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者3》上映的时候骂声一片,除了强行续一个已经讲完的故事,导演在想象力上也完全超越不了卡梅隆的液态金属机器人,最后弄了一个终结者出来,施瓦辛格创世纪笑。
(一)商业毁灭艺术
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两部终结者,尤其是《终结者2》有多么经典再此不再赘述。按照好莱坞的一贯尿性,经典电影必拍续集,然而毁的续集也是数不胜数(尤其是这种不是一个导演拍的)。
还曾想,《终结者3》上映的时候骂声一片,除了强行续一个已经讲完的故事,导演在想象力上也完全超越不了卡梅隆的液态金属机器人,最后弄了一个女终结者出来,剧情也是万般俗套打打打、杀杀杀、爆炸爆炸、正派反派同归于尽。
不过《终结者3》有一个好处,就是把观众的期望值打低了,知道现在的终结者系列完全不是卡梅隆的经典了,也就是一个爆米花电影,大家看看施瓦辛格一把年纪出来演电影知足吧。《终结者·创世纪》这部影片导演和编剧就是抓住了观众这种心理(我觉得他们都没有脸叫《终结者5》了),选取了一种非常讨巧的方式,即不断地用各种细节向原作经典致敬,打情怀牌、怀旧牌。
这种细节做到了比如约翰·康纳的伤疤,莎拉·康纳不打麻药缝合伤口,伤残T-800的爬行,暴露的金属臂,甚至于更简单粗暴的把一二三带终结者齐聚一堂。
众多细节相似度过多以至于让人感觉导演和编剧这是在偷懒。不过这是最为保守却非常有效的“圈钱方式”——向经典致敬。这样一边贩卖一些情怀,也避免了之前种种乱拍一气的续集所招来的骂声。
不过我觉得这个编剧和导演实在是偷懒过头了,连这种镜头都搞“致敬”……反正我是记不起来了,辜负了导演的“良苦用心”
当然,对于终结者这样一个经典的IP,编一个这样的剧本还强行续拍三部,确实是在偷懒。为什么说商业毁灭艺术呢,试想一下,莎士比亚为了消费经典IP,在《哈姆雷特2》中让王子被巫术复活,会是什么效果?再比如,魔兽整个作品中,网游时代没有一个经典形象,全是在吃单机时代的剩饭,伊利丹、巫妖王剧情结束之后,还不惜把德拉诺诸位兽人重新拉出来鞭尸,下一个版本轮到伊利丹了。
再回到《终结者·创世纪》,感觉编辑的想象力已经枯竭了,也怪卡梅隆,这个液态金属机器人太尼玛NB了,能想像一下么,这还是91年的技术。
我深深的记得,那是河北四套电影频道周六晚十点好莱坞电影档,当时看到这种液态金属机器人的时候真的就是卧槽这TMD还能这么玩??电影还TM能这么拍?估计跟贝吉塔第一次见到魔人布欧时候一样。
《终结者3》就是想象力枯竭的典范,弄了个神马液态金属机械机器人,估计导演也是觉得这种设定实在是脸见人,于是弄了个俄罗斯美女演终结者。至于这个《终结者·创世纪》中,人机合一的粒子机器人……说实话……也就那么回事吧。不过也要宽容,怎么能把所有人拿去跟卡梅隆比呢。这样靠着怀旧、情怀而进行的商业行为能持续多久,我对此不持乐观态度。
(二)机器人的宿命
詹姆斯·卡梅隆从《异形2》到《终结者2》再到《泰坦尼克号》、《阿凡达》一直都是技术领先了一个时代。而《终结者2》之所以成为经典,因为它不仅仅是领先一个时代的技术,更为人无法忘却的是其中的“情怀”。
人工智能一直都是好莱坞电影中集中探讨的热门话题,开始看电影的设定,同样是输入程序,T-800比T-1000具有什么道德优势呢?只不过一个是杀死康纳的程序,一个是保护康纳的程序。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好莱坞电影中的“人本主义”——以人类为本。毕竟种种艺术作品都是人类创作的,因此这种“人本主义”无法避免——比如说《宠物小精灵》中最后获胜的是为人类而战的小精灵,而不是为了小精灵生存环境而战的人类。再比如《X战警》中的正面形象一直是孜孜不倦保护人类的X教授一行,而不是变种人的“民族英雄”万磁王。
然而导演并不仅限于“保卫人类的机器人”就是正义的这种简单地处理方式。在处理施瓦辛格扮演的T-800时导演用了一个高大上的设定,它不单单是一个冷血的、被命令所指控的机器人,而是逐渐学习了人类感情、逐渐从人类的“爱”中改变自己的新形象。比如听从了约翰的建议——不杀生。
《终结者·创世纪》——值得看的,恐怕就是施瓦辛格大爷的那一抹微笑(无剧透)
再比如,这个经典的微笑,学着人类去思考、去爱系统不想让施瓦辛格有“其他的思想”然而施瓦辛格却有了“其他的思想”——这便是人格的伟大。
这种形象毫无疑问是符合“人类主流价值观”的,还记这一部《哆啦a梦》超长篇么,——大雄与机器人王国?这里面本来人与机器人和谐共存,但是王国公主实行了一项计划,移除所有机器人的感情,把他们仅仅当做一个为人类服务的工具。最后在大雄、哆啦a梦和他们的机器人朋友们的共同努力下,打败了幕后黑手,公主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说句题外话,这就是为什么《哆啦a梦》能够超越所有同类作品成为划时代的经典——因为其思想性。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天马行空的未来道具和故事中,包含着浓浓的反对战争、保护环境、热爱动物、珍惜资源、爱与友谊、反对校园暴力、关爱弱智儿童(大误)以及对人类的反思、对科技的反思、对未来的探索。同理宫崎骏的动画,同理这部《终结者2》
在《终结者2》,许多细节我们都可以看到卡梅隆导演怎样冷眼睥睨着这个世界:
比如这个变态的精神病医生,比如拿着仿真枪对打的小孩子回到我们刚才说的机器人情感的话题中,在T-800的人性化进程下,就连莎拉都意识到,这个冷血机器人就像是约翰的父亲。在新电影《终结者·创世纪》中,虽然莎拉管施瓦辛格叫“老爹”,但是这样温情的细节处理,太少太少了。
到最后,施瓦辛格已经完全是一个“人化”的形象了,还不忘幽默一把。
最后的最后,机器人T-800选择自我毁灭,已经不是“机器程序”式的流程,而是一种人性的伟大——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导演在这里,用很明显的证明,T-800是作为一个“人”的选择,而不是“机器”。第一,终结者不能终结自己。
第二,之前无条件服从小康纳的“命令”,而现在他,拒绝了。
他这样选择,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必须毁灭才能终结审判日的到来,为了莎拉和约翰的幸福生活,他毅然走向了烈焰。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