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届金马奖
旁观电影奖,无非两样,一是典礼现场,一是评选结果。
上周末的第51届台湾金马奖,颁奖礼的现场不多说了。从做一台Show的角度来看,不过不失,星光熠熠当然有,娱乐性则跟香港金像奖差不多。有个细节,获奖人发表感言不设时限,这说明金马对电影人的尊重,大于对电视转播效果的考量。
评选结果,如果只看数字,是有些吓人——— 现场揭晓的21个奖项,大陆人拿了16个。可如果对这数字过度解读,我以为不过是妄议。每年金马的提名,可以大概反映一年间重要华语电影的实力分布,至于结果,则有很大的偶然性。
为什么这么说?来看看除去颁奖礼前就已揭晓的4个奖,剩下的21个奖是怎么评出来的吧。首先,来自两岸三地的12位初选评委,在今年报名金马的138部剧情长片、186部短片、35部纪录片和5部动画长片里,进行初步筛选;其中7位评委负责剧情片,另外5位负责其他。之后,包括高群书、黄韵玲在内的11位复选评委,选出提名名单。最后,这11位复选评委,和新加入的陈冲、郭富城等6位评委一起,组成决选评审团,在金马颁奖当天———对,是当天——— 讨论投票,选出获奖者。
这样的评审制度,说明金马是精英化的,但也保证了它的纯粹。一部剧情片要成为最佳影片,只需初选过关,然后在复选和终选拿到多数票。以今年的评委人数而言,理论上最佳影片最少只需初选4票,复选6票、终选9票;因为11位复选评委同时也是终选评委,所以它最多只需要征服24个人,最少可能只要13个人喜欢它,就行了。
“小圈子”吗?“不重视台湾电影”吗?这些非议金马早已见惯,今年再说也不新鲜。它就是把声誉押在这少数的专业人士身上:初选评委是影评人、学者、制片及编导,复选、终选评委是杰出的业界人士——— 让他们不分地域、只按心中对好电影的标准,评吧。
黑箱操作?请问要怎么去跟决选评审团的17个公众人物打招呼?并保证这秘密永不泄露?有哪部电影值得这么多人抵上自己的名节?越是精英的评审,金马就越要保证其公正:前头提到的评审规则和数据、评委名单,官方网站上都有,评委必须与提名影片无关,评审全程录音录像,颁奖当天的决选绝对保密……事实上,金马能保有这样的体制,和大华语电影的视野,靠的是背后台湾电影人组成的执委会。这和金马的评选结果一样,是历史美丽的偶然。
所以,作为旁观者,不如好好享受这偶然吧。每年的获奖电影,都在水准之上,而我们还从没这么快就能看到一部刚拿6项大奖的金马最佳影片———《推拿》这个周末就在内地公映,快去捧场吧!□南都娱评员how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