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龙门阵

2014/12/21 22:56:00 作者:open 来源:女物娱乐网
据民俗学家刘孝昌介绍,成都麻羊是数千年来的优质畜产品,皮薄肉嫩,羊肉的骚气少,羊肉汤的味道十分甘润。”  老成都的羊肉汤只在冬至前后售卖,每到这时,开有羊肉汤铺的街道满街飘香。

  葫芦消寒图

  这羊肉汤,一喝就是上千年。

  编者按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日也称“冬节”,由来已久,明清两代皇帝例行在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即“冬至郊天”,仪式非常隆重。民间,大多要在这一天改善伙食,北京地区流行一句俗语:“冬至饺子腊八粥。”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吉祥意思。也有说“冬至馄饨腊八粥”的,据说吃肉馄饨能保住元气,抵御严寒。而在高寒地区,则流行冬至日吃肉,有道是“冬至不吃肉,冻掉脚指头”,不管穷家富户,这一日都要煮肉吃,并以肉食馈赠亲友,也是为了御寒和养生。所以,冬至成为大人孩子们企盼的节日。

  一年一度的冬至来临,古老的节气,传统的文化,独特的习俗,在老成都心头是一幅幅遥远的市井图像,让我们在拾起时间河流里宁静的碎片,翻开怀旧的古典,阅读这座城市的浓味往事。

  成都自古以来不乏好吃嘴,冬至正值秋收冬藏的时节,市民只要稍有闲暇,都会进补。日前,著名民俗学家刘孝昌说,“在老成都,羊肉汤多是贫苦百姓吃的,只在冬至前后卖,明清时期就已经形成风气,是老成都冬至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大快朵颐的,多是下苦力百姓

  刘孝昌先生对成都人吃羊肉的习俗文化曾有深入考究,他说,在老成都,冬至去羊肉汤锅店大快朵颐的大多是推车子,抬轿子的下苦力的百姓。这在明清时候十分明显。因此,在城中几乎看不到羊肉汤锅店的影子,只在东门大桥,西大街,南门大桥,北门簸箕街能寻到一两家。并且这些羊肉汤锅铺一般都是单间铺面,两三张方桌,几张长凳,桌面上摆几个土碗土碟子。虽然店面简陋,但每天店伙计都把桌面擦得亮堂堂,白生生的,因为羊肉汤一滴到桌面,就会凝结住,很容易让桌面显得龌龊不堪。每家羊肉汤锅铺都在门前设上大锅大灶,大土灶上面锅盖锅,有时能让整羊都煮进去。店外摆着羊肉木架,木架上挂着几只全羊,既卖生羊肉,也卖羊肉汤。

  羊肉汤,吃的就是“土味道”

  这些羊肉汤锅店铺店面虽小,但老板伙计都十分勤勉,一大早就起来,将桌椅板凳都擦好,大灶用二炭烧好。刘孝昌说:“老成都的羊肉汤锅店是真正的小本经营,连羊肉汤也分两种,一种是汤中有羊肉的羊肉汤,一种是汤中是羊杂的羊杂汤。一碗羊肉汤要角把钱,羊杂汤只要五六分。”因为是小本经营,羊杂汤里的羊杂碎里只有羊肠,羊肺与羊肝。至于羊心是要留给老主顾的。刘孝昌说,老成都人吃羊心也别有一套“将羊心切成片,放香油,盐巴,芫荽等,是上好的下酒菜。”

  虽然价格便宜,但老成都的羊肉汤吃的正是这真真正正的土味道。这些羊肉羊杂用大锅大火煮好,煮出来的汤色雪白,大锅锅边团转围一层黄油。汤中还要加上秘制的香料,羊肉的最佳拍档生姜大把大把地往锅中撒,草果,三奈,葱,八角等其他香料也必不可少。一碗雪白的羊肉汤盛出来,撒一小撮盐巴,这样的小本经营,店主人自然是不会一对一地殷勤服务,一切全凭吃客自己动手,放上葱花、香菜,不放酱油,冲鼻子的香。而将羊骨头上的肉剃净后,羊骨还要放在锅中反复熬煮,形成真正的高汤。

  美味秘诀:全部选用成都麻羊

  老成都羊肉汤铺的美味秘诀在于用料,全部选用成都土生土长的麻羊。据民俗学家刘孝昌介绍,成都麻羊是数千年来的优质畜产品,皮薄肉嫩,羊肉的骚气少,羊肉汤的味道十分甘润。“当时在老成都双流一带的牧马山上,家家户户都要养2只麻羊,补贴家用。这些麻羊的皮柔韧均匀,清末民初的时候就有外国人专门来此收羊皮。”

  老成都的羊肉汤只在冬至前后售卖,每到这时,开有羊肉汤铺的街道满街飘香。老成都人还有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语—吃了羊肠不穿衣裳,吃了狗肺,不盖棉絮。每到寒冷的三九天,老成都的贫苦百姓们总要到街头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

  老成都的富贵人家的太太小姐,也有自己的最爱—羊肉火锅。这些高雅精致的去处自然只有老成都的市中心才有,大多集中在提督街、祠堂街、顺城街等地。这些老成都的火锅店一般都是双间甚至三间铺面,并且都要在门口挂上一张红红绿绿的大布帘,作为招徕。布帘旁的窗户玻璃上一边写着毛肚,一边写着羊肉。每到夜色降临,羊肉火锅店里灯火通明。

  华西都市报记者 袁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