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匆匆那年》上映三天,一举突破两个亿,并朝着更高的数字进发,为贺岁档带来第一发捷报。然而在豆瓣上,此片周六晚评分5.7,到了周日早上降到5.6,评分...
《匆匆那年》和《同桌的你》还有《致青春》都有一个剧情设定,那就是堕胎。《致青春》里面更惨,还有车祸,死人。《匆匆》里面倪妮与彭于晏性格的设定是,女主外表闷内心成熟,男主外表倔内心幼稚,配置还是《那些年》的配置,但在情节上,比《那些年》狗血一万倍。先是家人阻挠,然后是男主劈腿,接着是女主跟踪,为了报复跟别人发生关系,在接下来是堕胎,最后天各一方,留下一个信物让男主思念众生——把剧情大纲梳理出来之后恍然发现,这哪里是青春片?这完完全全可以套用在任何一部爱情电视剧里面啊,还是我们小时候常常看的那种。
估计创作者的逻辑就是,在普遍性中找寻特殊性,毕竟是艺术作品,还是需要一些情节上的戏剧张力的。可是戏剧张力不等于狗血剧情,为什么《那些年》能打动人?因为我们的青春时期的爱情就是在操场上牵牵手,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小事情吵架分手的那种,真的没有这么狗血的!
共鸣:情怀不够歌曲凑,不然就是道具凑
除了用音乐,用道具也是非常巧妙的找共鸣的方法。《致青春》的时候,赵薇也四处宣扬为了找那个年代的课本、教师、电视机花费了多少功夫,而《同桌的你》里面也出现了同桌,初恋、打架、小虎队、铁皮玩具、画着李雷和韩梅梅的英语课本、大白兔奶糖……共鸣不够就只能靠这些物品和歌曲凑了。
那么问题来了,用这种方式找共鸣,跟朋友圈里分享的那些类似于《80后才看得懂的几种玩具》的文章、或者在朋友圈分享一首《让我们荡起双桨》,有区别吗?
为什么到了韩国电影《阳光姐妹淘》里面,一切显得那么自然、生动、感人?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