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类似匆匆那年的电影遭吐槽 俗烂青春片报到

2015/9/21 23:31:19 作者:W1-liang… 来源:女物娱乐网
电影《匆匆那年》上映三天,一举突破两个亿,并朝着更高的数字进发,为贺岁档带来第一发捷报。然而在豆瓣上,此片周六晚评分5.7,到了周日早上降到5.6,评分...

电影《匆匆那年》上映三天,一举突破两个亿,并朝着更高的数字进发,为贺岁档带来第一发捷报。然而在豆瓣上,此片周六晚评分5.7,到了周日早上降到5.6,评分下降速度几乎与票房上涨速度成正比。这个评分,在这两年大热的青春片中垫底,甚至比年初的《同桌的你》还要低。

票房那么好,但在内容上,国产青春片似乎还能做到更好。在祖国电影产业类型比内容更卖钱的尴尬之下,秉持着鞭策国产电影质量更上一层楼的中心思想,搜狐娱乐在这里啰嗦两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这样的青春片真的好吗?NO!至少我们的青春不长这样!
【类型比内容更卖钱,真的好吗?】
青春片真的太容易赚钱了。不管电影拍成什么样,有过青春的人,都会去影院缅怀一下自己的,这就是所谓的类型比内容更卖座。
只要你打足噱头,几乎没有赔本的买卖。比如找一部火遍大江南北的小说(《致青春》、《匆匆那年》),或者找一首深入人心的时代之歌(《同桌的你》),再找一堆算是有噱头的明星(彭于晏、郑恺、倪妮、林更新),找个算是有噱头的导演(赵薇、张一白),找个有噱头的明星唱首主题歌(王菲、还是王菲),这项目基本就成了。
遇到这种片子,很多观众在进入影厅的那一刻,其实已经放弃用电影逻辑思考内容本身了,电影变成大型青春回忆录,基本只要拍到能引发共鸣的白衬衣,大操场,早恋,再放几首那个年代的歌曲,感伤的人就能触景生情,开始在脑海中脑补自己那个时候在干嘛,爱着哪个傻逼,做了哪些缺心眼的事情。
所以对于创作者来说,故事本身只要和大多数人的青春差不离就行,大家也管不了那么多了。让人忧虑的是,长此以往,观众也会有厌倦的时候,已经有不少观众看完后在豆瓣时光留言说,《匆匆》与《致青春》、《同桌的你》差不了多少,没有新意,不禁让人忧虑,我们的青春片到底怎么了。
【用班主任视角拍青春片,真的对吗?】
什么是班主任视角?简而言之,这些青春片拍出来,全部是一些样板戏一样的规范行为:早恋、打群架、被同学欺负、暗恋隔壁男生……就像是写一篇毫无感情的规范作文。再不然,就是在各种青春小说、网络论坛上看到的俗套情节:堕胎、劈腿、死人。冰火两重天的程度让人怀疑导演和编剧是不是真的没有读过高中、大学,完全没有曾经经历者的那种主观感受,反倒像班主任偷偷观察着高中大学生活一样片面,电影里只有旁观者的隔岸观火和想当然,没有当事人的活灵活现和深入骨髓。
结构:靠成人视角回忆过去,我们才不会那么苦大仇深好吗!
《同桌》与《匆匆》在结构上拥有惊人的雷同感。同样都是因一场结婚而引发的集体回忆,同样也是从高中回忆到了大学,男女主角同样也是经历了感情的变故最后天各一方。不得不让人怀疑,《同桌》的编剧对九夜茴的《匆匆》原著“借鉴”了不少。
除了大结构上玩不出新花样外,《匆匆》更糟糕的地方在于,即便青春期发生再深刻的爱情故事,当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回忆起来的时候,也不该是一副沉重不堪的表情。回想一下我们平时在聚会,在情人面前回忆初恋的状态,哪个不是云淡风轻,带着一丝调侃地说了出来,更何况在电影里,他们对着的还是一个从国外回来的,只是负责给婚礼拍纪录片的小女孩。
叙事:靠历史事件找时代感,我们没那么关心它们好吗!
爱用历史事件也成为这些青春片惯常的手段。在《同桌》说起了大使馆被炸之后的游行、03年非典。《匆匆》说起了千年虫,说到了申奥成功,还有世界杯上的中国之战。创作者试图用这些历史上的具体截点作为时代坐标,渴望刻画出时代感,同时试图抓住观众的共鸣。这一招或许有效,但用多了,就麻木了。别人李芳芳在2010年就用过这一招,勉勉强强拼凑出了一个所谓的《80后》。
更重要的是,时代坐标是全中国人的回忆,那作为我们大学生,我们在那些时代坐标之下都干了些什么呢?电影里似乎没有拍出太特别的东西,似乎也是和其他叔叔阿姨或者弟弟妹妹一样,在庆祝,在欢呼,没有突出学生的特性。
作为那时候在读高中的大多数来说,要应付应试教育的双肩包已经快把我们的精神世界压垮了,除非是卷子上要考,不然我们哪里会那么关心国家大事。对于那时候的我们来说,大事件不重要,放假放几天更实际。或许只有班主任才会用这样笼统的方式将我们的青春组织起来。

故事:早恋、分手、堕胎、死人,我们没那么狗血好吗!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