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购物指南:金曲奖的尴尬谁买单?

2013/7/25 12:07:37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其实,从1990年至1995年,台湾籍以外的歌手要想报名金曲奖,必须在台湾住满半年,或要表示事业发展的重心在台湾。此后,金曲奖再度拓展,让海外艺人和本土艺人可以平级竞争,本土艺人在奖项上自然受到一定冲击。

李娅莎

蔡依林

李娅莎

邓飞飞

蔡依林

精品购物指南:金曲奖的尴尬谁买单?

邓飞飞

  撰文/Sean Cheung

  从本土的音乐奖项,到一步步将触角伸向整个华人世界,再到如今的看点全无,金曲奖的尴尬,应该由谁买单?金曲奖的态度和政策,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才能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所有人”都败兴而归?

  哎,盖亚是谁?

  在第24届台湾金曲奖(以下简称金曲奖)奖项各归其主之后,网友们开始在网上搜索得奖作品。有周杰伦的歌迷借社交网站表达自己的难过之情:“金曲奖让我失望了,杰迷们知道‘盖亚’这个人吗?反正我是不知道。” 当然,在90后和00后的世界里,林忆莲大概是个陌生的名字,而对那些“很不幸”地知道林忆莲是谁的人来说,心中或许依然存疑:为什么林忆莲那么多流行“国歌”在手,却是一张较为生僻的《盖亚》为她拿下了金曲奖“最佳女演唱人”及“最佳专辑”等奖项呢?

  林忆莲的金曲不少,其中有3首号称“即使到了中国的县城也能一呼百应,万人合唱”。《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当爱已成往事》和《至少还有你》可以说的确是刻进了年代记忆的超级卡拉OK,可惜这3首不要说拿奖了,连金曲奖的提名也没有。

  其实,从1990年至1995年,台湾籍以外的歌手要想报名金曲奖,必须在台湾住满半年,或要表示事业发展的重心在台湾。因此,身为港人的林忆莲,前三张国语专辑都未能符合这一暧昧的规定。传闻1995年,评审认为她在《Love,Sandy》专辑中的咬字不标准,因而未给予入围机会(很显然,当年的评审未能预测到周杰伦的出现)。次年,金曲奖考虑到其自身在华语世界已经影响力见长,开始正式对外开放,而林忆莲之后发表的《夜太黑》《铿锵玫瑰》等都与金曲奖擦肩而过,直到加入维京唱片,获得市场再度认可,收录《至少还有你》的大碟《林忆莲’s》获得业界普遍看好,却因维京唱片集体放弃报名而再度消失于金曲奖的名单。

  1999年,美国籍的顺子成了第一位获得金曲歌后的“异乡人”,2001年那英、2003年莫文蔚再度刷新纪录,为金曲奖再添埠外色彩,更不必说新加坡歌手蔡健雅三度摘下后座,创造佳话。这些“外来血液”,可以说是金曲奖真正放开了地域的障碍,帮助她们在台湾本地找到了认同的标志。而林忆莲入行28年后才正式封后的事实,也让她成为“外埠歌手在台湾由新鲜事物变成理所当然”的见证者,其过程之漫长,一言难尽,无怪年轻歌迷要问“盖亚”是谁。

  香港人不好过,那东南亚歌手呢?

  香港艺人对台湾流行音乐市场从未轻视,在林忆莲之前,罗文、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等人都曾在台湾有所发展,却未能打开更广大市场,他们也都与金曲奖并无缘分。在林忆莲的第一张国语专辑大卖之后,台湾才真算是一个国际性的大市场。四大天王在台湾纷纷崛起,旅港的叶倩文回流。这些,金曲奖都看在眼里,叶倩文和张学友很快就在金曲奖频频入围,两个人其后也都顺理成章获得演唱人奖项。

