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孙道临所有电影及个人资料与王文娟的女儿

2013/10/29 10:05:42 作者:佚名 来源:女物娱乐网
孙道临(1921.12.18-2007.12.28),原名孙以亮,原籍浙江嘉善,1921年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导演、朗诵艺术家。多次获国内外电影艺术大奖,出任加拿大蒙特利尔等国际电影节评委。历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顾问,上海华夏影业公司艺术总监。

孙道临王文娟

  人物特写

  哲学到艺术

  影迷观众只晓得孙道临演过众多难忘的角色,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大学念的是哲学。这位祖籍浙江嘉善的传奇人物,出生地却是北京薪司附近的四合院。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念的是名气很响的崇德小学,儿时的他个性内向,却有点儿反叛精神,觉得四周的胡同太窄小而紧锁了一颗动荡的心,觉得学校的功课太死板,氛围也过于沉寂而束缚了个人兴趣的施展。于是,他下了课常常拿了自制的大鹏风筝穿过胡同来到皇城根下,在一片田野里尽情放飞,心情也象风筝般荡扬起来,天空是如此湛蓝,田野是如此辽阔。

  兵系列

  走上银幕与舞台后,孙道临演了不少与自己气质相符的文人形象。但万万想不到的是却与演兵结缘,文人演兵,不单同仁与影迷为之惊奇,连他本人也感到不可思议。表面上看似乎出人意料,其实之中自有内在的因果关系。全国解放为他带来艺术的春天,他作为上影的一名年轻演员,与赵丹、白杨、张瑞芳、秦怡一起敲锣打鼓扭秧歌,迎接解放军进城。见到英姿勃发的战士,他心潮激荡,献上一束花,端上一杯水表示爱慕之心,不久他又随文艺考察团到山东老区参观学习,结识了拥军模范姚大娘,曾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在她的照护下养好伤,重上前线。他从姚大娘那儿听到战士们英勇杀敌的动人故事,彻夜难眠,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写成了《姚大娘》散文,发表在《解放日报》,引起过不少人的共鸣。

  他还结识了一位屡建战功的地雷英雄,形象瘦削精干,却拼死炸毁敌人十几座碉堡,虽然一字不识,却自制了各种土地雷,与乡亲们一起打退了敌人的多次扫荡,他一一记下了这些传奇故事,称为塑造角色的创作素材。接着,孙道临又与铁牛、冯哲等演员一起奔赴战火连天的抗美援朝前线,这回他亲身感受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志愿军战士英勇不屈的精神,并且作了牺牲的思想准备。出发途中路过北京,他到姐姐家辞别,并告诫不要告诉妈妈,以表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决心。到了战争第一线,他们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战斗,夜行军百里不叫累,下战壕为战士演出,哪怕一段朗诵一段快板都会激励战士的士气,而战士们的斗志反过来也激励他们的创作激情。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一个个英雄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枪林弹雨的战争环境在他面前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当一名为国而战的战士该有多光荣,"他在日记中写下了切身体会。在这段刻骨铭心的日子里,与他同时赴朝的另一位演员范正刚同志真的牺牲在朝鲜战场,牺牲时范正刚的手里还捏着为战士说快板的敲板,口袋里装着还未寄出的给家中寡嫂的信。信已沾着血迹,字却清晰可见:"为使同志们此去有收获,我就是牺牲了也值得。"此话不幸成了事实,铁牛为之挥泪,冯哲轻抚烈士遗体,孙道临则踏着烈士的足迹,完成烈士的遗志。他从朝鲜战场回来即投拍电影《渡江侦察记》,侦察连长李春林是他第一次演兵,一开始心中没底,他请扮演敌情报处长的陈述为自己画像,一身军装,手握驳壳枪,眉毛飞扬,眼神炯炯,显露机警灵敏的神情……外型似乎有点象,但气质神韵呢?内心世界的思想感情呢?与角色的距离就明显了。然而奇了,当他唤起在抗美援朝前线时的那种激情时,当他回忆起那段难忘岁月时,姚大娘、地雷英雄、可爱的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便在脑海浮现,一旦他把这种独特感受融化于角色中,无形的距离就缩短了,李连长被他演得活灵活现。此片公映,反响强烈,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一等奖。此后,戏路贯通,演兵不断,《南岛风云》中的游击队长、《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地下党员、《红色的种子》中的政委、《革命家庭》中的革命者、《51号兵站》中的指导员……组成了他在银幕上的"兵系列"。

