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锦添疯癫之后是巅峰:电影需要我们

2013/7/9 19:36:39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卧虎藏龙》《无极》《夜宴》《赤壁》《大明宫词》《一九四二》《如梦之梦》,太多印象深刻的剧情和服装设计却并不能使你对这个人熟悉起来。凭借电影《卧虎藏龙》荣获奥斯卡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之最佳艺术指导,英国电影金像奖之最佳服装设计。

撰文 刘静

撰文 刘静

  《卧虎藏龙》《无极》《夜宴》《赤壁》《大明宫词》《一九四二》《如梦之梦》,太多印象深刻的剧情和服装设计却并不能使你对这个人熟悉起来。叶锦添,即便怀抱了那尊至高无上的奥斯卡小金人,却依然暗藏着你说不出的生涩。是他永远压低的帽檐和听不太懂的普通话制造了谜题,还是他本人就是一个沉默的陷阱?在叶锦添的最新年度大展《梦渡间》中,他还原了摄影师的身份,制造并记录着和Lili虚虚实实的“绯闻”。于是,你更猜不透他,他亦不会交出自己。

  叶锦添

  香港理工学院高级摄影专业毕业。

  电影双周刊“曝光人物”任摄影师并撰写文章。

  香港摄影师协会(HKIPP)会员,并参与每年年展。

  插画作品受邀日本插画家协会JCA年鉴,并在日本展出。

  凭借电影《卧虎藏龙》荣获奥斯卡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之最佳艺术指导,英国电影金像奖之最佳服装设计。

  拍电影需要我们这种人

  叶锦添的工作室没有名字,没有标志,两层楼高的红砖墙上豁开一堵厚重的青灰色大铁门,仅此而已。隔绝了一切,也杜绝了你为它加上任何形容词的可能性。“当初的这里,原本就很荒芜,我就是想找到一个安静做事的地方。”叶锦添的普通话糟糕得很,很多话只有和他相处久了的工作人员才听得懂。

  世人笑我太疯癫

  《卧虎藏龙》拍摄现场,因为剧本要求,副导演临时搭了一面墙,光秃秃的,完全不符合那个年代的情绪与基调。叶锦添发现时,演员已经开拍了,他急得在镜头外大喊“停!”没人理睬,叶锦添便拿了只刷子径直走到那面墙前开始修饰成理想的样子。镜头里惊现一个“怪人”,全组不得不停下来等着他。一位香港副导演气得在他身后拿话挤兑他:“你这么认真干嘛?你以为你能拿奥斯卡啊?”叶锦添充耳不闻,直到半个小时后,那堵墙变成了那个年代里的墙,他才转过身和导演说了句:“OK了,可以开拍了。”事后,叶锦添果真被那位副导演的气话戳中,拿了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大奖,二人再次碰面,倒也没有不爽和尴尬,那位副导演冲着叶锦添直呼:“你是我的偶像。”

  关于《卧虎藏龙》的段子很多,最流行的是另一个。武术指导设计的一个镜头是玉娇龙从王府的窗户里唯美矫健地飞到窗外,却遇上叶锦添的不妥协。“因为北方风沙大,王府的窗子通常不会完全打开,而是只能是部分地向外推开,不可能容纳一个人形随意穿梭。”彼时《卧虎藏龙》团队里的构成个个都是人物,却唯独说不通这位“搅局”的。摄影师不拍了,武术指导也不开心了。只剩下叶锦添,坐在那边不讲话。李安就坐在他旁边,很久,两个人都不讲话。后来,李安忍不住了,问了句:“是不是真的?一定要这样?”叶锦添答:“不信你去查一下历史。”

  李安听后没再讲什么,走开了,叶锦添也不知道故事会如何发展。第二天,叶锦添再去现场,发现中午才拍的这些镜头,窗户没有做改动,而是把玉娇龙飞出窗的情节分了三个镜头。其中一个镜头是玉娇龙飞身出来之前,先把窗子挑开。

  叶锦添说他真的很服李安,无论出现什么情况,“他不会走掉。”有一次,拍片现场刮起了很大的风,李安就在风里裹紧衣服,瑟瑟发抖地导戏,叶锦添看在眼里,赶忙叫片场的工作人员撑起两块布,为他挡风。或许,这便是两位大师间的默契与怜惜。

