坦言,不想把《战雷》简单定义为军旅戏或是拔高成俗套的励志大戏,他最初想通过主人公高等(张博饰)表达的只是:青春不留遗憾。
两部剧集:《战雷》VS《士兵突击》
塑造性格执拗的角色
《战雷》最初的剧本风格和传统意义上的军事题材没太大区别,都是一本正经、一脸严肃范儿,这不是徐纪周想要的,他期待中的《战雷》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特立独行的。在和编剧冯骥前前后后否定了七种架构,把点放在了塑造人物上,因为排雷的单调注定了故事上的先天不足,只能靠塑造人物弥补,两人最后决定要把人物做到极致,一出场,个性就得展现七八分。
于是,总共32集的《战雷》几乎用了20集的篇幅在铺陈以高等(张博饰)、林峰(邢佳栋饰)、陈晨(李健饰)为主的诸多人物,他们虽操着不同的方言、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但同样都是简单执拗的个性会让观众感受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从这个角度看,《战雷》和《士兵突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但从大约第20集开始,全剧回归到徐纪周最擅长的强情节戏:由几位主人公组成的勘界扫雷大队,深入狼山腹地,与境外武装毒枭展开斗争,遭遇到丛林战、阻击战、地雷战等,展示了紧张刺激的敌我对抗。“为什么不干脆像《士兵突击》那样,将展现剧中人物蜕变和成长的思路贯彻到底呢?”徐纪周慨叹,“首先,创作上有困难,现在20多集写排雷都差点累死,30集都写排雷那点事儿,真是难!想想《士兵突击》就写许三多的变化,还能写得触动内心,真是不容易;再者,还是从收视上考虑。前半部分只铺陈人物,节奏会显得缓慢,观众还是更喜欢看强情节。”
两种境遇:高等VS许三多
展露现实里的凄凉
高等:聪明顽劣、天资聪颖、悟性极高,父亲是部队高层,因此也算是“官二代”;许三多:典型的农村后代、生性愚钝但执著。“不抛弃、不放弃”,最后上演了“屌丝的逆袭”。这两部剧中的主人公本是南辕北辙,但两者却有着相同的一点,那就是通过在军营的历练,从与体制和周边环境的相斥到融合。
徐纪周对这两个人物也有自己的理解,“《士兵突击》已经把许三多那样的人物写到极致了,我们也不想再去复制;此外,高等更贴近我的内心,更能映衬我自己的内心世界,他身上的桀骜不驯我更能抓得住,触摸得到。其实,大家可以想想,我们身边很少见到‘许三多’,但高等这样的叛逆青年比比皆是,像他和林峰这样的人物是我能随着他们一起往前走的。”
在收看过程中,观众或许还会把剧中的赵保家这个人物和许三多作比。赵保家,无论从出身还是从个性、能力上都和许三多很像,但最后的结局却不是“励志偶像”,而颇有些境遇凄凉:为了能给家人换来一份工作和前程,他在部队只能以自残的方式获得国家的“施舍”,一个活生生的年轻生命付出的却是一只眼和一条腿的代价……结尾时,高等去看在地方看大门的赵保家,闲来无事时修修电视、手表,把工资寄给原本看大门的大爷,因为大爷因为他而失去了唯一的生活来源。
在徐纪周看来,“励志偶像”许三多的结局是近乎理想化的,而赵保家的境遇更接近于生活的残酷,“像这种不掌握任何资源的人,在部队也无法改变命运,最后他几乎用近乎殉道式的牺牲,为家人换来了一个所谓的前程。他妈妈去部队接他回家时说,他现在伤了,我这颗心落地了,他叫保家,保不了国。写到这段我们都觉得很煽情。”
两类人群:剧中人VS现实人
找到自己的情感投射
除了几位主角外,徐纪周有意把社会上几类有代表性的男性形象全部网罗剧中。“富二代”张晓菲、“农村子弟”赵保家、“小娘炮”楚男、“村炮儿”秦雄、“纯爷们”贺权……
