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什么?通常情况下大部分人会这样理解:教育就是“教书育人”,老师教给学生知识、家长教给孩子道理,社会教给公民规范意识。而对于拥有16年教学经验的“学乐人人通·云教学共享平台”(下文简称“学乐”)创始人陈冬华认为这样理解教育:“教”的主体是老师、家长、和社会,“育”的主体是学生、孩子和公民。实际上教的主体起到的是一个示范的作用,而育的主体则是领悟、思考和反省的过程。
大多数人早已习惯把教育当成一个词语来使用。只有理解了教育的本质再重塑教育的过程,才能真正做到减负高效。带着这样一种对教育深层次的理解,陈冬华创办了一家专为K12领域教学系统提供在线教学资源学习服务的平台“学乐”。亿欧网从知情人处得到独家消息称,学乐于2014年10月获得“滴滴打车”原班投资人马王刚、朱啸虎数百万美金A轮融资。此次融资资金主要用于系统的维护以及产品技术层面,目前其B轮融资正在洽谈中。
中国的教育目前主要面对三大现状:
①学生学习时间长,白天学习,晚上又得完成各科的作业,平均每天7-21:30的时间都在学习;
②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大多数学生都处在一个被动的环境下,而不是出于兴趣主动参与学习;
③学生跟老师互动的机会有限,由于班上学生较多,老师不能一一回答班上每个学生的问题,然而这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是极度不公平的。
学乐与其它在线教育领域内的众多创业企业的根本区别
陈冬华表示,目前市场上在线教育领域99%的创业企业都在做课外辅导,尽管是结合互联网以在线的形式节约了老师和学生的一部分时间,但从课外辅导本身来讲,是为学生增加了负担,对学生来说很被动。然而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用技术提高教育效率,为老师和学生的工作和学习减负。而学乐则从老师学生正常的工作学习“8小时”内切入。
亿欧网了解到学乐人人通·云教学共享平台成立于2013年年底,CEO陈冬华,隶属于杭州博世数据网络有限公司旗下。学乐是一个教学平台,类似于BAT的互联网生态系统。其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的技术、模式和手段,构建起一个共建共享、共同提高的互联网教育生态系统,致力于服务“教育局、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内容提供商、第三方合作方”等7边群体。据陈冬华介绍,学乐将为全国330个地市教育局、30万所中小学校、1000万教师、1.8亿学生、3.6亿学生家长提供服务。
据了解,在其平台打造的“互联网+教育”生态圈里:
教师,可以通过云盘共享优质教学资源,通过云教学、同步练习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可以通过手机APP完成老师布置的电子作业,共享自己的学习资源,建立兴趣相投的学习圈;
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获得孩子的学习报告,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动;
学校,可以实现可视化教学管理,用教育大数据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局,可以及时了解各个学校的教学情况,获得本区域教育各个方面的大数据;
内容提供商和第三方广告平台,可以精准进行资源和内容的推送,搜集用户的反馈意见改进产品。
在盈利模式方面,学乐遵循“免费建设、合作运营”的原则,对于基础服务永久免费,让师生用户用起来,用互联网的手段和方法促进教育资源公平、提高教学水平。未来学乐主要向第三方收取广告推送费以及提供个性化教育增值服务来实现盈利,此外,据陈冬华透露当平台发展到一定规模,则会从电商层面去考虑盈利模式。
据亿欧网了解,著名投资人王刚以及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投资学乐主要基于三方面因素:
1、关于增负还是减负的问题。中国学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习负担重是普遍现象,课外辅导很大程度上讲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学乐从老师学生正常工作学习的8小时切入,旨在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减负。
2、学乐创始人陈冬华对教育深刻而独特的理解和认识。
3、强大的团队阵营,目前团队有近200人,其管理层均在互联网及教育行业拥有多年的管理运营经验。
目前多数在线教育领域的创业企业都存在误区
陈冬华强调,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因材施教,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情况去相应的做出教学方案,而对于课外辅导的老师而言,对学生的了解远远不如学校里整天朝夕相处的老师,因此并不看好。在当今这个互联网信息过剩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及其丰富的,主要在于学生主动性以及学习兴趣上。同时,辅导模式最值钱的是老师的时间,对于老师的时间,网上网下的价钱是一样的,不可能因为互联网而降低价钱。
在线教育的洗牌在进一步加剧
如今的在线教育市场在经过2014年的融资狂潮后已经到了洗牌的阶段,亿欧网此前文章《2014在线教育死亡榜TOP30》曾表示,在线教育一直是创业的高危领域,110多个曾有一定知名度的在线教育项目已死掉30个,最短命仅存活3个月;市场极度膨胀后总伴随着泡沫破裂,其中以梯子网、那好网的关闭为代表,后面更有粉笔网弃卒保车,当然这其中还有面对BAT等巨头的压力而卖身求全的。无论是被注资还是卖身,都是当前的在线教育项目的一种活法。但无论如何,此次学乐人人通·云教学共享平台获得融资的消息还是给行业创业者带来模式创新上的一鸣警钟,推动其行业的再次发展。(作者 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