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放眼全国民谣圈有何“大神级”人物,万晓利绝对是无可争议的。韩寒在《后会无期》中放入他创作的《女儿情》;纪海星在《中国好声音》上唱了一首《狐狸》。
已经不知道他的歌曲陪伴我们度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然而他却像转身之间,退隐北方移居南方。丢弃了酒精与烟瘾,不再孤绝索居,开始关心花草万物,与人交谈。继续着和吉他相伴,依然完美主义,温和地与自己作战,修养身心。经冬复历春,那些零碎的记录被磨砺成歌,是对五年沉默的动听回响。春暖花开时,首次带乐队巡演,孤独的鸟儿再度整理羽毛,开始歌唱了。
“虽然已经戒酒了,但我的酒劲还在”
不知道是不是心理因素的影响,他似乎比我记忆中的样子更加消瘦了些。就着采访的经验来说,民谣歌手的生活怎么能少得了好酒好肉?因为这简直是他们创作灵感的催化剂。但是,这一次来,我很想套用他在《下岗了》这首歌中的节奏来表达我的心情,因为他竟然——戒酒了!
要知道万晓利在成为民谣歌手前一个最被广为人知的职业,就是河北酒厂的一名普通职工。所以,你能想象到我第一次听闻这个消息时的惊诧么?曾经在米缸里长大的老鼠如今竟然不吃米了。
江湖上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哪怕你有多么喜欢万晓利这样一个民谣歌手,喜欢他那风骚而狡猾的《狐狸》,喜欢他那充满宿命悲伤的《陀螺》,喜欢他那充满了奇妙的悲悯情怀的《鸟语》……如果你没有见过喝酒的万晓利,那你的喜欢将是带着缺憾的。还没有喝酒的万晓利与酒过几盏的万晓利,几乎不是同一个人。前者是拘谨而羞涩的,问他什么问题,或跟他讲什么事,他会很客气而简短地应答。后者却是不羁而奔放的,弹着吉他跳着舞,学着Tom Waits那把低沉的嗓音唱歌,像蒙古人一样呼麦,打开话匣子,说到难过的地方便自然地掉眼泪。
我不想为这场期待已久的专访留下遗憾,所以很动情地问:“可是,你为什么就戒酒了呢?”眼前这个寡言的男人又再次露出了尴尬的神情,“这是一件难事。我除了爱吉他,也爱喝酒,是兴致来了,绝对喝高的那种,非常误事。后来我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带着妻子来进行这一场全国巡演,来阻止我喝高,如果实在拦止不住的话,第二天,就把我狠狠拖起来去赶飞机或赶火车,以免耽误了行程。但是呢,虽然已经戒酒了,我的酒劲儿还在,况且人生一场梦,本来就是迷醉的。”瞧,一个如此真实的万晓利。也正因此,当他出现在ON THE WAY的舞台上时,我并不觉得他的演出会因为有酒没酒而产生出多么大的变化,因为音乐足以令人迷醉。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