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怎么了(2)

2014/5/13 17:33:45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会长尤小刚介绍:“从今年情况看,电视剧制作题材按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播出要求进行了调整。影响一部剧收视率的因素很多,包括是独播还是首播、剧的品质如何、播出平台、播出时间、剧目的营销、收视卖点、观众的地域性等。

电视剧怎么了?

电视剧怎么了?

  文/张莉

  截至目前“电视剧小年”似乎并未止步,但并非因为“剧荒”,而是“好剧荒”。没有好剧的日子,电视剧场收视不振,电视广告投放缩水,制片方回款难,只有拿片酬的演员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去年至今,电视剧没几部出彩的,但是电视剧圈却很热闹。在大众看来,这个娱乐圈有点光怪陆离。它有着最高的曝光率,也隐匿着诸多秘密。有些是暧昧不能言的,有些是圈内公开的。而能够公之于众的,多半需要一个契机。

  为什么是2014?

  这世上,很多的不合理都合理的存在着。年景好的时候,一切的忍气吞声都是值的,但年景不好时,市场的功利性会更加突出。

  今年,关于电视剧的3个话题都不新鲜。片酬问题年年谈,但年年涨,有人“投机明星”,也不免被市场投机;编剧从被侵权,一路“奋斗”到被砸饭碗,但总体趋势,名利上还是有所得的;“电视剧签收视率”——电视台的罪状又添了一条,但其实这个“强大”的播出平台,在当前的多屏竞争环境下,似乎有点力不从心。

  一年20多部剧,有多少留在观众的记忆里?截至目前“电视剧小年”似乎并未止步,但并非因为“剧荒”,而是“好剧荒”。没有好剧的日子,电视剧场收视不振,电视广告投放缩水,制片方回款难,只有拿片酬的演员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剧集品质不高,片酬涨势不减,制片方被指牺牲制作经费,电视台被指唯收视率论,主创人员则被指创作乏力。究竟谁该为“小年”埋单?

  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追究责任也许是论争的起点,但所幸,在这场关于片酬、关于创作、关于制播的三大议题上,空谈少了,谈问题的多了。演员、编剧、导演、制片人、电视台负责人,乃至解决过法律纠纷的律师,都出来对所了解的情况做技术性分析,比之过往的口水、掐架,要有营养得多了。

  片酬问题,反映的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并且涉及利益分配;编剧与演员论争,反映的是创作结构和生产方式的不合理,“名”有时也是“利”的另一个代名词;制播体系的革新更是涉及上层建筑如何与市场规律统一的大课题。

  出于竞争需要,电视台近两年更偏重在综艺上发力。多年积累下,综艺竞争已经进入高级形态,而电视剧的竞争开始面临转型挑战。更何况,网络自制内容悄然兴起,正筹谋着下一个“纸牌屋”。

  美剧、韩剧在网上的火爆,对中国影视剧从业人员从业务到心灵的冲击不小。各类“美剧是怎样炼成的”、“韩剧为何这么火”的分析文章频频刷屏。三人行,择善从之,不善改之。在从善如流的热情中,是否也该适度冷静?

  美剧的生产模式一向被国内奉为典范,对它们的解剖分析甚至可以用尺子去丈量。但美剧在比我们规范的同时,绝非全无问题,否则就不会有美国编剧协会的罢工。他们的优势不在于没有问题,而在于有能力解决问题。

  韩娱产业也成为眼下热捧的范例。但它的辉煌也是以牺牲很多人的权益为代价的,韩剧的演员、制片人、电视台等,只是找到了彼此妥协和各取所需的平衡点,而他们在自己的角色中也足够兢兢业业。当韩流大肆席卷人民币的时候,韩国人民的内部矛盾也许就算不上什么事了。

  之所以美剧不是韩剧,韩剧成不了美剧,就是因为他们在尊重创作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符合各自市场的文化气质和产业逻辑。中国市场也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有本土的特殊环境,中国影视制作产业也应有自己的产业逻辑。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应是伤春悲秋,不应是推诿抱怨,而应有自己的解决机制。

  电视剧制播产业链不同环节爆发的问题,正逼迫着从业者思考:如何重新认识市场?新的市场需要怎样的规则?如何在新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身价值?

  ·演员为什么这么贵

  ·编剧这个角色

  ·甲方乙方 电视剧购销、播出方式之变

  ·行业呼吁改革 轻喜剧更受青睐

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