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很意外,在苏州,朋友帮我淘到了1966年的几本《儿童时代》的老刊物。更意外的是,在1966年第6期第9页上,见到了金波先生的两首诗:《花果山的孩子爱种树》(外一章),另一首是《赶忙递过小铁锄》。金波先生在四季青人民公社南辛庄大队下乡。
很意外,在苏州,朋友帮我淘到了1966年的几本《儿童时代》的老刊物。更意外的是,在1966年第6期第9页上,见到了金波先生的两首诗:《花果山的孩子爱种树》(外一章),另一首是《赶忙递过小铁锄》。占了整整一页,每一首诗配了一幅具有剪纸风格的插图。
我如获至宝,长久以来的一个疑惑找到了答案。在金波先生的各种诗集中,我偶尔会拜读到《花果山的孩子爱种树》这首诗,当时很纳闷,金波先生怎么会写这样的诗?这倒不是诗歌不好,而是说和他精致典雅的风格很不相称。这首诗写于什么年代?什么情况下写的?为什么会写这样的诗?很多疑问盘绕在心头,但又不好意思向金先生求证。得到这本刊物,很惊喜,喜的是,最起码可以解决了心头一个疑惑,写于什么年代,发表于何种刊物。但新的疑问又来了,这两首诗的主题都和果园有关,和植树造林有关,那么,这两首诗的灵感从何而来,当时金波先生在做什么?
我去拜望金波先生的时候,顺便谈到了这本刊物和这两首诗歌,金波先生开心地大笑:“哎呀,这刊物你也能找到,真不容易!”接着,他向我讲述了这两首诗歌的创作经过。当时,金波先生在首都师范大学做教师,那时的首都师范大学还叫北京师范学院。因为四清运动开始了,学生停课了,老师们也下乡了。他当时下乡的地点在四季青人民公社,也就是现在的北京的世纪城附近。四季青人民公社是北京的蔬菜基地,成立于1958年8月。金波先生在四季青人民公社南辛庄大队下乡。那里不仅是蔬菜基地,而且也是果园,据他讲,那里的水果都是专供的,所以,那些果子大小都一模一样。就算被淘汰的水果,那也是顶呱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