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后会无期》:文艺撸瑟的众生相

2014/7/30 10:43:36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韩寒电影《后会无期》热映,电影里具有意象的符号太多,存在的疑问太多,加上不少荒诞的搞笑段子和心灵鸡汤,勾起了众多影迷的解读欲望。广播里那位打电话倾诉的听众最后跳楼,影射了江河和浩汉的最终结局……

剧照:江河和浩汉

剧照:江河和浩汉

  【人物篇】

  你说是《西游》,其实像《红楼》

  从影迷的角度出发,《后会无期》里荒诞的段子和鸡汤式的道理最为光彩夺目,但我们真的能靠这些鸡汤和笑料就判断导演是个段子手,《后会无期》就是个word文档吗?显然不可以,传统电影思维不会过时,那些新的噱头只是形式。荒诞的笑话和鸡汤的并存,恰恰是西方传统思维模式以及戏剧理论中的“二元对立”,荒诞与理智的对立,在萨特和卡缪尤其卡缪的作品里有诸多体现。这部作品的缺陷和浅薄使得它不能和卡缪的作品相提并论,韩寒初当导演力有不逮,但他应该是喜欢卡缪的,因为《后会无期》也算是一部存在主义作品,在“世界是荒诞的”卡缪式精神内质下,纵然称不上一部带有创新意义的公路片,但保持了传统电影的结构,人物形象在这些鸡汤和笑料里也都表现得完整闭合。那么,这部电影人物的结局真的如结尾呈现的那样吗?导演有没有像《红楼》一般,在故事里埋下主角的真实结局呢?

  “钗黛合一”语境里的江汉一体?

  在红学研究里,许多红学家认为《红楼梦》里宝钗、黛玉其实是一个人,脂砚斋也曾评注“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在此语境下,江汉一体有没有可能?要知道,浩汉的唠叨和江河的少言,浩汉的野性和江河的内敛,浩汉的“敢于追求”和江河的“不懂得为自己争取”……二人的性格从头到尾都对立得太鲜明,像是一个人性格的两个极端。

  还有更深的证据。在电影前四幕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东极岛、周沫和刘莺莺部分是以马浩汉为叙事中心的,而苏米和阿吕(二人是江河乱勾搭男人和女人)部分是以江河为叙事中心的;我们不妨分别以江河、浩汉画两张人物关系图。以江河为中心的直接关系人——“浩汉、胡生、苏米、阿吕”,包含了爱情(苏米)和理想(阿吕);以浩汉为中心的直接关系人——“江河、胡生、周沫、刘莺莺”,包含了乡情(周沫)和亲情(刘莺莺)。可以说,只有江汉合一,才能把乡情、爱情、亲情、理想结合一体,人生的意义才会完整。

剧照:陈柏霖和小马达

剧照:陈柏霖和小马达

  胡生为什么莫名其妙的消失?

  答案会是,胡生只是江河在《旅行者》里虚拟的一个人物。关于这个推论的理由有以下四条:第一,在电影的开始,胡生的自述里,解释了他名字的由来,胡生的意思为“胡乱生”,可以作为胡生是被胡乱编造而出的人物的凭证。第二、胡生消失之后,浩汉打电话给宾馆,宾馆回复“不曾有过这个人”,因此胡生在浩汉、江河和周沫的语境之外,是不存在的;第三、在影片后半段,广播里依旧播放着寻人启事,寻找胡生像是浩汉和江河做的一件具有象征意味的行为艺术;第四,在结尾,江河走在东极岛上时,胡生的旁白并没有出现与开头呼应,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导游的口述。

  由胡生进一步推断,片头岛屿上的烟花和片尾导游口中的东极岛,都是《旅行者》里虚构的场面,那个在大雨里熊熊燃烧的火炬标明这只是一个幻象。江河曾经说过,为这本书写一个和苏米有关的结局,于是,在这个幻象里,屏幕上的周沫成为大明星,苏米靠在江河身上,船不知道飘向何方。

剧照:浩汉和江河

剧照:浩汉和江河

  电影结尾江河和浩汉的一段对话是什么意思?

  不知可还记得,刘莺莺对浩汉说,“我一直在这里,你有我的联系方式,可以随时来找我”。导演把从浩汉从刘莺莺家走出后,在车上和江河的对话单独拿出来放在最后。在对话中,浩汉说,“每一次告别,最好用力一点。多说一句,可能是最后一句。多看一眼,可能是最后一眼”。联系前后情节,可以认证,这里表明浩汉是绝对不会再回去找刘莺莺的,纵然有这么一条后路,但他和刘莺莺间也是后会无期了。

  那么这个丢掉了故乡、亲情、友情、爱情、理想、信仰的一个人,站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没有食物,没有水,没有人送纸,结果会怎样?

