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集团已在中国深耕23年。日前,三星大中华区总裁张元基接受了本报的独家专访,畅谈对中国的感受和印象,详解在“新常态”下未来三星中国的战略规划。
张元基介绍,三星在中国的累计投资达168亿美元,未来五年,投资额将达到300亿美元。
与一些外企“本土研发、中国代工”模式不同,张元基表示,三星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推进包括研发、设计、销售直至售后的一体化本土体系建设。
谈及中国传统文化,张元基称,自己常读中国文化历史方面的书籍,来到中国以后,努力学习汉语,希望做一个中国通,“中国的食物很好吃,白酒也好喝。”
进中国后第一个项目在惠州
媒体:三星是中国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之一,近年来在华投资、营收以及员工规模的情况如何?
张元基:三星在1992年中韩建交那年就进入中国,在中国深耕23年。截至2013年末,中国三星的员工数量达12.2万人,占集团总人数的25%。目前,三星在中国有39个工厂、10家研发中心,包括上述机构在内共有169家分支机构,业务涉及电子、重工、化学、金融、服务等领域。截至2013年,三星在中国的累计投资为168亿美元,其中去年,三星对华投资就达到47亿美元,占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4%。未来五年,三星将扩大在中国的投资,投资额达到300亿美元,将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扩大投资。媒体:三星在广东的业务发展如何,有怎样的趋势?
张元基:三星与广东省很有渊源。三星进入中国后,第一个投资的项目就在惠州,当时生产音响设备。惠州、深圳、东莞、广州等地同时也设有手机、电子零部件,以及手机和通信系统研究所。尤其是三星在惠州的手机工厂,去年产量达1.8亿台,占三星全球手机生产33%,为三星取得中国第一、全球第一的手机市场份额奠定了基础。
将继续加大中国研发投入
媒体:三星在华业务占三星集团全球业务多大比重?
张元基:2013年,三星在中国的销售额达785亿美元,占三星全球产值的22%。在三星全球市场中,中国位居北美,欧洲之后位列第三位。去年,在中国39家三星工厂的出口额达到432亿美元,占中国整体出口的2%。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未来20~30年内三星的增长动力来自中国。
媒体:一些公司把研发放在本土,将中国作为产品代工地,三星是否会走这样的模式?
张元基:除广东惠州的手机工厂以外,三星在天津也有手机工厂,每年生产1.2亿台,短期内,这两个工厂保持不变。
三星不是研发放本国、制造放国外的公司。三星正在中国推进包括研发、设计、销售直至售后的一体化本土体系建设,今后会继续加大研发方面的投入,现在研发机构10家,研发人员7000余名,未来将不断扩大。
媒体: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改革进程对中国和对三星中国公司有何影响?
张元基:我在三星工作了34年,企业的真正竞争力,来自于公平市场体系下为了战胜对手而获得的不断发展。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国扩大改革开放,尤其是通过经济的深化改革,市场资源的配置将起到决定性作用,这样企业就能在更加公平和透明的环境下进行经营活动。对三星而言,这是新机遇。
广州是改革开放最有代表性地区
媒体:在中国做好业务经营,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就能成为真正的本土企业了吗?
张元基:仅仅在经营方面的成功,我认为成为不了真正的本土企业。三星在中国的目标是“做中国人民喜爱的企业,贡献于中国社会的企业”,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将集团的“分享经营”理念延伸至社会公益领域。
中国三星一直在教育支援、残疾人帮助、环境保护、农村支援等4大方面进行社会公益活动。
从2005年起,中国三星开始援建“希望小学工程”,现已援建了140所希望小学。从去年开始为了让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在假期获得更多的知识,三星把他们带到大城市的大学里学习生活,此项目叫做“梦想课堂”。
今年5月,三星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签订未来5年合作计划,每年捐赠2000万元,主要用于以希望工程为平台的青少年教育支援。
大学教育支援方面的“西部阳光活动”至今为止进行了10年,每年有400多名学生前往中西部贫困山区进行1个月时间的教育支援活动,我们三星的员工也会利用个人假期一起进行为期1个周的支援活动。
社会福利方面,三星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合作,重点帮助白内障患者和残疾青少年。而三星在农村支援领域中最有代表性的活动就是“一心一村”。
今后中国三星要突破外企的身份,做到比本地企业更加尊重消费者,更加遵守当地的法律秩序,更加努力成为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企业。
媒体:您经常往来于北京和广州,请问您觉得这两个城市有什么不同?
张元基:北京是中国首都,世界优秀的企业都集中在北京,市场发达,规模也很大。广东从清代开始,就是对外交流的基地,改革开放以来,更是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州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一直较快,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有代表性的地区。
媒体:您在中国这几年,很习惯在中国生活吗?喜欢中国的饮食吗?
张元基:来到北京之前,我负责三星的液晶面板业务,有很多中国客户,加上经常到中国出差,对中国比较了解。我也经常读中国的文化、历史方面的书籍。来中国后,努力学习汉语,希望更多了解中国。中国食物很好吃,白酒也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