  羊倌生涯

  《早春二月》是孙道临的代表作,《李四光》则是他主演的第一部传记片,前片拍于20世纪60年代,后片拍80年代。然而,此二片的创作契机与轨迹可以追溯到解放前。一九四二年,抗日战争的炮火烧到了北京城,也击碎了他的书生梦,日寇封锁了多个大学,他不愿当日伪学校的学生,在近郊的荒蛮之地当起了羊倌,自食其力以示"破国"之哀。大学生当羊倌,未来的哲学家甩起了羊鞭,这真是离奇得可以!整整一年多,他起早摸黑上山放羊,在交通口围了一片地当牧场,与羊共舞,其乐无穷,既当场主又当采购员、饲养员和推销员,清早上山割草作饲料,下午挤奶装瓶,傍晚骑车跑城吆喝一声"卖羊奶! "。回来已值深夜,还得刷洗奶瓶后才与羊共眠。以温顺的心境与羊共舞,喂料时轻手轻脚,与羊对话也柔声柔气,挤奶动作更须温文尔雅,每天还领着羊群到夕阳下散步,在小溪边为之洗浴,这便是他自称的"养羊秘诀"。经过精心饲养,羊羔只只肥壮,羊奶又浓又香。交通口出了个大学生羊倌,他卖的羊奶远近闻名,黄宗江来探望他,不喝三杯羊奶不过瘾,还打趣封他为"富有哲理的特别羊倌"。时隔几十年,谁也想不到,这段独特的放羊生涯成了他扮演科学家李四光的创作冲动与契机,他认识李四光,二人视为知己,不仅仅彼此都是知识分子,更重要的是,李四光儿时当过放牛娃,也有一段苦难的岁月,共同的境遇沟通了他俩的心灵,甩着羊鞭的孙道临与骑在牛犊上的李四光在感情上一拍即合,这才使他真正进入了李四光的内心世界中。当过羊倌的孙道临还有二件事至今难忘。有一回,他最心爱的领头羊病了,耷拉着脑袋不吃不喝,喂再好的饲料也无济于事,眼见这头羊面黄肌瘦,奶水干涩,急得孙羊倌象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此时一位过路人见了,二话没说就忙乎起来,不一会功夫就把领头羊整得鲜蹦乱跳,原来他是个兽医,这位兽医没喝一杯水,没说一句话,只亲了亲羊羔就走无踪影,连名字都没留下。还有一回他养羊到了最艰难的阶段,连洗奶瓶的瓶刷都买不起,他送奶到一个同学的家,同学父亲得知他的处境,特地买了几把瓶刷子送给他,令他热泪盈眶,一宿未眠。一把瓶刷子虽小,这可是雪中送炭啊,处于世态炎凉的他顿感无比温暖,觉得患难见真情,一个人的同情心何等重要。这二件小事他一直铭记于怀,到拍《早春二月》的时候,这位兽医及他同学父亲的同情心与片中萧涧秋的善良本性叠印在一起,那把送他的瓶刷子一下子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称为他开启角色心灵的钥匙。难怪,在他与上官云珠饰演的文嫂的戏份中,一句台词一个神情,哪怕眼睛的一瞥,都满怀深情厚意,他对文嫂一家的同情与关怀达到了催人泪下的境界。

  不解情结

  说起《雷雨》,孙道临说与之有解不完的情结。年少时演周冲,年长时演周萍,年老时又自编自导电影《雷雨》并自演周朴园。可以说《雷雨》是他的启蒙戏,有着70年之久的不解之缘。曹禺此作在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首次发表。孙道临还只是念中学的文学青年,他通宵读完此剧,思绪万千,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在眼前闪烁,强烈的反封建意识震撼了他的心。进入燕京大学攻读哲学,他作为"燕京剧社"的活跃分子,出演了剧中的周冲,那时他与角色年纪相符,十七、八岁的英俊少年,黄宗江演周萍,二人在台上演兄弟,台下也亲如兄弟,一起切磋台词,同进同出排练现场,由于他俩配合默契,演出后在全校轰动,校园师生遇上他俩,大老远就喊:"周萍!""周冲!"。

