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纺车的轮上有15条齿,一圈一圈地搅动着棉纱,把时间细密地织进粗布里。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刺破湛蓝的天空,老纺车终于停下了它吱呀吱呀的脚步,石榴仙剪下连夜赶制的粗布,捏着其中的一角,抻开胳膊比量了一下,来回绕了5次。
老纺车的主人石榴仙,1898年出生于山西武乡下志村,是拥军优属骨干。1940年石榴仙参加妇救会,用织出的土布换成大量的棉花和小米,支援抗战军民。她一天能纺花十两,织布两丈零,1944年被评为太行一等模范。1950年,年仅52岁的石榴仙最后一次踏在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纺了近万米布的老纺车的踏板上,完成了她为祖国独立、解放奉献一生的使命。
老纺车静静地躺在石榴仙住过的小房子里,眼睁睁地看着主人离去,心如刀绞。再也没有人摩挲着为它拂去身上的灰尘,用干净的旧手帕轻轻擦去落在摇手上流不断的眼泪;再也没有人在沉寂的夜晚拍拍它的脑袋,和它说一声“辛苦了,老伙计”;再也没有人伴着麻油灯的一点昏黄,在土炕边上摇起桨和它讲讲在抗战中逝去的亲人,讲讲过去一家团聚的幸福和欢乐……
纵然万般不舍,但它明白,主人是安心地去的,因为她离开时嘴角挂着微笑.前一个夜晚,她说侵略者已经滚出了中国,亲人的仇也报了,祖国恢复了平静,将会有更多的人腾出时间慢慢地搞生产,自己完成了使命,终于抑制不住对亲人的思念,去九泉之下和他们团聚了。
石榴仙积劳成疾,没有了活下去的信念,人活得便不长久了。或许,对主人来说离去是最好的解脱,她活得太累了,久病的身体让她在深夜痛苦地呻吟,那声音让它听得心疼。主人走后,老纺车被珍藏起来,静置在太行山博物馆的展厅里。现在,换做渗透了主人泪水和汗珠的纺车,作为时间的使者,无声地向后人诉说过往。
主人已经离开64年了,她活了52岁。她走了,来不及看新中国的发展,来不及看新中华的强盛,来不及听后人向她汇报辉煌。
如果,主人还在的话,她也听不见了吧,只会乐呵呵地听着,向对它一样,用粗糙的双手握住年轻人的双手,把不怕苦累、艰苦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传递到他们的心里,把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交托到他们肩上。(沈圆圆 北京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