  《卧虎藏龙》里最逗的故事还有一个,直到今天讲起,叶锦添还会把自己逗乐。话说电影中有位侠客在追玉娇龙,脚下走得虎虎生风,他猛然抬头一看,不远处的王府上挂了一个匾额,上书“玉府”。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镜头在叶锦添的指导下也无法实现。“因为我研究过历史,以前的王府没有大门,只有小门,更不会挂匾额。所以哪里来的‘玉府’二字?”那这部戏该如何交代此地是“玉府”一事?李安也被叶锦添折磨惯了,只好依着他想出另一番剧情,那人追玉娇龙追得正紧,前方忽现一处大宅,那人抬头,有如神助地被点醒了般,嘴里默念道:“玉府。”说到此处,叶锦添自己也大笑了起来。

  我笑他人看不穿

  叶锦添自认为最疯狂的一次,是在纽约刷房子。那部戏里有张艾嘉和张曼玉,叶锦添想着要拍一条黑白色的街道,街上的一切都必须是黑白的。这样不可思议的地方竟然被他找到了,唯一的美中不足是街上有一栋红色的砖房。那时后期技术还不像现在这般强大,红色的房子无法处理,叶锦添竟然要求工作人员用油漆把镜头里能扫到的墙面全部涂成黑色。每个人都拎着墙刷子不敢出声,不敢动。叶锦添便自己拎了油漆桶冲过去涂,很快就涂了一半。美国副导演像疯子一样冲着叶锦添大喊:“你要做牢的!”叶锦添不理他,也不停下手里的活。

  从早上7点多到11点多,剧组一直在拍摄,房子的主人睡眼惺忪地出门了,看一堆人在拍戏,觉得新奇,叼上根烟站在门口看热闹,待他要开工了,一转头,发现自己的房子一部分墙面变成了黑色,崩溃了。后来的故事也还算幸运,屋子主人抓住导演理论,最后以500美金的代价平复了主人的情绪。

  受折磨的,不仅是剧组的工作人员,演员的日子也不好过。1993年在台湾演出的《楼兰女》,是叶锦添第一次尝试剧场美术的作品,特别用力。当时那位女演员已经很有名,叶锦添给她设计的服装又大又复杂,还要让她拿着两根大竹竿做很多奇怪的动作和表情。女演员体力和耐心都经受了极大的考验,甚至几次演出,她就真的摔在舞台上。后来,叶锦添从报纸上看到说女演员曾在舞台上大骂自己设计的衣服。再后来,这位女演员一直希望能和叶锦添再次合作。

  问叶锦添是不是搞疯过很多人?他仔细想了想,说:“也还好,他们还是喜欢我们这种人,拍电影需要我们这种人。”

  叶锦添也承认,在他刚刚出道时,不是有没有人信服的问题,而是有没有人理你的局面,但他一直有他的坚持与笃定。“我是那种很用心,很坚持的人,自己会出很多力气,我不是光说不动手的那种。比如你说条件不够,我就自己动手做到够。我从来不会人家说不行就停手的。本身我接的case不多,接的都是想做好事情的组。”

  “因为我不是帅哥嘛。”

  他是游弋在自己既定的轨道和规则下,才会觉得安全的人。他从不会放心地把自己交给谁,只能把一个个人物和环境放心地交给他去设计,去安置。《梦渡间》展览现场,还没有轮到他讲话,他静默地站在台上,也感觉他会不安,他便举起手中的相机,对着下面围成一团的人群,拍摄。似乎这才是他与外界交流的方式,永远出其不意,打乱全盘,才能阻止他人进一步的探究与追问。

  最放心不下的孩子

  看叶锦添追忆父亲、母亲的文字,并不是有想流泪的冲动,而是眼泪“嗖”地垂直坠落,就像洋葱刺痛眼睛般毫无征兆,而他的文字,是刺心。

  “母亲去世的那一天,我没有哭泣,静坐在她身边,陪伴她气息起落,一切是否会有一个了结?我活生生的手,轻轻擦拭灰白渐冷的身躯,反白的双目,蓬乱的头发,没有牙齿的口,深陷没有言语的嘴唇。这时候,死亡的恐惧如巨石般敲打我的内心,那种想撕开现实的咆哮,产生对命运的无力感。”

  童年的叶锦添生长在非常穷苦的家庭中。在香港有一种住法是七八户人家挤在一个大房间之中,没有隔墙,只用围帐划清住户之间的界限。叶锦添、他的两位姐姐和妹妹,还有父母,挤在夹层木板上下而居。“我的童年可以说是‘一无所有’。”

  不知道什么原因,年少的叶锦添并不喜欢与同伴玩耍,唯一能使他开心的就是“涂鸦”。只要几张纸或是一块空地,他便可以无穷无尽地勾勒出属于自己的天空,十分开怀,十分有趣。他的童年,大都在自我的世界中度过,孤单的背后,却并不寂寞。

