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芈月传的剧王之路 其口碑低迷数字胜利

2016/1/4 21:33:32 作者:T-liqiao… 来源:女物娱乐网
2015年的最后一天,81集大剧《芈月传》临近播出尾声。这一个月它从高开到低走,遭遇了过山车般的口碑变化。而2012年,《甄嬛传》的横空出世,让郑晓龙·····

2015年的最后一天,81集大剧《芈月传》临近播出尾声。这一个月它从高开到低走,遭遇了过山车般的口碑变化。
而2012年,《甄嬛传》的横空出世,让郑晓龙班底成为国产剧顶级制作的代名词之一。
同一制作人马,竟遭遇了不同境地。三年里,什么发生了改变?
1.创作的遗憾
北京通州城区一座创意园区建筑的三楼,临近晚上八点,已是大多数人的下班时间。陈敏正造型设计工作室的主人、电视剧《芈月传》的造型设计师陈敏正,精神头却是正好。
在他用来待客的一间屋子里,梳妆造型头饰一字排开,占据了两米多长的案几。从左往右一一数过来,《武媚娘传奇》武则天登基头饰、《芈月传》芈姝大婚头饰、芈月变身皇太后头饰,一个个曾经出现在剧照和海报里的造型静静伫立。案几的最右侧,则是陈敏正职业生涯曾经抵达的一个高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齐诵语录时的演员头饰,透明的保护盒上还有当时总导演张艺谋的签名。
这位头顶着“影视界第一化装造型师”名号的资深业内人,就在最近卷入《芈月传》开播以来最为喧嚣的吐槽声中。
自电视剧《芈月传》开播后,大批观众纷纷对服化道发表了各式意见,头上堆满了发饰的芈茵丑,头顶插着羽毛的楚国宫女丑,身穿五颜六色衣服的宫女被形容成“彩虹”,就连不同人物大红、玫红、深红色的口红,也被一一指摘。“没审美”、“丑哭”、“妆化得过于现代”等评价,如潮水般涌来。这将陈敏正推上了风口浪尖,而他曾经一手打造《甄嬛传》的经历,也被反复提起。人们似乎很难相信,同一个人、同一个团队的审美和制作水准竟然在三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处于风波中心的陈敏正却显得异常平静。和大多数从业者一样,从11月30日《芈月传》开播以来,他其实根本没顾上打开电视。整个12月的前半月,他几乎都待在横店的剧组里,跟组盯着另一部古装剧的化装造型,回到北京也是一头扎进工作室,做设计、盯图纸、看工人敲制的样品。“观众的评价还是通过各种渠道得知了,我能理解观众的意见。”和想象中的并不一样,他并不回避这些差评的存在。
批评的潮水并未止步于此,历史差错、编剧漏洞、服装质量乃至演员的脸,都在每日更新两集的《芈月传》播出后,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制作粗糙”的致命乌云,也笼罩在这部年度大剧上。按照业内常有的判断,一部古装剧一旦出现这些问题,刨去创作团队的能力,可能的原因只有两个,其一是预算的压缩,其二便是工期的加急。对于这两种说法,陈敏正不置可否。
他这样算了一笔账,“《芈月传》对外公布的总投资额是3亿元,以国产剧的制作标准来看,确实很高。但去掉大牌明星的演出费用,能剩下三分之一就算不错。假设以1亿元的制作费来算,平摊到90集(《芈月传》开机时是按照90集的容量拍摄)里,涉及到数十个核心人物,每个人物跨度近四五十年,每个跨度都有服化道和妆容的变化。坦诚来讲,按照这个戏量,这个投资经费算少的。”
制作时间也确实给他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出于各种原因,陈敏正在《芈月传》开机前40天时才确定进组,“拿到剧本后,剧本又修改了五六稿,做完案头工作,留给制作的时间只有20多天。这20多天要完成前面提到的工作量,时间是十分紧张的。”这也直接导致了《芈月传》很难达到前作《甄嬛传》的精打细磨,“‘甄嬛’我筹备了将近四个月,筹备期结束后还有一段时间和工作人员一直驻组,还在继续做化装造型。相对从容,而且精致。”事实上,拍《甄嬛传》时陈敏正团队甚至拿出了两个方案,一种是比较贴近史实的,一种就是后来大家看到的电视剧版本,“比真实史实更美丽一些”。
“而《芈月传》的拍摄要在坝上草原抢时间,所以说,在一个仓促上阵的状态下,不得不承认,这个戏的遗憾比《甄嬛传》要多。”陈敏正有些感慨,近40年的行业生涯,让他深知自己的工作状态,“给我的时间已成定局,那么能不能超过《甄嬛传》,其实我自己心里很清楚。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工作要做到一个什么状态才能行,所以说《芈月传》播出之后,我也是真的很忐忑。”
