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积压难见天日 库存与播出比例10:1

2013/7/11 12:37:03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卢枫霖说,这部剧在央视审片组审片时,曾经获得过高度评价,但就是这样一部剧集,压了5年没播。没法播出,就无法回收资金,卢枫霖透露,这部剧一集的制作成本在80万左右,整个成本达到3000多万,那还是5年前,演员的成本还没那么高。

《春秋祭》剧照

《春秋祭》剧照

《孙子大传》剧照

《孙子大传》剧照

《廉石传奇》剧照

《廉石传奇》剧照

  《陆贞传奇》《新编辑部故事》……暑期档竞争愈发白热化的荧屏里,除了《精忠岳飞》等几部新剧外,不少刚刚溜过一圈的剧又来刷屏了,其中甚至有《激情燃烧的岁月》这种多年老脸,更别提《后宫·甄嬛传》这种VIP剧。这也让观众有了不少疑问——难道就没新剧了吗?

  答案恰恰相反,中国电视剧年产量早已是全球第一。据称目前累积的电视剧,可以排播到2015年。在不少老剧重播的同时,还有大量新剧成为“剩剧”难见天日。库存剧难题的另一面,或许正是影视市场的泡沫之夏。

  本报记者沈参实习生赵栋 长沙报道

  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命运无非有两种——得以面世,或者不见天日。但从拍摄到播出,决定其命运的因素却无法用非此即彼的简单逻辑来分析。

  政策关去年电视剧年产量是17703集,“这个产量,其实是指拿到了发行许可证的剧。不是所有拍了的剧,都允许播出来的。”国际电视电影节目交易中心负责人龙童说,一部剧,“经过剧本报批备案、拍摄许可、发行许可等多层审核,才能真正进入市场”。据龙童介绍,“去年一年,报批的剧有3万多集,批下来的才1万多集。没有发行许可证,那就完全没有播出的可能”。卡在这一关的剧,多是因为政策,“比如有题材敏感的,剧情及演员制作不达标的,这些都能让一个剧在政策层面变成积压剧”。

  市场关拿到“许可证”,面临的也是一个极为饱和的市场。龙童说,光是他们节目中心交易库里就有四五万集节目,“成交量只有100多部”。

  档期关即使被电视台选中,签了合同,也有可能播出遥遥无期。不少2001年、2002年生产的电视剧,现在还在库里候着。湖南卫视今年上半年曾在非黄金档播首轮剧,湖南卫视电视剧方面一位负责人说,就是因为库存量太大,“没法在黄金档消化”。而目前的备播栏里,还有大量剧集在排队,“不再购剧,都能播到明年”。

  机遇关云南电视台采购中心周焰然透露,像一些一线平台,已经收了的剧也有可能遭遇“退货”,“压着一直没播,到了版权期,就退货。像央视这个平台,它有政策限制,比如广电总局没有审过,比如一年少数民族题材播出有集数限制,超过了,明年又有新的,那就会退剧了,处在乙方的影视公司,是完全没有办法的”。更惨的是,电视台购剧一般都是几轮付款,播出前只付一部分,“大头都是播出后付,有些电视台收视率不好都不付的”。

  出路

  打包贱卖,或者刻个碟在家看吧

  “一部剧的销售期只有两年。过了期限,就意味着你大概(资金)收不回来了。”浙江影视集团副总经理杜闻伟说,如此庞大的竞争格局下,电视剧的发行已经变得非常残酷。

  他透露,对影视公司而言,从价格到平台,第一选择都是上星,“如果能在一线卫视播,对其后的发行也有好处。”无法获得一线卫视青睐的剧,只能折向地方卫视甚至是县级电视台,“这就意味着,这部剧很难收回成本了,少赔一点是最好”。

  上海鑫海影视公司总裁罗法杰透露,有不少剧还会选择以超低价格卖给一线卫视,赔本挣吆喝,“指望的是能冲一冲收视,然后在第二轮播出时能够卖出去”。

  网络也是电视剧播出的另一渠道,但去年网络媒体也掀起“退剧潮”,“找各种理由退,绝大多数影视公司不接受也没有办法,乙方怎么拗得过甲方。”

  龙童说,新媒体也曾经是这些积压剧的无奈选择,“卖新媒体、音像”,但现在也比较难。

  更凄凉的下场是压箱底,“完全卖不出去,那你就只能自己刻个碟,在家自己放吧”。杜闻伟说,这样的案例,在圈里也有不少,“每一年,都有不少公司遭遇破产,洗牌”。

  2012年,杭州雅缘影视制作公司董事长陈卫民因投资失败自杀身亡。而他生前公司投资拍摄的电视剧《没有承诺的爱》,至今没有播出。

  个案

  “一个制作人一生能做几部好戏呢?”

  电视剧《大河颂》2008年拍完后,每一年,都有演员粉丝在网上发问,“为什么还没有播?”

