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恶劣天气下的停工

2014/7/26 12:19:37 作者:open 来源:女物娱乐网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和气象局联合印发文件,规定从今年8月1日起,遇到恶劣天气,当气象部门发布台风黄色以上预警信号和暴雨红色预警信号,不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通知,中小学可自行停课。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和气象局联合印发文件,规定从今年8月1日起,遇到恶劣天气,当气象部门发布台风黄色以上预警信号和暴雨红色预警信号,不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通知,中小学可自行停课。翻看资料,我国历史上早在一千年前的唐代就已经开始实行重大雨雪天气“停工”了。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他写给韩愈的《和韩侍郎苦雨》中,对“停工”的描述是这样的:“……仍闻放朝夜,误出到街头”。诗里的“放朝”,就是指因特殊情况百官停止早朝。

  韩愈自己也在《雨中寄张博士籍侯主簿喜》表述了这次因天气停止早朝而不知的情景:“放朝还不报,半路踏泥归……”。不用早朝也不提前告诉一声,害得人家浑身泥巴、狼狈不堪而归。

  唐朝的停工主要考虑的就是天气。什么样的天气才能放假?让我们来看看让中唐两位“巨星”耿耿于怀、记录在册的这次“坏天气”激烈到什么程度?白居易在描述时非常细致:“润气凝柱础,繁声注瓦沟。暗留窗不晓,凉引簟先秋。叶湿蚕应病,泥稀燕亦愁……”用现在的话:“房子的柱子和地基都是潮湿的,下水沟的声音哗哗作响。温度急剧下降,竹席凉得让人有一夜入秋的感觉。大雨连绵,蚕不得不吃带水的叶子,得了重病。燕子因阴雨天泥稀得衔不了,一筹莫展。”韩愈的表述则颇有些不满情绪:“雨惯曾无节,雷频自失威。”“这个雨也连续下得太没道理啦,都不按节气规律‘出牌’,雷声大作响个不停,让人习以为常得已感觉不到往日里摄人心魄的威力了。”从现代气象学角度看,这样的记录说明这次降雨过程不仅雨量大、时间长,而且雨强非常强,还集中在长安,同时伴随强雷电,如此才导致下水沟水流急、猛、大,相互撞击产生出白居易所形容的“繁声”。

  设想一下,即便这雨下到已经有现代化排水设施的许多城市,都有可能出现内涝,导致交通瘫痪,更别说落到千年前的长安城了。那时的长安,街道尚为泥路。凡是有乡下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暴雨中泥路经人车马践踏,路人只能是深一脚浅一脚,最后浑身都是泥浆。出于“爱护干部”的考虑,皇帝就有了重大雨雪天气放假的决定。

  第二个问题就来了,停工的消息怎么尽早传播出去?唐朝放朝的消息是通过内廷的鼓声传达给散居长安各街坊官员的。敲鼓传递皇帝的政令,涉及操作层面的三件事。一是放朝鼓要有权威性。在唐朝误早朝可是天大的事,轻的罢官,重的甚至砍头,因此放朝鼓的权威毋庸置疑。二是放朝鼓的声音,要有别于黎明开启街坊、夜晚关闭街坊的鼓声。鼓声应该当时有文件进行了规范,并且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科普和宣讲,这样才能让大家不约而同,闻鼓而动。三是放朝的鼓什么时候敲。当时不像现在,有气象部门提供暴雨预警信号做依据,可能要自己出外观看下雨的情况——让韩愈“误出”的鼓声,可能就是在他入睡后才敲,再加上已成“繁声”的大雨淹没了鼓声,也难怪让为了赶早朝半夜起床,走到半路才被旁人告知不用上朝的韩愈不悦了。

  实际上,回顾古代停工停课的做法,对我们身处灾害天气频发的当今社会有许多借鉴意义。涉及停工停课的信号必须要权威,古代是皇帝的命令,现在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其次,涉及停工停课的信号必须简明易懂。现在的预警信号用等级、颜色和符号来识别,这与古代鼓点、鼓声异曲同工。最后就是什么时间、通过什么渠道、向谁发布。以前官员划片居住,鼓声可以传得到。现在则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渠道,第一时间向受影响的特定人群发布,发挥停工停课保护人们安全的初衷,少出现“放朝还不报”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