  优秀的哥哥是叶锦添童年的模仿对象,他追随着哥哥学习绘画和摄影,心里把自己当成永远的第二名,有一次,有人送了两盒象棋,一盒是漂亮的黑色雕字象棋,一盒是普通的白色象棋,还缺了一个棋子。虽然那人叫叶锦添把白色的那盒送给哥哥,但是他还是把比较漂亮的黑色那盒交给哥哥,因为觉得哥哥比自己更“配”些。

  直到父亲离世,叶锦添仍然是他最放心不下的孩子。

  帽子事件

  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叶锦添,永远戴着一顶帽子,他似乎更愿意躲在压低的帽檐之下,洞察别人的世界。或者说,他缩在自己营造的绝缘地带,才能获得永不消逝的安全感。关于他的帽子,不止一个人说起。

  1996年,台湾编舞家林怀民去奥地利导演歌剧《罗生门》,邀请叶锦添设计服装,这是二人的第一次合作。《罗生门》谢幕上台前,林怀民戏问叶锦添是不是该把帽子脱了。“他没答话,脸色却一下子变白。然后,当然戴着帽子谢幕。自此,我不敢再拿帽子的事跟他开玩笑。”林怀民曾在书中如此回忆这起“帽子事件”。

  17年后的叶锦添依然固定着这个习惯,甚至在外人面前,连调整帽子的动作也不曾有过。问工作人员,“可以问关于帽子的问题吗?”工作人员答:“你可以试试,但我劝你不要。”

  见他在Marilyn Manson的嘈杂摇滚里乐得自在,便决定还是大着胆子挑起了“帽子”话题。

  “我觉得戴着帽子会让人感觉更有行动力”,这是叶锦添给出的简练回应。没有生气,却也并不想多说。总有一些故事该隐匿于心门之内,我不追问。

  而对于衣服,貌似不讲究的叶锦添却也有着自己明确的清规戒律。大体上,他只愿意穿白、黑、灰三色,但服装师提供的黑色短袖衬衫他看着就连连摇头,灰色西服勉强套上身尝试了一下,却因为工作人员的一句“有点显得过于肌肉”而拒之千里。问他为何设计的服装绚烂得过火,却唯独保守了自己,他笑笑说:“因为我不是帅哥嘛。”

  Marilyn Manson的偏爱

  在网络搜索到的Marilyn Manson的信息,比听到耳朵里的他们的声音,还要令人难以接受。Marilyn Manson,既是美国工业金属乐队名称,也是该乐队主音艺名。其可以说是史上最离经叛道的工业金属组合,他们的专辑封面不是骷髅就是吓人的死尸。而该乐团的所有成员,全都以连环杀手或变态杀人狂的名字为艺名。因此,他们也是最不受美国家长欢迎的乐队。造型时间太静,叶锦添便让助手开了他电脑里Marilyn Manson的音乐。声音一出,空气里便充斥着打了愤怒鸡血般的各种吼叫。而他,似乎更能在这样能量的释放中放松自己的情绪与思路。连他最新的展览《梦渡间》中一段Lili的视频中也是配了Marilyn Manson狂躁的声音。他说原因大概是这声音恰巧契合了他骨子里反叛的能量,有很大行动力的能量。

  叶锦添的新东方美学是他的艺术精神所在,在现代的外衣下隐藏着古老的中国思想。就像此次《梦渡间》里的Lili,表达的是他对虚实的哲学思考。“我想追求某种在感知世界上的永恒,我很喜欢拆解时间。”荣格和尼采是叶锦添最喜欢的哲学大师。

  叶锦添和妈妈在香港的合影,那一年,他出任电影《胭脂扣》的执行美术,虽然他在1986年出手的第一部作品《英雄本色》就令他名声大噪,但叶锦添觉得那不是他想走的路线,《胭脂扣》里的文化气质才是他想要的。他感兴趣的是,时间可以通过他重塑的空间重现,不仅仅是服装,所有的东西他都有本事还原成被岁月雕蚀的物件。有一些是仿制得很真的古董,有一些就真的上古董店去借,几百万的一个瓶子可能就在桌上摆了摆而已。

  叶锦添第一次在台湾尝试舞台剧《楼兰女》的服装和道具设计,把女演员折磨得够呛,甚至在台上大骂他设计的衣服。但多年过后,人们因为这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挑战人体极限的衣服依然牢牢记得这位女演员的名字。而叶锦添,也爱极了台湾,觉得那里才能成就真正的关于美的臆想。