  在广播里,一位听众对主持人说,“我养了4只猫……没人听我说话……想养狗……狗太依赖人……我终于迈出了一步,我把四只猫送人了……我养了一条狗……我在天台上……我要往前再迈一步……”。这不正是浩汉和江河的结局么?浩汉和江河与刚才所说的4个直接关系人不就像那位听众和四只猫的关系?小马达不就是那一条狗?结局里的他们,就像温水里的青蛙,还被锅盖扣上了,如何能活?

剧照:苏米

剧照:苏米

  【主题篇】

  这不是《在路上》,却是充满缺陷的《少年派》

  这么繁琐的情节安排,这么荒诞的人物台词,这么搞笑的心灵鸡汤。电影真的只讲述了两个文艺青年一路向西,在路上遇到各种人物的奇妙旅行么?显然不是,如果真的只是一段奇妙之旅,那结尾就丢掉了它的意义,这部电影就更加称不上是一部电影了。虽然电影不及《少年派》质量高,但在这段奇妙之旅背后,还会像《少年派》一样有另一番故事吧。

  另一个故事:文艺撸瑟的众生相

  在中国戏剧理论里,关于戏剧的结构吸取西方的锁闭式、开放式之外,并在这二者的基础上,概括出了“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形式,它的特点是“人物形象众多,情节主线隐伏,注重各种复杂人物关系的展开,戏剧场面相互穿插,使结构网络化。”《后会无期》如果拍成一部话剧,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人像展览式的结构,但它的确通过人物群像来展示了当今文艺青年的风貌。

  在电影里,周沫是一个文艺青年,她有一个演艺梦,她接的工作不是穿着旗袍就是穿着旧时代学生装;苏米也是个文艺青年,她擦着淡淡的口红,注重生活质量,为孩子不吃含防腐剂的面包,手机的铃声设置成《Que Sera Sera》;刘莺莺是个文艺的人,齐刘海,专门开了一家台球厅,球技了得,跟浩汉保持了传统写信的联系形式;阿吕也是个文艺的人,为了同学会环游中国,把妻子头像印在头盔上,为了妻子去看卫星发射;浩汉更是个文艺青年了,“横穿整个中国”不就是他最初的设想吗?身为地理教师的江河同样如此。但是他们的结局呢?

  周沫,原来只是被枪决的众多女学生女替身里的一个,她的演艺梦想实现实在遥远,不过是温水煮青蛙,活在大城市里混日子;苏米,再文艺又如何,怀了孕被王八蛋抛弃,不得不跟着三叔行骗,在三叔“小孩子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影响下,还能找到爱他的男人吗,她最后不过是到一个没有冬天的国家去生孩子;刘莺莺,“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她绝对不会主动争取浩汉留下来,她的爱只有克制,开一家台球厅原地等待,等待一个后会无期的结果;阿吕,他开车大约跑去了边境和印度,卫星却发射失败,成为戈壁上的废弃物,偷车成功又能如何;江河,被框在一个角落里,不懂得争取,不会往上爬,再也看不到这个世界,哪里来的世界观;浩汉呢,最后连狗都没有跟他走,走在大戈壁,没有水没有食物,基本生存都成了问题……

  究竟是谁的错!“大岛建小岛迁”的大环境的错吗?电影并没有说明白;浩汉的父亲那一代人的错么?电影并没有切实交代;以三叔为代表的一群人的错吗?电影也没有明显指出来……文艺这个梦显然已经到了破碎的边缘了,刽子手是谁还重要吗?

  正如大部分影评批评韩寒伪文艺、文艺癌的时候,当所有的文艺都被划为伪文艺,我们何曾想过,什么才是真的文艺呢?

剧照:美丽的空镜头

剧照:美丽的空镜头

  后记:

  这不是一篇为《后会无期》赞歌的东西,而是笔者在判断这部电影是不是一部好电影的思考过程,是观影所做的功课。

  笔者认为,当《后会无期》上映的那一刻起,它的灵魂就已经不受创作者控制了,韩寒对他创造的这个人物早就丢失掉任何辩解的权利,我们不需要找到韩寒或者冯绍峰或者钟汉良要求他们回答我们的疑问,更不需要用我们的价值观来判断韩寒本人深刻不深刻。

  因为,我们的价值观不能帮助我们客观认清一部电影,如果用道德指责韩寒是一个庸俗捞金的段子手,那昆汀是不是一个潜在危险的暴力狂?那些辅助我们理解电影的电影理论同样不能。电影的同宗,戏剧的历史那么多年,“三一律”不也曾是西方戏剧结构的铁律,但自莎士比亚出现,就把它彻底打翻了吗?试想,电影导演的风格多种多样,谁敢保证所有的电影理论都能为这些导演找到一个位置?电影理论说到底不过是电影的衍生品,是基于电影存在的。

  因此,我们只需要用电影里一句句台词、一个个情节、一张张画面去合理推断这部电影内在的意义,从而判断它是不是电影,是不是一部值得称赞的好电影,这跟它是不是一篇word文档或是一组PPT有什么关系?(梵一/文)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