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边走边唱边下山

2015/7/14 5:19:15 作者:open 来源:女物娱乐网
看完《道士下山》,我对网络上简单、粗暴的“烂片”评论表示无奈。那个小道士又何尝不是他本人,被时代裹挟着上山、下山再上山,见过山下的红尘世界后再去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河北看完《道士下山》,我对网络上简单、粗暴的“烂片”评论表示无奈。

  中国电影在20多年的产业化道路上一路狂奔,但只要是第五代导演的作品拍出来,总是会逐渐陷入“吊打导演”的网络狂欢中,反而失去了客观。自从《无极》失利后,陈凯歌一步步放下身段,流淌在他血液里的高度形式感和戏剧舞台腔日趋减弱,也愈见谦卑和气。只是他文人般的思考还在,并随年纪增长思考得越多。这次,他以一个初入世事的小道士的视角去展现一场冒险,回归自我,重拾初心,重新感受复杂的世界。

  小道士何安下流露出对山下的迷惘,陈凯歌又何尝没有现时现地何以安身的困惑?陈凯歌早已将《霸王别姬》的荣耀安放在过去,他想和这个时代对话,想搞懂互联网思维到底对年轻人有着怎样的影响。

  那个小道士又何尝不是他本人,被时代裹挟着上山、下山再上山,见过山下的红尘世界后再去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上山

  陈凯歌出生在电影之家,他的父亲陈怀皑是早期中国电影导演中优秀的一员,如果没有“文革”,在北京四中读书的陈凯歌应该和现在的城市孩子一样,走上一条精英化的求学之路。当年他被耽误了几年,但比起同学张艺谋,陈凯歌受到的磨难并不算大。1978年,作为第一批恢复高考的考生考上北京电影学院,陈凯歌和第五代电影导演群体迎来了他们的时代,这群人中,陈凯歌最是生逢其时,他有着高大的身材,篮球运动员般的气质,在精神层面上他的文化反思、精英意识都让他在这群人中脱颖而出。他又幸运地遇上了文化繁荣的时代,能够对话的观众和合作者,他们彼此之间惺惺相惜,为了一个共同的电影梦想努力奋斗。他只需遵循自己的成长轨迹,顺势而为。

  那时候的陈凯歌,踌躇满志,第一部作品《黄土地》(1984年)就是以他为中心,第五代导演集体艺术创作的产物,浊浪滚滚的黄河,气势磅礴的黄土地,鼓乐齐鸣的迎亲队伍,还有青涩的王学圻,给中国电影带来了里程碑式的意义。这群年轻电影人仿佛把五千年的文化底蕴都溢满胸口,以现在的角度看,他们集体创造的诗意电影的美学风格,始终带着股昂然之色。他们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为文化注入生机的天之骄子。所以,这第一部电影,陈凯歌就为其打上了浓浓的电影贵族的烙印,他开始边走边唱,向着自己的那座电影高峰攀去。

  此后几年,他拍了《大阅兵》和《孩子王》,他始终不忘更深远地去触及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理念的内涵,但随着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在国际影坛上横空出世,第五代电影导演由陈凯歌占主导地位的态势发生了变化。此前给他当摄影师的张艺谋除了拍电影,还在电影《老井》中当了一回男主角,并在东京电影节上拿了影帝。陈凯歌不再独自领唱,张艺谋以可以低到尘埃里的姿态来拍电影,相反,到衬得陈凯歌越发清高。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的陈凯歌,奉上了《边走边唱》,却没有唱到影评界与观众的心里,在那个年代,国人对电影多心怀敬畏,断不会像现在这样为了黑而黑,陈凯歌固然站在了高处,却留下了“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孤寂之感。

  登顶

  还好,他攀上了自己艺术的高峰,1993年,《霸王别姬》问世,不仅是陈凯歌,也是华语电影的巅峰之作。这部电影已经无需讨论它是艺术片还是商业片,在那些绚烂的色彩和魔幻的技巧还未出世前,电影里老北京城角乱世飞扬的尘埃就那么扑面而来,比3D还直抵人心。技术可以让银幕上雪花纷飞,血光四溅,而要让观众感受到切肤的寒意与疼痛,还需戏剧的张力,演员的表演功底,以及影像美学的魅力。陈凯歌用看似平淡的笔锋勾描出了人性,爱情,几代人的宿命,甚至几个时代变迁的魂魄。《霸王别姬》无论从哪个电影专业探讨,都是教科书式的难以超越的经典。