“高等代表了处于青春叛逆期的男孩,从对抗体制到与体制融合,最后一集化解了和父亲的矛盾;林峰呢?想说明理想化的英雄与社会格格不入,并且拒绝成长。在雷场上他是英雄,但出了雷场,他是笨拙的,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另外,我还想在林峰身上表达战争对心灵造成的创伤,是很长时间都无法治愈的。英雄和荣誉,在外人看来是光环,对他们而言很可能就是负担。”
徐纪周坦言, “我觉得《战雷》表达自我的内容能多一些。这里面有我和编剧冯骥三十多年里听过的、看过的、包括自身感受的一些经历,可以说是我们30多年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单纯说它是一部军旅偶像剧或者励志剧都是不正确的,它还包含更多的内容,有人生感悟,有成长,有蜕变,还有逆袭。这个当代军营的众生相,其实可以辐射到当代社会的每一个人,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情感投射。”
回看全剧,其实剧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雷”,都有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曾经遇到的障碍和阻碍,这点也在隐喻社会中的你我。而徐纪周和冯骥尽量做到的是全剧32集,总共三四十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一个心灵成长的蜕变,而且这些人在结尾的时候和在开头的时候,整个人的状态和精神境界是不一样的。
对话徐纪周
这部戏把我掏干净
:排雷工兵的枯燥生活导致了这一块成为军事题材的创作盲区,您认为创作难点在哪里?
徐纪周:这部戏的创作空间特别小,当代军旅题材本身在创作上就有一些限制。在这个空间里我能否把自己想讲的东西讲出来,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也是很自虐的事儿。我们这部戏里,按照规定,排雷过程中是不许死人的,只能伤,这就更狠了。但是生离比死别更有戏剧性,伤更刺痛人心。
因为排雷本身的枯燥和戏剧性的单调,在磨剧本的过程中,我们也到基层去采访,得到了很多新鲜的东西,从而大量铺陈各种军事上的细节,这在以前我都很少会用。例如剧中前两集,“刺头兵”高等调皮捣蛋的事儿都是真的,比如喝猪血装吐血,新兵里穿军装手插兜,***里藏着手机等都是真的。
:这些难点最终是如何破解的呢?
徐纪周:剧中基本上每集都有一场大的排雷的戏,每场都有不同的看点,每集都不一样。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把自己快逼死了。32集中,中段主要是对付各种各样复杂的雷阵,视觉上很丰富,这其中参考了世界各地各个战场曾经出现的雷阵,还有一些古代的兵法、阵法与之相融。我们虚拟了“雷公雷”这样一个几乎不可破的强劲的假想对手。而且在后半段还加入了日夜阻击战、肉搏战、地雷战都混合在一起的战斗方式,从而保证了视觉上的丰富性。
:您的作品好像很少把宝押在用大牌演员上?
徐纪周:现在演员的价格比较膨胀,而且演员对戏的控制都越来越强。“大牌”会希望所有的好戏都能在他身上,但是这个戏本身就是个众生相,既然要塑造一个群像,我不要给自己设置这种障碍。
我们会尽量去找合适角色本身的演员和正在上升期的演员。比如张博和邢佳栋,本身和角色还有不少相似之处,人品和戏品都非常好。可能有《番号》群戏成功的经验,以及找演员时候的“对号入座”,让他们每个人在剧中都能有的放矢,我觉得他们在其中演得都很潇洒。
:今后还会继续写军事题材剧吗?
徐纪周:我感觉自己可能很长时间都不会再拍战争戏和军旅戏了。这部戏就像是我对之前人生的一个总结,也是对我所拍摄的这个类型的故事的一个总结。它穷尽了我对军人和战争的想象和理解,三年反复修改七次,中间好几次想放手,但最终没放下。这部戏把我自己掏得比较干净。 晨报记者 冯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