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脑干哈达的
□本报记者 巴依斯古楞 通讯员 春华
4年前,距西乌旗巴拉嘎尔高勒镇仅20公里的脑干哈达嘎查还是个人口多、草场少、畜牧业生产落后、牧民生活水平较低的后进嘎查。如今,这里已成为新牧区建设示范点,牧民已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住整洁房、居优美村的愿望。
要说脑干哈达的变化,得从2009年说起。当年,一个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机遇的到来——脑干哈达嘎查被确定为西乌旗新牧区建设试点嘎查。嘎查党支部紧抓转型发展的难得机遇,制定出新牧区建设规划,在短时间内,生活区的24套牧民住宅拔地而起,3400平方米的硬化水泥道路延伸绿草间,明亮的路灯辉映着一张张笑脸。旗直各部门为嘎查新修5公里砂石路,牧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日前,记者走进牧民任胜凯的家,白墙蓝瓦的别墅式住房里,屋里的摆设和城里人家没什么区别,布局合理的卧室、客厅、厨房,现代化的家具,都折射出主人生活的幸福和美满。任胜凯2012年喜迁新居,住进水、电、暖俱通的房子。他说:“从前,住的房子黑咕隆咚的,还有牛、羊身上散发的难闻味儿。如今,孩子在旗里上小学,家里养着20多头牛、100多只羊,生活是越来越好啦!”
从2009年起,嘎查将水利、交通等资金整合一起,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嘎查建立生产区:3000平方米棚圈、17眼水源井、1000亩灌溉人工草地、1000平方米贮草棚、2.5万亩划区轮牧和7000亩草场。为有效解决草场退化与牧民生产生活需求日益增加的矛盾,嘎查着手改良良种牛,成立2个育肥牛专业合作社,进行集中育肥。同时,积极探索实施集中牛群划区轮牧的科学化养殖方式,围栏封育1.9万亩草场,建起2000亩高产饲料基地,安装移动喷灌设备,有效解决了牲畜因休牧饲草料短缺的问题。一个以高产饲料基地为依托、肉牛产业为主导、育肥牛专业合作社为主链接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在这片希望的原野上萌生。在生产新方式的带动下,畜牧业生产得以发展,牧民人均纯收入上万元。同时,嘎查把环境整治作为切入点,实施小型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安全饮水、危旧房改造、垃圾处理等项目,实现牧区面貌的整体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