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独家策划
养成计划③ 金摄影机奖、影评人周:鼓励长片处女作
学员代表作:陈哲艺《爸妈不在家》、胡伟《酥油灯》、杨超《旅程》
“金摄影机特别奖”是戛纳最特别的一个奖项,它的候选影片范围是戛纳所有单元中的长片处女作,最终获奖者也在颁奖典礼上公布,含金量很高。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来自导演双周单元、陈哲艺执导的《爸妈不在家》获得了这一荣誉,评审团主席是法国左岸派老旗手阿涅斯·瓦尔达。这个奖项看似不起眼,但获奖者常常前途无量,比如吉姆·贾木许、陈英雄、河濑直美,以及戛纳之后又获金马最佳剧情片奖的陈哲艺。
“能带着长片再次回到戛纳蛮感动的。其实在片单公布之前的一两个月,那边就联系我说,我们很喜欢你的片子。有比较正式的文书表示《爸妈不在家》将会入围,这样也保证了我不会再去投别的A类电影节,比如柏林。当然后来我也参加了很多其他影展,直到在金马获了大奖,大家才想起来,原来之前就在戛纳获过奖了。”陈哲艺说。
杨超的《旅程》也获得过金摄影机奖。他携片再次征战戛纳的经历很传奇,导演“自己盗了自己的版”——《旅程》进入后期制作阶段时钱花光了,甚至连胶转磁都做不起。杨超想了个办法,在放映厅里用摄像机“偷录”,然后把这份“枪版”寄到了戛纳。戛纳很快回信表达了邀请的初步意向,杨超就拿着这封信去找制片公司要钱,总算可以把后期做完了。戛纳最后一轮审片时,放的是后期完成、但仍没有声音的版本,顺利通过,《旅程》就这样神奇地进了一种关注单元。
“国际影评人周”是创办于1962年的平行单元之一,评选对象是导演的处女作或第二部作品,长短片分别由一组四位影评人评选,共同拥有一位评审团主席。贝纳尔多·贝托鲁奇、肯·洛奇、克里斯·马克、王家卫、奥塔·埃索里亚尼等名导当年都是由此起步。
2013年,80后中国导演胡伟的中法合拍短片《酥油灯》入围了影评人周竞赛单元。胡伟生于1983年,从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专业毕业后到法国深造,后进入Le Fresnoy-法国国家当代艺术工作室工作。一开始他没打算把《酥油灯》送到戛纳,是选片人在其他电影节上看到了他的作品《业主》,将其选入特别展映并询问他是否有其他新作,他才把《酥油灯》寄到了戛纳,并获得了认可。《酥油灯》讲述的是藏民捍卫传统民族文化的故事,营造了一个类似乌托邦的世界。
据担任竞赛长片评委的magasa介绍,他去年在戛纳的任务是每天观看一部长片及若干加映和短片,每两天与来自巴西、土耳其、法国的其他三位评委及主席一起在午餐会上进行讨论。没有正式投票流程,没有固定评价标准,他们各抒己见,最终决定出最优秀、最具潜质的作品。
蔡明亮
养成计划④ 工作室计划:帮你找到欧美片商,每年推进十余个项目
学员代表作:杨超《长江图》、应亮《被台风刮走》、蔡明亮《脸》、娄烨《花》
凭借长片处女作《旅程》获得戛纳金摄影机奖后,次年(2005年),杨超带着《长江图》剧本和拍摄计划第三次来到戛纳。他要参加的是戛纳新设立的一个项目,叫“工作室计划”(L'Atelier du Festival),该计划每年将在全球范围内选出约十五个具有潜力的电影项目,帮助新锐导演们牵线搭桥,找到资深制片方。
据杨超回忆,当年他应邀到了戛纳,每天和欧美不同片商要开上十来个会议,连续开四五天。这些片商都是戛纳在电影节开幕之前就帮他联系好的,对他的新片项目感兴趣,经过探讨之后确定满意的合作伙伴。《长江图》经过充分筹备,邀请到李屏宾担任摄影,秦昊领衔主演,12年、13年分别拍摄两次,目前正处于后期制作阶段。“找到制片方后,戛纳不会对创作有任何干涉,也不会指定拍出来之后的去向”,杨超说,“我错过了今年的戛纳,但如果制片人同意等一等,我还想送到明年的戛纳,毕竟它是最好的电影节。”
2007年,应亮的《被台风刮走》、蔡明亮的《莎乐美》双双入选该计划。2008年娄烨新片《母狗》也顺利入选。他们都借助该计划获得了雄厚的财力支持。《被台风刮走》也被香港亚洲投资会相中;《莎乐美》获得卢浮宫支持,后改名为《脸》,女主角由张曼玉改为蕾蒂莎·卡斯塔,获2009年戛纳金棕榈提名;娄烨的《母狗》就是后来的《花》,入围了2011年威尼斯电影节“威尼斯日”单元。