  LINK 他的标签,他的爱

  新古典主义美学

  叶锦添推崇的美学主义,用听得懂的话讲,这是他了解中国古代的一个方法,在他创作里的古代和未来是同时产生的。有些复古就是做一个常态出来,把东西摆在那里,但叶锦添的复古真的是一步一步抠出来,做出来的,是知道“所以然”那种。但叶锦添不会安于复古,像《赤壁》就是浪漫复古。

  台湾

  虽是香港人的叶锦添却爱极了台湾,那个生活了8年的地方,据说他曾在那里开了个小酒吧,和往来的朋友谈谈情,喝喝酒。而在这里,他亦找寻到对于艺术追求极致的可能性。

  Lili小姐

  Lili小姐最近让叶锦添很费神,他带她去热闹的夜市,载她游车河,和她一起坐在沙发上听音乐,接受采访。她快要出现在他生活里的每一个缝隙,他却理智地只把她当做一个载体。是的,Lili是个假人,承载了他关于“虚实”的哲学探讨。“她就不是一个事实,但她在图片里的一切,却和我们的事实很像。”叶先生最近苦恼的问题是如何把Lili的长发做得真实又飘逸。

  1.2007年,叶锦添做了个人艺术展“寂静·幻象”。那时,有人邀请叶锦添去做现代艺术、当代艺术,他那个时候才开始想当代艺术是什么。叶锦添觉得很好玩,去尝试,开始想到底要做哪种东西。忽然跑到叶锦添脑海里的是雕塑,很奇怪的,他从来没有做过雕塑。第一个作品,8米长,3米高。一片硕大的叶子和一条肌肉丰富的腿,原型取自《山海经》里面的野兽。其实他童年时早有对怪异事物的喜好。

  2.2009年,叶锦添出任电影《风声》服装及造型指导。

  3.2012年,叶锦添是舞台剧《孔雀》舞美总监和服装造型设计导演、艺术总监。

  2013年6月22日,叶锦添个人摄影大展《梦渡间》在三影堂摄影中心开幕,这是他拥抱当代艺术的又一次尝试。

  2006年,叶锦添是冯小刚《夜宴》里的美术指导,服装造型设计。凭借此片,在时隔13年之后,他再次捧得金马奖最佳美术奖项,同时如期而至的,还有金马奖造型设计大奖。

  光阴里的巅峰叙事

  叶锦添凭借电影《诱僧》获得1993年金马奖最佳美术设计。这应该是他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奖项。

  叶锦添的坚持和执拗在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这一切的不妥协都是值得的。他双项入围奥斯卡,英国电影金像奖,香港金像奖及金马奖,并最终凭此片获得奥斯卡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之最佳艺术指导,英国电影金像奖之最佳服装设计。从此,叶锦添在《卧虎藏龙》里的“疯狂”成了流传在江湖上的段子,总被人提起。

  叶锦添与李少红的第一次合作是在电视剧《大明宫词》中。豆瓣上有一个关于叶锦添创作作品的好评榜,排名第一的便是《大明宫词》。直到今天,叶锦添自己也觉得奇怪,很多人不知道他凭借《卧虎藏龙》拿了奥斯卡,但大部分人都记得他在《大明宫词》里的创作。“中国人很情绪化,在某一阶段喜欢某一类东西,就会很强烈地喜欢。”叶锦添这么解释着观者的喜好。

  叶锦添集中出版了不少部很自我的书,如果想贴近他,读那几本书是不错的方式。他在里面追忆父亲、母亲,甚至还为自己脑海中的怪物出了本小说,讲述它们的生活。他从小就喜欢画那些很怪的生物,直到现在都还能继续画,叶锦添脑子里从来不缺乏怪诞的念头。“所以很多怪人都喜欢我。”

  2004年,陈凯歌的电影《无极》和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中国八分钟”都成了热点谈资,而这一切,都与叶锦添有关。

  《赤壁》是一项工程。片中的珠宝、衣服、发型、家具、马车、陶瓷器和各种建筑物,都是精密研究的结果。《赤壁》在2007年4月14日开机,早在2006年的2月,叶锦添就开始了设计工作。很久以前,叶锦添就习惯对有兴趣的事情寻根究底,《赤壁》让他有可能去理清东汉时期的一切细节。经常性的情况是十来个三国的专家一起讨论不同层面的问题,但即便如此,军旗大小、作战时行军调度等细节都难以得到明确的答案。仅以《赤壁》里陈设的家具为例,那大大小小的摆设几乎都是由剧组和仿古家具厂一同开发打制出来的。中国上古时期,尚无椅子、凳子,人们在室内,是坐在用草、动物皮或植物皮编制的席上,即所谓的“席地而坐”。床和榻是室内生活的中心家具,其中的榻与床略有不同,榻要矮于床、窄于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