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看电视——第19届上海电视节回眸(6)

2013/7/12 23:37:02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已是内容提供商的杨晖,面临新的挑战:“台网融合刺激我们把单一渠道的产品变成全全媒体产品,做跨媒体的整合运营商。——上海广播电视台副台长、东方卫视总监杨文红  ET聚场6月26日开业,是中国第一个电视主题概念剧场。

  2013年上半年,“模式”无疑是中国电视领域的关键词之一。据统计,今年国内电视荧屏上出现了约30档模式节目。在卫视平台上,模式节目已由周末黄金档延展至日常时段,新节目几乎全部来自国外。在模式节目激增的同时,也不难发现,大批模式节目因“水土不服”迅速消失,更有业内人士指出,节目模式令国内电视人产生了惰性,阻碍了本土创意研发的脚步。

  6月12日,由《》、上海国际影视节有限公司、上海新娱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节目模式引进与原创高层对话”专业论坛在上海电视节上举行。来自各大卫视、制作公司的顶尖节目制片人齐聚一堂,探讨节目模式引进与现状,分享模式节目制作过程中的执行技巧,剖析原创节目发展之路。

  主题1:国内模式节目的现状与思考

  中国电视正在“补课”——杜昉 酷6网CEO、前浙江卫视副总监

  大家热衷“模式”是因为中国电视行业之前没有经过科学规划,如今节目模式“井喷”说明中国电视正在“补课”,这一情况很像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专业化细分、大生产联合制作对于中国电视发展非常重要。电视人都希望自己的节目走遍全球。但在此之前,必须要知道国际标准是什么。所以,引进是输出的前提。再者,欧美国家同样也有大量引进模式的节目,相对而言,国内的30档模式节目并不算多。模式规避风险的属性,预示着模式市场今后依然大有可为。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很大部分归功于其打破了传统制播分离的模式,电视台与制作公司同时投资,最后一起分享利润。这样的商业模式不仅能调动全国最好的资源为节目服务,同时也给了制作公司更大的成长空间。在制播分离这一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实现时,这种商业模式值得推广。

  模式节目成功需要多方面因素——易骅 深圳卫视节目总监、《年代秀》总制片人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卫视也不能单靠一个模式来解决排名问题。也许大家只看到了《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但没有注意到浙江卫视这几年在综艺节目方面的积累,这些积累是去年“好声音”爆发的基础。

  一般来说,模式节目成功有三个方面。首先要选择适合平台的模式,而不能一味迷信国外最热门的模式。当时深圳卫视选择《年代秀》,正是因为节目的文化内涵符合深圳卫视的定位,同时也顺应市场需求。其次,要选择合适的团队来操作,在执行力和对模式的理解上,加入团队的符号和记忆,使之成为别人无法复制的独有节目。第三,要有充分自信来面对前期挑战和质疑。如今中国电视圈比较浮躁,接受不了失败,限制了节目的成长空间。

  市场需求推动模式节目发展——柴焰 安徽广播电视台节目研发中心主任、《我为歌狂》总制片人

  现阶段的模式引进,除了平台的决策,还出现了一个重要因素——市场。原版模式节目获得的巨大成功,除了吸引平台与制作团队的注意力之外,也吸引了客户的关注。电视台在选择上档新节目时,也更加注重客户反响。现在,客户会更深入地参与到电视台选择模式与制作团队的过程中来,其市场需求极大推动了模式节目的发展。

  《我为歌狂》即是客户先于我们注意到这一模式的,在执行过程中,他们也针对市场提出了许多建议,最终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好节目需要长久稳定的发展机制——王磊卿 SMG大型活动中心总监、《中国梦之声》总导演

  在去美国考察后,我发现《美国偶像》的节目团队非常稳定,无论是节目总监,还是导演、灯光、音响团队,大部分人都已经在《美国偶像》工作了10年以上,其中70%是从节目创立时就服务于这一团队。

  所以,要真正把项目做大,让品牌延续发展,就需要长久稳定的发展机制。一个项目能够维持12年,说明领导者与参与者的价值观一致,老板与员工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对于中国来说,制播分离是项目能够长期发展的希望。

  节目模式是中国电视进步的养分——杨晖 上海唯众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总裁

  中国电视正在从缺氧进入到吸氧阶段,这个“养分”来自于节目模式。很多人看The Voice的成功只注意到转椅,却没看到转椅背后西方70多年电视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积累。如今中国电视引进模式首先需要学习,在完成自身生产流程再造与先进话语体系构建后,才能真正与国际接轨。

  同时,模式节目也加速了制播分离的进度,实现了多样化的发展方式。有单纯买节目成片的,有委托制作的,有联合制作的,也有置换广告资源的。这些方式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制作公司的发展。