应亮曾在日记里写道:“Cinefondation安排大家到主会场的三楼Cafédes Palmes吃午饭,也不清楚今天这顿为什么搞得这么正式,到了以后,居然发现陈凯歌已经在某一桌吃着了。电影节真的是太有利可图了,什么样的人都有可能聚拢在一起……饭快吃完的时候,侯孝贤出现了,这就必须过去打招呼了。侯导演和陈导演扎在一堆,没办法,侯老师、陈老师——两位老师一起打吧。”据应亮回忆,“工作室计划”是戛纳的选片人根据年轻导演以往的作品来发掘潜力、发出邀请的,不接受报名。不过蔡明亮也被邀请,可能是因为戛纳想以这种方式邀请没有新片的名导回归。
养成计划⑤ 世界电影展映:关注“电影小国”动态
学员代表作:陈哲艺《G23》
前几年戛纳曾推出一个“世界电影展映”单元(Tous les Cinémas du Monde),专门展映一般不被主流电影节关注的“电影小国”作品(如摩洛哥、南非、奥地利、秘鲁、斯里兰卡等),时间范围也相对宽松,近几年的都可以。
比如《爸妈不在家》导演陈哲艺的家乡新加坡,并不是传统电影强国,每年一共只产出15到20部长片作品,其中八九部还是类型片。2006年,新加坡成为了戛纳世界电影展映单元选择的7个国家之一,可以在戛纳放映一天的新加坡作品。新加坡的电影委员会甄选出两三部长片、四五部短片送到戛纳,其中就包括陈哲艺的《G23》,获得了不错的口碑。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陈哲艺确实是一位很有潜力的导演,借助《G23》、《阿嬷》、《爸妈不在家》三部作品在戛纳的表现,仅刚完成长片处女作的陈哲艺就获得了世界影坛的关注。
刁亦男
养成计划⑥ 导演双周、一种关注:主竞赛的左膀右臂
学员代表作:尹丽川《牛郎织女》、刘韵文《过界》、刁亦男《夜车》、李杨《盲山》、王超《安阳婴儿》《江城夏日》《幻想曲》、王小帅《日照重庆》、娄烨《浮城谜事》……
1969年,新浪潮运动领军人弗朗索瓦·特吕弗创立戛纳“导演双周”单元,抵抗商业化,广泛征片,无拘无束。1978年,新官上任的主席吉尔·雅各布为打破导演双周与主竞赛针锋相对的势头,新设“一种关注”单元,现已成为仅次于主竞赛单元的戛纳重头戏。
近年来,戛纳主竞赛单元中越来越少不了明星主演的大片的身影,在入围名额紧张的情况下,一些突破意义较小的大师作品就被挤到了第二阵营。与这些大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还有很多年轻导演,他们共同分享着全世界影迷的密切注视。换个角度说,进入主竞赛单元的导演大部分都是“多年媳妇熬成婆”的老面孔,年轻导演不妨先在一种关注和导演双周混个脸熟。成为戛纳“嫡系”以后,下次再带新片来,就摸清了门路。
在前不久刚刚揭晓的2014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入围名单上,中国导演王超的名字再度出现。此前他的《安阳婴儿》曾入围2001年的导演双周单元,《江城夏日》获得2006年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奖。王小帅的《日照重庆》本来入围的是2010年一种关注,后来突然“晋级”到了主竞赛单元(据传是因为有其他影片未能及时完成)。刁亦男的《夜车》曾在2007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亮相,最新作品《白日焰火》更进一步,在柏林电影节登顶擒熊。
结语:
在对话这些新锐导演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并不认同戛纳存在“关系户”的说法。这次入围了不代表下次报名更有优势,最根本的还是得看作品质量。而戛纳之所以往来皆常客,是因为戛纳在发掘人才上具备精准独到的眼光,他们选出来的人,真的具有培养价值。
从五花八门的单元设置可以看到,戛纳为了大海捞针一样挑出大师种子,真是挖空了心思。他们派出选片人游窜在各个影展上、各个院校里,早早打电话发邮件跟有潜质的作品“私定终身”。他们还设立了种种奖项,专门鼓励锋芒毕露的新人。甚至连刚刚萌芽的好故事也要亲手操办,帮你和很多制片公司牵线搭桥。等你拍出真正纯熟的作品,当然还想回到这个电影节。
这就是戛纳电影节从1939年至今生生不息的原因。
(何小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