  比起香港艺人,东南亚的华语歌手在台湾的路相对要长许多。在开始的几年,金曲奖给予香港艺人的政策看似无厘头,实则已经很优厚,而东南亚国家的华语歌手则根本没有资格入围金曲奖——请别着急,我们并没有要马上讨论孙燕姿、林俊杰、阿杜或者梁静茹——东南亚艺人在金曲奖时代里最先到台湾发展的巫启贤,他在台湾得到刘文正赏识的时候,甚至还没有金曲奖。随着他的唱腔及创作逐渐为人所熟知,90年代初期他跳槽到EMI之后迅速达到自己演艺事业的高峰,然而,他的国籍决定无法在金曲奖报名。反而在香港,巫启贤不仅拿下一些重要的歌曲奖项,还可以和四大天王一起角逐最受欢迎男歌手。有意无意间,巫自然更倾向于参与香港的音乐制作。

  新马的华语市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鲜有艺人可以只依靠本土成功。在90年代,内地尚未开发,华语艺人必须借助台湾打开广阔市场,巫启贤绝不是个例。在他的事业如日中天时,新加坡的陈洁仪也前往台湾发片,无奈也是无缘入围,虽然主办方极力邀请陈担任表演嘉宾,但安慰效应却极低。

  1995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新马艺人赴台发展。本意旨在表彰音乐出版事业的金曲奖,显然必须看到这种转移,因为“被非议”大概是金曲奖最介意的事情了。本着这样的心情,金曲奖很快设立了相关奖项以便其他地区的艺人可以报名参加。首届(也是唯一一届)世界华语演唱人的男女得奖者,恰好就是90年代第一位大马来台的巫启贤和第一位新加坡来台的陈洁仪。但讽刺的是,金曲奖的鼓励和肯定,从来就和市场脱节,获奖之后,台湾市场很快成为巫启贤和陈洁仪事业路上格局最小的地方,反而是香港的包容和内地的饥饿让这二人有了不同的转折。

  此后,金曲奖再度拓展,让海外艺人和本土艺人可以平级竞争,本土艺人在奖项上自然受到一定冲击。近10年来,最佳国语女歌手的得奖者只有3位来自台湾,其他均来自海外(男歌手奖稍微倾向本土,只有两三次旁落)。不过话说回来,无论金曲奖如何扮公平、扮宽容,台湾市场卖得最好的,还是罗志祥、蔡依林、周杰伦这些本土艺人,可见金曲奖想努力为台湾带来的大华语圈流行氛围,终归并不成功。

  你以为原住民就风光了吗?

  既然是由台湾当局官方举办,金曲奖必然也受到大环境的左右。2000年民进党首次上台,次年金曲奖立刻移师高雄,也是多年来首次。虽音乐无关政治,但举办措施却处处可供联想。政局使得台湾南部地位提高,金曲奖也在2003年开始将方言演唱人区隔为台语、客语、原住民语,还按照不同语言颁发相应的专辑奖项。如此一来,台湾的非国语流行音乐在主流媒体的曝光的确是大大增加。

  可是,也有意见指出,用语言和族群来进行这样的区隔中看不中用。有人质疑通过选出各个少数族群的“代言人”,来制造一种表面上的多元化。歌手林生祥本来以《种树》夺得两项客语类奖项,他以罢领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以金曲奖的规则,单个艺人的作品要报名参赛,必须经由语言的区隔,比如一张专辑假若是用客语演唱,相应只能报名客语奖项。这样看似多元化,然而多少有些本末倒置。

  可想而知,金曲奖对台语音乐也无助益。甚至恰恰因为金曲奖多年来分设的台语部分奖项,令台湾的台语音乐停步不前。台语音乐的市场只在岛内,整个工业相对简单,搭建起来的审美单一化,让江蕙轻取四次台语女演唱人,也让台语演唱的喉音和哭腔不断沿袭。相比国语部分的各地争鸣,台语部分一直自说自话,在金曲奖不断将自己拓展到海外更多华人地区时,台语音乐和金曲奖的台语类别仍然是以内部交流的形式存在。也唯有江蕙才可以大手笔请周杰伦帮助写歌,个案听起来漂亮,却无法复制。