  地面频道应考虑精巧型模式——田芳 上海娱乐频道副总监、《妈妈咪呀》副总导演

  制作《天啊我们变小了》时,我们整个团队飞到阿根廷,与当地70个导演合作制作节目,最终收视率却不温不火,但这一经历让整个团队得到提升,包括学习态度、工作方式、行事规范等;之后再与韩国团队合作《妈妈咪呀》时,我们更了解如何与外方合作,如何在技术层面加上自己的东西,这也为第二季《妈妈咪呀》上星播出做了铺垫。

  在综艺大片时代,地面频道的预算无法与卫视相比,制作成本最高也就五六百万。但模式节目对地面频道,尤其是制作团队的提升非常明显,地面不应该放弃引进模式,类型也不要局限在情感类、矛盾调节类与迷你剧这一层面,而应该考虑精巧且更易与地面特征相融合的类型。这样既能获得更好的收视成绩,也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主题2:本土化改造与原创展望

  模式如教材 需认真学习——张一蓓 星空华文国际传媒集团总裁助理、星空卫视副台长,《天天向上》前制片人

  许多引进节目没有《中国好声音》成功,是因为制作人在执行过程中只是将模式当做宣传噱头,对模式态度傲慢腐朽,在执行中打折扣,最终效果自然欠佳。模式如教材,学习者不能随便改教材,真正吃透模式之后才会发现环节与设置的必要性。我们的电视工业比欧美晚了70年,学习的路自然很长,待真正学会呈现模式的时候,再来说改造也不晚。

  国内需学习模式制作工艺流程——杜昉 酷6网CEO、前浙江卫视副总监

  相较原版,《中国好声音》第一季时做了两个调整。首先增加模式的最大特色——盲选场次,由模式中的4集增加到6集半;其次,放弃国同观众不习惯的时空交错、平行蒙太奇等剪辑手法。录制时,海外专家坚持录完一个选手便暂停5分钟,与我们的制作习惯相悖。但这短暂的5分钟给了导师们平复的时间,能让他们更好地辨别声音。之后我们去原版录制现场时,发现他们也并非一气呵成。只有前期做到事无巨细才能保证后期节目的精彩。

  电视创意产业要求形而上的思考,也就是思考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在中国唱片工业衰退的时候,观众自然会期待好听的声音。所以这时候做“好声音”是顺势而为。

  理解是做好模式节目的前提——易骅 深圳卫视节目总监、《年代秀》总制片人

  在操作模式节目时,首先要学会认真听,之后要理解,还要思考模式为何要如此设置。以《年代秀》为例,在我们研究了节目制作宝典后再来看原版节目,会对每一个镜头如何设置,环节如何接续更加清晰,等到真正参透节目模式,再来做调整时,模式方多是认可与支持的态度。比如《年代秀》制作到第90多期时,我们进行了第二次改版,还邀请了原版模式的顾问一起讨论,他们对我们的改动是抱着赞许态度的。这些经验让我意识到,没有一成不变的宝典,节目价值观与人性表达的一致性,才是模式的重要内核。

  顶层设计决定节目成败——王磊卿 SMG大型活动中心总监、《中国梦之声》总导演

  好模式需要有好的顶层设计。在研究American Idol时我发现,模式最精髓的一点即是顶层设计中递进的逻辑关系。从小房间、小剧场到大演播厅,从清唱、合唱到乐队伴唱,从怪咖到偶像,American Idol在舞美、音乐、选手等各个方面都有非常清晰的递进关系,这使得节目在美国长盛12年不衰。

  因此在做原创节目时,我们更需明确节目的顶层设计,这是节目的基础。如果单纯由一个天马行空的创意或者火爆的社会话题来创立节目,到了执行的时候会漏洞百出,难以用顺畅的逻辑来说服观众。

  引进与原创无法割裂——柴焰 安徽广播电视台节目研发中心主任、《我为歌狂》总制片人

  书法中有临创这一说法,临习和创立无法割裂;做节目也一样,引进与原创也是紧密联系的。无论是《中国好声音》,还是《我为歌狂》,在按照节目宝典制作的同时,并不缺少对其中内容、细节的原创。相较于原版模式,《我为歌狂》做出了较大改动,比如加入季播的概念,减少综艺元素,这都是在理解了模式之后,针对国内收视人群与收视习惯做出的原创。

  好节目需要经营——杨晖 上海唯众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总裁

  未来的“中国创造”时代,需要完整的市场机制做保障。我认为在创意新节目的时候,制片人更应当从企业家的角度,像经营与管理企业一样对待节目,要求员工既专业、又职业。

  未来模式一定会呈现差异化竞争,比如日本把游戏节目做到极致,韩国把明星节目做到极致,但目前中国还未出现某种极致的节目形态。等到大家心态更平和的时候,会发现中小型的模式也很适合国内的播出环境,应该能摆脱当下音乐节目扎堆的局面。

上一页12345 ... 下一页 下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