  除了电影《雷雨》,孙道临自编自导的另一部电影是《非常大总统》。他自幼就崇拜一代伟人孙中山,还是在他那段当羊倌的日子里,在那间邻近羊棚的破陋小屋里,除了一张旧床,仅有的摆设就是一架借来的手摇唱机和一大摞书籍,大多是伟人传记。看得最多的便是介绍孙中山光辉一生的书。每天放羊归来,最好的享受便是在舒缓的乐曲下看书,看的是孙中山,听的是肖邦、海顿、贝多芬。当时的他已在舞台上演过一些角色,演孙中山当然是一种奢望。但要看到孙中山的艺术形象却是心中的良好愿望。后来到了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时,他已成名扬四方的表演艺术家,曾受某话剧团特邀出演话剧《孙中山》。人物造型已定,没人说不像的,可由于临时出国访问而未如愿。但孙中山的形象却在他心中扎了根,不断用心血孕育这颗发了芽的种子。终于在1986年破土而出,他开始筹拍电影《非常大总统》。然而,树伟人于银幕之上谈何容易!他先后奔波广东、广西、北京等地的大学和历史研究所,参阅了大量资料,即使国外出版的珍贵文献,他也悉心研读。带着创作构想、踏着孙中山的足迹,到广东中山、韶关、孙中山的故乡翠亨村实地采访,又沿着当年"永丰舰"的航线,访问至今还健在的孙中山的警卫和部下,这才八易其稿写成了剧本。他要拍成一部纪实性的史诗风格的历史人物故事片,切忌胡编,更远离戏说,力求达到史料的准确、人物的可信和规定情景的逼真,如重点场景"总统府"已在当年被叛军的炮火击毁,孙中山居住的"粤秀楼"也面目全非,摄制组就原汁原味地重新搭置,再现了场景的格局与氛围。孙中山生前对自己的服饰十分讲究,款式、色彩全由自己设计,质料与做工都特别精致,因此戏中孙中山的元帅服、中山装、学生装都是按照孙中山的画册、照片设计定制而成。在形象造型上更下功夫,反复试装、录像,造型方案变换十几次,定制的石膏模子不下几十个。化装师说:"为了把孙道临扮装成孙中山,单单石膏粉就用掉几百斤。"吃尽千辛万苦,经过千折百回,"非常大总统"这才展现在观众面前。

  越剧结缘

  年逾古稀的孙道临出任最新编排的越剧《早春二月》的艺术顾问。40年前的电影萧涧秋与当今越剧萧涧秋、著名越剧女小生肖雅以及扮演文嫂的袁派传人方亚芬在排练场上切磋演技……人们只知道孙道临是电影表演艺术家能编能导又能演,且多才多艺,精通英语,却很少有人晓得他还是个越剧迷。其实,他对越剧不仅情有独钟,还颇有造诣。作为浙江嘉善人,他从小接受这个地方剧种的熏陶,从绍兴戏的"的笃"板开始,他就与顽童们在石拱桥上唱"书房门前一支梅,树上百鸟对打对",戏班子来到故乡,他就挤上乌篷船荡漾在湖光山色中,观看社戏演出,傍水而筑的戏台上一会儿祝英台哭灵,一会儿孙悟空闹天宫,一会儿又穆桂英挂帅,看得他拍手叫好,如痴如醉。富有传奇色彩的是,到了60年代初的孙道临,不仅对越剧痴心不改,而且与越剧攀亲结缘。那时,他特别欣赏王派艺术,王文娟主演的《红楼梦》、《追鱼》、《西厢》,他每演必看,而且总是坐在前排,多愁善感地投入戏中,哀怨凄婉的"黛玉葬花"让他一掬同情之泪,富家小姐对风流才子的痴情令他心灵共鸣。看完戏,他会将心得与意见托人转告给她,而王文娟也是他的影迷,凡是他主演的电影她每片必看。迷的当属《早春二月》中的萧涧秋。的确,此片在当年风靡一时,这个英俊又善良的风流才子倾倒过无数男女影迷。社会上曾掀起了一阵"萧涧秋"旋风,男大学生模仿他的扮相,一身灰色长衫,梳一个30年代知识界流行的大背头,手执柔石的小说原著《二月》在河畔倘佯,口中会念着萧涧秋的台词;有的人跑遍南京路、淮海路,为的就是觅一条他围的豆绿色围巾,寻找一种勾人心魄的小资情调,不少百货老板看中商机,连夜赶制"萧式围巾", 投放市场被抢购一空,足足赚了一把。

