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创办经营《明报》,悬为楷模,虚心向之学习的,有两份大报。近的,本土的,是《大公报》;远的,世界的,是《曼彻斯特卫报》。
1963年2月10日,金庸以“徐惠之”的笔名,在《明报》之“明窗小札”专栏发文,《谈孟彻斯特的〈卫报〉》。《明窗小札1963》在国内还是首次与读者见面,被称为具有百科全书的风格,卓越的史实、大师的文笔,是中国杰出报人的文章典范。
本书辑录了金庸于1963年在专栏中发表的193篇社论、时评与漫谈等杂文。金庸数十年新闻生涯中近千万字的政论文字,一直没有结集出版。两年前,金庸的秘书受命搜集、整理金庸上世纪六十年代撰写的专栏文章。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金庸用“徐慧之”为笔名撰写的“明窗小札”专栏。这一专栏从1962年12月开笔,持续到1968年10月,除1967年间中断几个月外,几乎每天一篇。
收集齐全金庸发表在《明窗小札》专栏上的文章实非易事。原因有二:其一,资料室虽保存有原版,但因为当年印刷的纸张质量欠佳,时隔50年,已极易脆裂,基本无法翻阅,更谈不上复印和翻拍,所幸多年前资料室为保存而专门制作了一套较完整的缩微胶卷。其二,所保存的原版,早期的残破和缺失甚多,尤其是很多报纸都出现被人剪裁的痕迹,留下一个个无法弥补的大窟窿。?
史高特在曼彻斯特办报,他的报纸可以迅速辐射、发行到整个英国、几大英语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销数虽不甚多,影响范围极广;金庸在香港办报,他的报纸,只能在当时仅三四百万人口的此城发售,少量报纸卖到了欧美华人手上。《明报》再“明”,穿不透“铁幕”。?
金庸秉持“明辨是非,客观中立”立场,可谓眼观全球,心怀民众,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而文风朴实简洁,观点鲜明犀利,见解独特新颖,尽显大师风范。?香港,成就了金庸,如有机会办一份报纸,左右举国舆论,影响国家进程,他所能获得的成就感,远在多赚一倍钱以上的时候,这本《明窗小札1963》尚未发行,如今看来,当初的揣测,也不尽然是揣测,事实上可以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