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率领名徒出演的《老兵》正在江苏、天津等卫视播出,带给很多观众强烈的“违和感”,尤其是接棒《乡村爱情圆舞曲》。同样的面孔,在“乡爱”里只是细细碎碎的生活流,就能让人跟着追看七部,横跨近十年;而换上年代装、毕恭毕敬地做一回演员、塑造一个人物,观感却屡屡“出戏”、笑场,收视自然差强人意。《老兵》被视为本山军团整体“转型”的风向标,但效果却不禁让人怀疑,本山大叔的决策是否明智?
虽然赵本山和他的赵家班“转型”,在外人看来是扬短避长,得不偿失;但从其内部的动机,却是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由之路。毕竟农村生活剧题材单一狭窄, 对于赵本山旗下庞大的演员群体来说,如果有更广阔的戏路被观众接受,才是经济利益和艺术生命的长远之计。这些,北青报记者在采访《老兵》出品人周之光时也得到了印证。周之光是赵本山在他的影视王国之外,合作最多的“外援型”伙伴,作品《怪侠欧阳德》、《22条婚规》等与赵本山一贯的农村现实题材都不沾边。耐人寻味的是,面对《老兵》起用本山团队的巨大争议, 周之光说如果重新来拍他依然会坚持自己的选择:在全国找演员,千人一面;而赵本山的演员,起码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个性。
“转型”让赵本山很“痛苦”
北青报:《老兵》被称为本山团队的“转型”之作,你觉得效果如何?
周之光:《老兵》播到今天,没有播到最红,但还不错,有说好的,有说不好的。转型是赵本山一直想的,这个过程对他蛮痛苦的。但总是要有第一步。
北青报:赵本山转型的动机是什么?
周之光:《老兵》因为参与的演员比较多,涵盖了本山演员的80%,所以给人感觉像集体转型。其实赵本山一直在做这件事了,包括纯古装《怪侠欧阳德》、《22条婚规》是挺偶像的都市情感剧,还有苦情戏《樱桃》等等。我觉得赵本山的转型意识一直很强,说拓宽戏路也好,拓展生存空间也好,总之一直在做。他有那么一大拨儿演员,影视的产业规模比二人转大舞台还大,所以他一定要把演员推到外面去合作,让他们转型,让他们尝试不同的表演风格。
北青报:幽默感、东北味是他的团队与生俱来的东西,也是已经取得成功的,“转型”跟目前市场上这个类型过于狭窄、喜剧特别难做有关系吗?
周之光:我个人觉得是两方面。一方面说实话,你总不能每年只做乡村爱情吧?因为那只有一部戏,已经做到第七部了,再往下做的空间其实很小;然后对他的戏,包括乡村爱情,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很不喜欢。我曾经跟赵老师当面说过一嘴,我说赵老师,咱们的演员,包括那个绿色二人转,就像臭豆腐——喜欢这一口的人很喜欢,闻着味道就来了。不喜欢的人很不喜欢,闻着味道就不想吃。
北青报:很多投资方都希望跟赵本山合作拍喜剧,这样更“安全”,但他跟你合作的恰恰都不是纯喜剧,你觉得赵本山选择题材没什么禁忌吗?
周之光:他是一个特认真、严肃的人,内心承载的东西挺多,私底下并不幽默、搞笑。他选择作品,主要还是看有没有卖点,能不能被观众接受,至于搞不搞笑,好像不在意。我对本山老师,也从不认识、不了解,到认识、了解。以前也跟其他观众一样,觉得赵本山很土,老演农村戏,其实他有非常高的艺术修养,那天我发现他竟然钢琴弹的非常好,他对艺术的认识,超过我们很多导演、编剧的。他甚至还有点时尚,高尔夫打的也比我好。
赵本山凭什么推荐“保镖”演男一号
北青报:《老兵》赵本山挂的是“总导演”的名,具体操作中参与程度高吗?
周之光:非常高,三分之一的戏是他亲自拍的,再有三分之一是他指导下拍的,还有三分之一是三位导演拍的。
北青报:听说《老兵》演男一号的是赵本山的保镖,是吗?
周之光:他其实也是个演员,之前学表演的,后来在赵老师家,跟赵老师跟了七年。这个小伙子是赵老师推荐的,我们反对,觉得这么重要的一个角色怕他驾驭不住。记得当天我们在会议室就试了一场戏,结果他上来就把台词和表演拿捏得特别好,大家很感动,当时就定下来让他演了。虽然目前来看有些美中不足,但确实还是演得不错。
北青报:从制作方的角度,接受这种方案——由赵本山和有名的徒弟客串,主角捧一个新人,是否也很无奈?
周之光:还好,赵老师也是觉得震宇特别合适,才让他演的。假如我们反对,他也会尊重我们意见。那个孩子特别真实,眼神特别干净,努力的劲也是特别强。如果让小沈阳演这种“老兵”,可能就不行,观众会觉得不像。
记者:对于其他演员的使用问题观众争议比较大,熟悉的小品演员演一部相对“正”的剧令人非常出戏;宋小宝等主演也说在刚开始表演时觉得别扭,“一身的本事都不让使”。观众和演员都“拧巴”,你觉得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吗?
周之光:假如让我重新选择一次,我觉得还是会做这种选择。说实话,这么一个戏,也只有赵老师这伙演员才能演,否则在全国找演员,都分不清楚谁是谁,因为长的都太像了。赵老师的演员,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个性,每个人都很能演。主要的问题就是接受的过程,尤其是看“乡爱”看的比较多的那些观众,接受起来要有时间。
守正出奇是赵家班未来的方向
北青报:在技术层面上,赵本山的演员跟常规的电视剧制作有没有磨合的问题?
周之光:技术障碍会有一些,比方说他们的台词可能比较口语化,拍第一遍、第二遍可能会改,但这些东西导演经过一两天的调整也就好了。其实我觉得最好的一点是,赵老师对演员要求非常严格。你没法想象,像小沈阳来我们剧组,就是住跟剧组工作人员一样的房间,吃一样伙食的。赵老师不允许他们住好的酒店,吃小灶。在横店拍戏,随便一个小演员戴个墨镜、开个房车,很正常。但是本山的演员,白天拍戏,晚上到大舞台演出,自己开车,连司机都没有,也没有助理,全部自己打理事情。要是全国的演员都像赵老师的演员那样,我们影视公司的日子就会好过得多。
北青报:在价格上呢?赵家班演员的性价比如何?
周之光:我们是战略合作,一起来投资,一起分享收益。就是赵老师一句话,他还是比较大气的。要是算钱的话,那么多演员,我们肯定付不起的。
北青报:以你的观察,在各种尝试之后,赵本山“转型”的方向是什么?
周之光:守正出奇。他肯定还会先守着东北的,乡土的东西,不会大踏步离开东北的乡土文化去找别的,然后很小心地,很慎重地去试探。比如,4月份会开播一个他拍的《男人四十》,是城乡结合的一部现实题材,他的一只脚就迈向了城市。
文/杨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