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一部小成本制作引发了来自韩国全体国民的争相热议。有趣的是,该片在并未受到代表韩国电影最高荣誉的青龙奖与大钟奖足够重视的状况下,却成为了韩国...
2011年,一部小成本制作引发了来自韩国全体国民的争相热议。有趣的是,该片在并未受到代表韩国电影最高荣誉的青龙奖与大钟奖足够重视的状况下,却成为了韩国历史上第一部改变本国法律制度的影片。这部动员了包括前任总统李明博在内的近十分之一韩国民众观看的电影,所引发的话题讨论之强烈,甚至于早已盖过了影片本身,继而上升为年度现象级的社会事件。那么,当我们既能够结合现实,同时又回归到影片本身,从影像的角度来重新看待《熔炉》时,或许才能更好地发掘出影像本身无穷的魅力以及影像所肩负的社会使命。
影片改编自韩国作家孔枝泳的同名小说,而小说则取材于发生在光州聋哑学校的真实事件,也正是由于小说出版后所引发的巨大轰动,吸引了当时正在服兵役的孔侑,最终经过多方努力,方才有了如今的电影版本。而由于是改编自真实发生的故事,在剧情方面也必然有着相应严格的限制与流程,导演想要在此方面自由发挥的空间并不大。所幸,黄东赫在严格遵循故事真实性的基础上,最终既保证了影片出色的完成度,也赋予了该片异常鲜明的影像风格,着实令人映象深刻。
以影片开场为例,透过导演高明的处理方式,观众便足以对整个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影片开头,黄东赫就运用了交叉剪辑的手法为观众交代出两个重要线索,一条线便是驾车驶过重重迷雾来到偏远城市雾津教书的主人公姜仁浩,透过车内天气预报以及与母亲的电话交谈,观众足以对这座终年被大雾弥漫的城市有了浅显的印象;而与此同时的另一条线则是一位小男孩在火车道上游走的场景,孩子的眼神中充满了无助与绝望,而远方也传来了火车的疾驰声,此时观众也不禁为孩子的处境而担忧,气氛也随即变得颇为紧张,颇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紧接着便是主人公与小孩同时遭遇事故的过程被一连串快速精准的交叉剪辑所呈现出来,刺眼的逆光、孩子无神的目光、踩油门时的惊慌失措、飞驰而出的火车、被撞裂的车窗、铁道旁的拖鞋……这个仅仅只有三十秒的片段中却拥有如此丰富的元素,也正是在这短短三十秒的交叉剪辑中,影片所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气氛被渲染的淋漓尽致,观众的情绪反映也产生了鲜明的起伏变化。透过这两场事故,一来为主人公接下来的所见所闻埋下阴影,由此奠定影片阴暗晦涩的风格基调;二来由男孩的死也充分调动起观众对于整个故事走向的浓郁兴趣,故事的帷幕也由此正式拉开,而深藏在这重重迷雾中不可告人的秘密,也开始渐渐浮出水面。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