  这部云集杜淳、徐敏、杜志国等年轻偶像以及实力派演员的历史剧,讲述的是康熙年间治理黄河水患的故事,从阵容、题材以及制作来看,都不属于“烂剧”范畴。制片人卢枫霖说起这部剧很感慨,在他看来,对于一部好剧而言,目前的环境太差,“戏外功夫太多,损伤创作者的创造力,把精力都花在了那些琐碎的但不得不去做的事上面”。

  卢枫霖说,这部剧在央视审片组审片时,曾经获得过高度评价,但就是这样一部剧集,压了5年没播。卢枫霖说,一方面是政策原因,“古装剧毕竟播出数量上少了一些,但这不是根本原因”。而根本原因,他说没法说清楚,“这个戏不仅是演员好,故事也好,主题也关照现实,不知道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有人事方面的,也有其他因素,有一年央八差点儿就要播了……阴差阳错,机会就这样一点一点流失了”。有的剧没卖出去,会重新包装一下,再来走走二三线卫视,或者送给网站免费播。但《大河颂》比较尴尬,这部剧的出品方打上了“央视的标签”,而转向地方卫视也挺难,“大家有一个错觉,你们自己央视的戏央视都不要,肯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换了谁都会这样想”。

  没法播出,就无法回收资金,卢枫霖透露,这部剧一集的制作成本在80万左右,整个成本达到3000多万,那还是5年前,演员的成本还没那么高。“这些年里,没有收回的电视剧资金何止千千万万,有些甚至是不错的戏,比如还有我的同事,也是我的前辈俞胜利老师的《廉石传奇》,也是非常好的历史戏。”他说,“比我们压的时间长的肯定有,多得是,只不过大多数我们不了解而已,基本都成死戏了”。

  虽然背靠央视,相较于一些民营影视公司,资金压力没有那么大,但卢枫霖说,大家最痛苦的是好剧无法面市,“回款当然非常重要,但大家辛辛苦苦做了一个戏,那种荣誉感没有得到体现,更痛苦。一个制片人一生中能做几部好戏呢?”

  说法

  了解游戏规则,才不会被套

  “做每个行业都有风险,但影视行业的机遇更大,风险也更大,每一年拍的剧那么多,要挤进这个播出席位,很难。对于不少公司而言,你压一部戏在那,没卖出去,你就动不了了。”罗法杰说,自己的公司还算幸运,起步阶段的3部剧,是跟安徽卫视合作的独播剧,都拿到不错的收视。

  与电视台合作,对影视公司而言是最稳健的方式,“这种合作模式类似定制剧,中级的投资,安徽卫视享有冠名权,独播。按照这种节奏,不太容易赔钱,你可以放心做,因为他们肯定会播”。但这也是无太多利润空间的方式,“游戏规则已经订好了,最多就只有这么多钱,公司也没办法打响知名度”。所以,也免不了有公司想“单干”赌一把市场。去年,鑫海影视公司投资拍摄了电视剧《面包树上的女人》,每集120万的成本,整体达到5000多万。

  在罗法杰看来,了解游戏规则是影视公司拍剧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广电总局有自己的设限,每一个电视台又有他们的限制,可能青睐古装剧,或偏向家庭剧,作为投资人,你一定得先了解这些游戏规则,你连这些都不了解,你不了解某一种类型在市场上到底有多少配额,很可能就会受伤”。另外,就是确立自身的特点,“以我们公司来讲,优势是在台湾和上海都有自己的经纪公司,青春偶像剧是我们的强项,我们都会主打这个概念”。

  当然,最关键的是要对市场有足够的了解,“你跟着需求走就没错,再讲得明确一点,就是电视台的需求,电视台的需求,就代表了观众的需求。你跟着观众走,跑市场接受度比较高的,就不容易犯错误。”

  应对

  减产,走精品路线

  导演郑晓龙曾算了笔账,“去年有8000多集剧无法播出,以每集投资100万元计算,也就是80亿打了水漂!”他建议应该提高拍摄电视剧的准入门槛,“各行业的老板们都纷纷投资电视剧,把明星片酬炒得这么高,其实就与此有关。这需要多少演员,要多少题材,题材不跟风才怪呢”。在他看来,数量减少一半,把浪费的钱用到另一半去,就能让中国电视剧拍得更好,“国产电视剧市场现在已到了必须控制生产数量、提高作品质量的时候了”。

  “精品”也是电视台的需求。周焰然说,现在对于卫视台,购剧的压力也很大,“所有人觉得买片很容易,但我们看的大都是烂剧,你看到吐血。”也因此,不少电视台都宁愿选择购买一些精品剧的“二轮播放权”,而不是新剧。“因为新剧收视率的评估值还不如一些二轮甚至三轮播出的剧。”

  数字

  5:3

  2009年广电总局审批国内发行的电视剧为12910集,2010年达到1.4万集,去年这个数字被刷新为1.7万集。而电视剧的播出量,一直停留在7000-8000集左右。广电总局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实际每年电视剧产量和播出的比例为5:3。

  10:1

  如果加上年复一年囤积下来的剧,对比会更明显。有统计数据称,目前库存量与播出量的比例是10:1。2003年,我国电视剧全年生产集数首次破万,2006年,电视台的剧已大量囤积,为此,央视曾清退700集左右的剧。

  1/3

  播了,也不一定能挣钱。一位电视台采购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只有上了星的电视剧,才能挣到钱。“我们平台是全年电视剧消耗量比较大的,去年播出总量是1095集,至少有3/4是和其他台拼播的,其他台也是这种情况,有购买首轮剧能力的台大概15-20家,估算一下,能赚钱的估计就是6000集左右。所以基本上是1/3赚钱,1/3保本够呛,1/3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