  《詹天佑》圆梦

  《詹天佑》是2007年建党80周年大庆的献礼片,它是部清装戏,无疑是众多清装戏中杀出的一匹"黑马"。清装戏层出不穷,雍正、康熙、乾隆皇帝纷纷"登基",慈禧太后连同多路格格粉墨登场,连五花八门的名妓也连连上镜,为什么中国的铁路之父詹天佑却无人问津,在银屏上无一席之地?孙道临为此苦恼、不解、思考且鸣不平。他筹拍此片不是权宜之想,而是圆70年的铁路梦。他儿时受父亲影响颇深,科学救国思想在心中扎了根,父亲作为一个书香门第的脊梁,留学比利时专攻建筑,带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国投身铁路建设,十分钦佩为中国铁路献身的詹天佑,并担任了铁道工厂厂长。少年孙道临曾与父亲同住北京西山,父亲设计筑路图纸,儿子依样画葫芦上色描线,还为父亲整理资料卡片,为装配一架矿石机绕线圈动足脑筋。父子俩常常面对夕阳塔影、满山红枫抒发爱国激情。又坐过几回火车出行京城,火车穿洞而过盘山而上,那种辽阔而又舒坦的心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为拍此片,孙道临费尽心血,从构想剧本到筹集资金,从选取外景到现场操刀,他都事必躬亲,而最伤脑筋的是:如何把主旋律电影拍成思想性、可看性俱佳的大片?詹天佑12岁出国留学,是曾国藩、李鸿章推举120名留洋幼童中的一名,毕业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后,他报效祖国,为慈禧修筑了一条40公里的铁路,让太后兴奋异常,乘兴把随行的一车厢物品赐予詹天佑,他却把赐物转送给筑路人员,仅留下一座闹钟,争分夺秒继续筑成了闻名世界的京张铁路。如果平铺直叙纪实事件,可看性不强,孙导独辟蹊径,把詹天佑的筑路史与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关照对应显其光彩。

  妙用“茄子”

  在集体合影时,摄影师会喊出“茄子”一词,大家就会心一笑齐念“茄子”,于是就留下面带笑靥的优美影像效果来。这个让照相时留下微笑口形的“诀窍”,据说是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的首创。孙道临是银幕上公认的“美男子”,他饰演的诸多艺术形象,以风流倜傥、儒雅洒脱的气质闻名于世,他那俊朗优雅、笑容可掬的“明星照”,也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追捧。有人曾问孙道临,缘何照片上的表情那么好?他一语道破天机,说拍照时轻轻念一下“茄子”这个词,口形就会展露笑容。大家一试,果然立竿见影。一次周总理与艺术家聚会,在拍合影时有人讲起孙道临的这个“妙招”来,总理听罢笑道:“来来来,那咱们都来说茄子!”。后来《大众电影》记者披露了这一细节,“茄子”一词便不胫而走,以致一般一照相大家都会喊“茄子”了。

  电影艺术馆

  孙道临和夫人及梁波罗孙渝峰在馆碑前合影孙道临电影艺术馆是国内第一个以影人命名的艺术馆。

  孙道临电影艺术馆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馆内将设孙道临生平陈列、中国电影史回顾陈列、600平方米场景式展示厅、小剧场、电影放映厅等。整个文化艺术中心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总投资8000万元人民币。