  近两年,台语奖项的评选也越来越放开怀抱。过去一度资深歌手更加占优,如今也开始大力嘉许不同音乐风格以及年轻的台语歌手。这些年轻歌手的加入,开始再度推进台语音乐前行。今年上海姑娘李娅莎获得台语歌后,同样也是金曲奖胸襟和勇气的体现。李娅莎去年已凭借《春夏秋冬》入围,惜败给口水歌当红姐姐谢金燕,今年连编曲制作都邀请了选秀节目选手参与,终于扳回一城。其作品的细腻和清新,与主流的苦情或励志的情绪大不相同。男歌手嘉许谢铭佑,更突破了对歌手二字的狭义理解,实实在在地抬高了台语音乐的地位。

  其实,本地金曲的日子很惨

  当南台湾集聚了全台的目光时,仿佛台语歌也得到了大力支持。金曲奖的头几年,天后凤飞飞曾力挺台语音乐,为延续和保留台语金曲付出不少心血。金曲奖理所当然地忽略了她的表现,以凤飞飞唱片生涯的最后几年来看,她的表现神乎其技,而用当代流行乐的精神灌录传统台语歌曲,凤飞飞也绝对是第一人。

  那时,金曲奖眼里看到的是国际大公司进驻台湾后带来的工业化流程和制作风气。本土唱片公司一间间被吞并,金曲奖所表彰的对象也越来越流行。终于到某一天,金曲奖变成唯公关效应为准的奖项。在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金曲奖一直摇摆,苦于没有对策。凤飞飞最终在龙应台口中,被封作了台湾历史上最重要的偶像。这样的册封固然没有错,不过凤飞飞对台湾本地流行歌的贡献却只字不提。龙应台的发言将凤飞飞最光鲜的一面拿出来大书特书,进而只留下一个标签式的模样。巧的是,凤飞飞的确是那样的慈悲心肠,以至于人们只记得她的好,忽略了她不断梳理台语歌的执著。

  自从迁出台北之后,金曲奖也努力试着要“看到”一些作品,当年林生祥的《种树》,罗思荣、以莉高露、南王姐妹花,这些都是内地和香港听众较少接触的。这些台湾本地好音乐经过金曲奖的嘉许,在对岸找到了一批固定拥趸,收获或许比在台湾还多。经过官方配合,这些小众流行音乐一下子变得生机勃勃,反而对照出主流的死而不僵。

  在主流音乐的范畴里,金曲奖想必十分恼火。纵然两岸三地的主流流行音乐一年不如一年,香港的不少资深艺人仍在求新求变,台湾唯有靠一批又一批选秀偶像担起大旗,以及屹立不倒的罗志祥和蔡依林。无论金曲奖如何选择,这些都是避不过的名字,只是,当金曲奖绞尽脑汁要赞许台湾艺人的音乐时,理由也变得越来越荒谬。各位观众假如收看金曲奖,千万要记得留意评审们最后给出的评选理由,精彩纷呈往往比颁奖礼还好看。

  金曲奖,拿出一点格局观吧

  割裂的金曲奖,任谁也看得出来。那些苦苦等待日韩偶像出场的观众,一看到客语歌手上台便会匆忙换台。当一个奖项试图在主流和本地音乐之间面面俱到时,找不到连接的桥梁便成了最痛苦的事。其实,这个台湾官方主办的奖项,着眼台湾并无不妥,试图嘉奖本地出版业的出发点,也没有错。

  可惜,音乐爱好者往往给金曲奖强加了“以音乐为本”的光环,电视台则只管收视率,两者的拉锯下,主办方的辛苦,平常人未必看得到。以往歌手想要出道,签约公司要通过好几年的训练才可以发片,在修音制作技术不发达的过去,歌手的门槛比现在要高得多。其实,细看过往二十多年的入围名单,不合理之处年年存在,只不过过去太精彩,随便谁胜出也值得鼓掌;等到现在,平均水准大不如前,每一年势必引起不满。这才有了念旧,但过去也并不美好。

  从本土的音乐奖项,到一步步将触角伸向整个华人世界,再到如今看点全无,金曲奖的尴尬应该由谁买单?或许,答案是只可自责。要知道,有了大格局的设置,还要有大格局的眼光,如果带着一股小家子气,就算能让更多音乐人报名,最终的名单也一定不会有趣。但愿林忆莲的获奖,会是一个好的结束,以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