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半年电影圈跨刀一族们常出票房奇迹,作家跨刀导演界、演员转型当导演,似乎都能成就票房热卖的一时气象。《小时代3》《后悔无期》《分手大师》《北京爱情故事》,跨刀几乎无往而不利——以至于在一片狂热中,人们好像忘了,其实跨刀界的失败例子也不在少数。比如说现在大红的“神经刀爸爸”吴镇宇,多年来致力于“演而优则导”,曾拍片六七部,最终给自己赢得了“票房毒药”的称号;还有“一代玉女”杨采妮,处女作《圣诞玫瑰》是很不错的项目,但最终铩羽而归,也让人唏嘘不已;就连世界级的“女神”安吉丽娜·茱莉,导演处女作《血与蜜之地》也是“口碑票房双连败”……正所谓不想当导演的演员不是好演员,但也不是当了导演的演员就都能成为好导演。
“演而优则导”的背后,其实也隐藏着十分要紧的成功秘籍,本次话题,就以今年年底贺岁档即将有新作面世的两位“成功转型”导演为例,谈谈由“知名演员”到“知名导演”的成长之路,顺便总结一下他们的成功秘籍——发挥个人风格,整合人脉资源,做新时代的“四有青年”。
这俩案例是距离我们仅《一步之遥》的大牛导演姜文,还有片名依然十分文艺小清新的《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的才女导演徐静蕾,他俩的导演之路有别于凭《泰囧》一飞冲天的徐峥导演,对广大即将步上“演而优则导”的知名演员们来说,更具有借鉴意义。
做导演第一要点:要“有思想”
电影说白了,是个人表达的媒介,当一个经验丰富的演员不满足于对着剧本照本宣科,有强烈的个人想法要表达时,才会真正动心思去拍电影,所以眼红人家票房高、品牌利用好就去跟风导戏什么的从业者最好就此止步。
1993年拍第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前,姜文已经是一名很牛的演员,性格得不得了。王朔送他一本《收获》,上面载有他刚刚完成的《动物凶猛》,姜文看了很欢喜,第一个念头,就是自己当导演把小说拍出来。多年后谈到当时的想法,姜文是这样表述的,“我当导演其实是因为我不满足,不是对我作为演员的工作状态不满足,而是对电影状况的不满足。我总想还有另外一种电影,或者说是用另外一种方法来拍电影。我觉得,导演是一个动作,一次行动,他不应该是职务。”
“不满足”三个字后来成了很多演员转型当导演时的招牌口号。帅哥吴彦祖说“当演员不满足,太被动”,于是有了《四大天王》;麦当娜说,“我不满足仅仅只用歌声表达我自己。”于是有了《下流与智慧》;2003年,“才女”徐静蕾也“不满足”了,于是请来姜文、叶大鹰、张元三名大导给自己跨刀,拍出了导演处女作《我和爸爸》,当时她接受采访时也说:“做演员你得顺着导演的思路去做,不可能有太多的创作空间,当导演就能满足我创作的愿望。”
转型做导演第二要点:要有资源
当记者追问徐静蕾“演员转型导演票房都能大卖是否是正常现象时”,徐静蕾也已过来人的姿态分析了演员做导演的各种优势,比如说起步之初就比其他人更加具有优势的业内资源:“我觉得存在就有它的道理,否则它为什么要存在,我们想让一个东西存在是件很难的事,比如爱情是时代造成的,电影也一样,这个时代正在往互联网发展,演员本身的资源和关注度也比一个普通的导演更高一点,都挺正常的,你说这是我们电影爆发期的初期的症状还是说是未来的一个趋势,我们现在谁都不敢说。”
除了资源和关注度的先天优势外,演员当导演还有一个经验上的领先,“我们本身都拍了很多戏,我们对电影现场包括一个电影是什么样的我们就比广告导演要了解的多,看的多。这也算是一个优势吧,作为新导演来说肯定是这样的,我们在现场拍了那么多部戏,我算拍的少的,我也拍了十部,他们比我拍的都多,他们对现场的感受还有各部门是怎么回事,都比一般人要了解。”
转型做导演第三要点:要有眼光
当然,一部电影不可能光靠一个人就成功,好的作品永远是团队的结晶。而作为搭建框架的核心,当导演的演员除了个人思想、风格、能力、资源、人脉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外,配备一双“慧眼”也很重要。
敏锐的眼光能帮助你挑准好剧本,找到好团队,瞄准好时机,选到好话题。比如姜文的《让子弹飞》和《让太阳照常升起》,如果两部作品调换上映的时机,“太阳”未必会在票房上如此跌份。它上映的2007年,市场体量还不够大,姜文当时的宣传团队还不够好,到了《让子弹飞》才真正全面升级。影片于2010年年底上映,宣传造势是年初就开始有节奏有g.c地循序渐进,到了上映前一个月,借助微博之势开启了国产电影的“交口”时代,铺天盖地都是电影的好评,扰是如此,在上映第二天的北京,姜文依然霸气侧漏的表示“宣传力度还不够!”
再比如《杜拉拉升职记》当时能眼光独到的选择改编这本网络畅销小说,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小说原来的阅读群体实际上就是电影的消费群。之后这些年,网络小说已经成了电影界的改编宝库,《致我们终将消逝的青春》《失恋33天》以及即将面世的《鬼吹灯》《微微一笑很倾城》等,一大批“网改影”作品正在来势汹汹。
转型做导演第四要点:要有人气
人气,意味着话题和关注度。互联网时代,有时一个演员的人气和她红不红不成正比。比如说林志玲要推出导演处女作,和华晨宇要当导演,哪个关注度高?粉丝追捧力度大?这是个很玄妙的问题。
不是所有当导演的演员都是人气明星,如果自己名气不够,其实也可以通过日常积累的人脉、资源进行运作,“傍大款”“寻找小鲜肉”来增加影片人气。邓超的《分手大师》就是个很好的示范,年底还有一部上映的《痞子英雄2》,导演蔡岳勋本身作为演员的知名度并不大,但是《痞子英雄》系列里还有赵又廷、林更新、黄渤啊,配合上火爆热血的剧情,这片子即便是面对硝烟弥漫的贺岁档都还是有一搏之力的。
这一次拍《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徐静蕾在选角方面的考量明显也是本着这一点来的。主演阵容里,她选中了仅凭一首《时间煮雨》就为《小时代3》至少多增加5000万票房的人气偶像吴亦凡,还有以“素颜之美”大器晚成的王丽坤,在小荧屏上聚集了不少人气的新生代美女“热依扎”,电影的大卖之相已然俏生生地摆在那里了呀。
综上所述,不是所有好演员都能成为好导演,但是成为好导演的演员必然会是个“有思想,有资源,有眼光,有人气”的好演员,不信你把这个定律套到跨刀界的各种案例上来分析一下,就知道成功和失败背后,都有各自的偶然和必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