  孙道临籍贯嘉善,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多次为嘉善的文化活动出谋划策,为家乡的经济、文化活动增光添彩。对建设孙道临电影艺术馆,他表示:“建这座电影馆对我是莫大的鼓舞和动力,但这座电影馆不是对我个人的褒扬,我个人只是中国电影史中的沧海一粟,这座电影馆是嘉善建设文化事业的载体,其涵义远远超越于个人的意义。能够为故乡的文化事业做点贡献,我深感欣慰。”

  浙江省嘉善县投资1.15亿元的文化艺术中心日前落成。2007年2月2日,嘉善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落成暨孙道临电影艺术馆开馆仪式。孙道临先生及其夫人,著名越剧表演家王文娟女士、女儿孙庆原,著名电影艺术表演家梁波罗、孙渝峰,上影集团副总裁许朋乐先生等参加了仪式。仪式上上影集团副总裁许朋乐对孙道临电影艺术馆建成开放表示了由衷的赞誉,孙庆原代表父亲孙道临对家乡人民建造孙道临电影艺术馆表示了衷心感谢。

  新落成的嘉善文化艺术中心坐落于县城新城区,与嘉善县人民政府大楼相连,占地149亩,总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包括孙道临电影艺术馆、嘉善博物馆、嘉善文化馆和嘉善青少年宫。

  为了表达家乡人民对孙道临先生的崇敬之情,中共嘉善县委、县人民政府特地决定在嘉善文化艺术中心内建造“孙道临电影艺术馆”,这是国内第一个以电影人命名的艺术馆。艺术馆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两处展厅面积各1000多平方米,由上影集团设计和布展。其中一处展厅除了系统地介绍孙先生的艺术生涯外,还展示了全国一百年来电影发展的历史。展厅内设置有五处场景,分别是《渡江侦察记》《永不消逝的电波》《雷雨》重要片断,运用了蜡像和与声光音效综合展示,还有仿全息摄影幻影成像多媒体《感情的海洋》——《非常大总统》街头拍摄记实,和孙道临日常办公的仿全息摄影幻影成像多媒体。另一处展厅展出了“老电影海报”。另有一大三小的电影放映厅,其中两个厅已装修完毕,引进了国际先进的放映设备。

  杰出贡献

  孙道临先生原籍嘉善,是中国电影艺术界的著名代表人物。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在《雷雨》、《日出》、《家》、《茶花女》、《乌鸦与麻雀》、《渡江侦察记》、《不夜城》、《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李四光》等一百多部舞台剧和影视剧中,塑造了“觉新”、“李侠”、 “肖涧秋”、“江梅清”、“李四光”等一系列艺术形象,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某同志曾为孙道临先生题词:“孜孜不倦、光彩照人。”

  铜像

  2008年12月28日。冬雨霏霏,寒意阵阵。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墓地落成暨铜像揭幕仪式在宋庆龄陵园举行。哀伤、缅怀的 气氛在冷雨中蔓延,墓碑下被雨水打湿的红、黄康乃馨更显娇艳。置于大理石墓碑一侧的孙道临铜像栩栩如生,像中人目光炯炯、嘴角微扬、注视着远方,仿佛把在场人又拉回了大师多姿多彩的光影世界,耳边回荡起他深沉浑厚的声音……孙道临铜像几易其稿,历时半年有余才最终选定方案完成。孙道临的夫人、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著名电影艺术家秦怡,以及徐玉兰、范瑞娟、牛、梁波罗等百余位文艺界名人和孙道临亲朋好友,亲临现场参加了铜像揭幕仪式。王文娟在墓碑前眼中含泪,看见铜像被雨水打湿,默默拿出手绢轻轻擦拭铜像。

  一场简单而热烈的诗歌朗诵会在上海影城举行,各界人士用孙老生前最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着对他的缅怀。200套《孙道临传》在短短半小时内就已售罄,影迷、读者们捧着一套套洁白的新书静静入场,聆听着浸透着艺术家赤子之心的文章、诗篇。最后登台的秦怡朗诵了孙道临生前随笔之一《生活的感悟》,台下掌声经久不息。场内、场外,这份思念飘得很远、很远。

上一页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