  陈凯歌那时41岁,人生经历了沉淀积累,又有着旺盛的精力,正是他电影导演生涯的黄金时期。香港电影人的加入,无论是幕后的徐枫、李碧华,还是留下绝唱的张国荣,豪华的阵容放到现在绝对是炒作的卖点,但在那个年代,没有炒作,没有话题营销,陈凯歌带着《霸王别姬》点亮戛纳后,才墙外开花墙内红,掀起全国性的观影热潮,成为一时的文化现象。《霸王别姬》是第五代电影导演和香港电影人合作的成功案例,陈凯歌用影像把差异性的文化符号融合在一起,完成最具个人风格的影像语言。

  如果看过李碧华的小说原著,了解陈凯歌前作电影的风格,不难理解《霸王别姬》是一部天时地利人和的传世之作,陈凯歌的大气与理智中和了李碧华原作小说的妖艳诡异,赋予了这个旷世杰作一种沉静肃穆的气质。

  下山

  《霸王别姬》让陈凯歌看到了山顶的壮丽风景,却不得不下山了。之后的《风月》,陈凯歌与王安忆共同编剧,虽然还是哥哥主演的民国戏,却再也找不回《霸王别姬》中跌宕起伏又滴水不漏的爱情传奇了;《荆轲刺秦王》票房虽然失利,却并不失水准,他将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拍得毫无陈旧感,李雪健、巩俐、葛优、张丰毅、周迅一众实力派演员奉上了出色的表演,陈凯歌带着他一以贯之的人文思辨精神,深刻、悲悯、大气地讲述开来。只是那几年好莱坞大片进入中国,冯小刚的贺岁电影以接地气的形式讨好观众,陈凯歌呈现的波澜壮阔历史画卷在日渐市场化的电影界显得清高了。

  进入21世纪后的陈凯歌,先拍了一部温情脉脉的《和你在一起》,紧接着他在好莱坞拍了一部东西方观众都不叫好的《致命温柔》,既没有把握住西方电影开放的精髓,也抛掉了中国电影的含蓄。不过,这两部电影也证实了陈凯歌开始在市场驱动下主动迎合观众。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开启了中国大片的模式,三年后陈凯歌奉上《无极》。两大导演的两部大片无一例外地遭遇恶评,《无极》的口碑比之《英雄》还要差,讲情怀爱哲思的陈凯歌从山顶重重跌到山脚。

  《无极》上映之前的陈凯歌,踌躇满志。记得当时一批80后记者想约他的专访,陈凯歌的团队放出风声说,陈导愿意和35岁以上的记者聊天。这说法的真假有待求证,但也从侧面证明陈凯歌心中的几分骄傲,他可能觉得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难以理解他的人生思考与艺术探索。《无极》之后,如潮差评让他恍然醒悟,这批可以做他子辈的年轻人,不会迷恋权威却是权威的解构者,他们理解深奥但拒绝不接地气的玄妙。他也许又想起在自传《少年凯歌》中写到的13岁的自己:“当你自以为对这个世界很重要的时候,这个世界才刚刚准备原谅你的幼稚。”

  又过三年,《梅兰芳》问世,再到《赵氏孤儿》与《搜索》,陈凯歌变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陈凯歌曾经在《梅兰芳》上映之际说他的电影:“人生是什么呀!人生就是一瓷瓶,摔到地上马上就碎了。但有的瓷瓶碎是碎了,一点动静都没有了,可有的瓷瓶发出了响亮的声音,让周围的人回了一下头。我觉得人生应该有很壮丽的瞬间,这就是我电影的一贯主题。”

  陈凯歌是一个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他在《道士下山》中用王宝强演小道士,不是再塑一个民国版的《泰囧》式的喜剧人物。他借助小道士的眼睛,用心去讲红尘里看到的故事。陈凯歌不敢再曲高和寡,而是亦庄亦谐,连他在《无极》中钟爱的写意风动作设计,都换成了拳拳到肉的近身搏斗。在元素上,功夫、q.s、道学、科幻、战争、黑帮多条线交织在一起,牵出一部可多面解读的风情画卷。只是他63年的人生体验,怎么没有哲思在里面?他借用王学圻扮演的如松师傅之口,为小道士为观众为自己指点迷津。陈凯歌的矛盾,在于他想和时代妥协,却又不愿和过去的自己对立。

  也许几年之后“精英话语”会在电影中再次流行,让陈凯歌还能够在电影里自由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