这种早在制作初期就埋下的“地雷”,难免被因为《甄嬛传》而期待过高的观众揪住把柄。巧合的是,就在《芈月传》播出前不久,架空题材的古装剧《琅琊榜》的播出,再次抬高了国产古装剧的门槛。“服化道的精益求精”、“礼仪细节的重视”、“拍摄取景的规范”、“时代氛围的还原”等近似“强迫症”的制作风格,已然成了古装剧精品的入门标准。远有《甄嬛传》如大山压顶,近有《琅琊榜》树立类型标杆,《芈月传》的“剧王”之路,似乎一开始就注定坎坷。
2.口碑的失控
对于这样一个耗时三年多、用一线班底打造、斥资超过三亿元的大项目,制片人曹平万万没想到,《芈月传》已在北京、东方两家卫视收视率双双突破4%,网站播放量突破100亿次,收视数据上堪称“十年剧王”,口碑却走到如今的地步。
根据一家著名评分网站的记录,《芈月传》的观众口碑,伴随着剧情的演进并没有呈现“小火慢炖”、缓缓上升的趋势,反而一路直线下滑。《芈月传》正式开播前,观众依据预告片打出了8.6分的期待分;开播5日后,评分直接跌落到了及格线附近——6.5分;开播过半月,评分跌至5.2分;临近开播足月时,评分继续走低,已低至4.9分。“从《甄嬛传》到《芈月传》,就像从《让子弹飞》到《一步之遥》的感觉,第一部都是特别火,让人充满期待,第二部就特别糟心了。”网友“fiweill”在社交网络这样写道。与之相近的观后感则是,“《芈月传》断断续续地看了几集,《一步之遥》就看了个首映,完全没有耐心再看一遍。”
这与播出三年后,仍在这家评分网站保持8.9分的《甄嬛传》相比,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曹平尝试着理解这种变化,更多时候表达的是困惑,“我从身边亲朋得到的反馈是,现在都是一家老少一起看《芈月传》,大家也都很喜欢。”对她来说,那些以接近严厉的口吻抨击《芈月传》制作粗糙、情节简单、人物设定过于小白兔的观众,似乎超过了客观批评的范围,“我们接受善意的批评,而不是那种恶意的攻击。像有些网民,他定格画面来给你挑毛病,我觉得这个就有点过了。因为电视剧是影视作品,是流动的画面,如果你把美国大片拿来定格看,你一定也能挑出它的毛病来。”
当人们把这个问题摆到导演郑晓龙面前时,从《芈月传》依然带来了“四世同堂看电视”的现象入手,他的回答则是自己一贯坚持的大众化审美。曹平也说,“收视率能够代表观众的喜爱度,而且我们的网络点击量也已经破了百亿次,我们用事实说话。”
但在剧评人张本看来,主创人员说者无心的几句话,恰恰点明了这次《芈月传》口碑与收视逆向的根结——“在一个观众习惯分众化的时代,古装剧市场甚至整个电视剧市场日益年轻化,《芈月传》没有针对固定群体,而是坚持走着大众化的路线,希望自己成为一部老少皆宜的电视剧,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张本指出,《芈月传》的创作团队显然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在网络上掌握绝对话语权的,更多是年轻人。尤其针对娱乐性话题而言,年轻人更是发表观点和吐槽的主力部队。因此在网上热议度高、好评度高、人气高的电视剧,一定是获得年轻观众和网友认可的作品。而这些作品的创作者们,大多数从一开始就将目标人群锁定在年轻观众身上。这种有的放矢的题材选择和制作模式,正应对了之前所提到的电视观众‘分众’现象。”
虽然有网站给了差评,《芈月传》的主创团队似乎还是很难接受这种“为年轻观众量身打造”的所谓分众做法。郑晓龙自己就屡次在公开场合表示,“电视剧不能只考虑年轻人的感受,还要考虑中老年观众的感受。电视机前还有很多中老年人,他们也有看电视的权利。”曹平也透露,对郑晓龙团队来说,重要的永远都是电视制作那些由来已久的“金科玉律”:“是‘故事好不好看,能不能引起观众共鸣,能否关照现实,对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而不是‘这个剧赚不赚钱,能不能引起年轻观众的喜欢’。”
而在乐视网高级副总裁高飞眼中,仅目前乐视网60多亿次的播放量,就已打破纪录,但某些评分网站的打分甚至低于及格线,他觉得有些匪夷所思。他明显有所指地提到,“某评分网站给《芈月传》低分,不排除有恶意的因素。我们了解到,有网站相关人员来找我们,声称可以进行某种宣传推广合作,在被拒绝后就出现了大量的差评。”高飞甚至有些愤慨,“我们自己的员工去试验过,个人用户在评分页面打出的五星,会在发布后的瞬间变成一星。所以某网站的评分是否可信,大家可以自行判断。”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