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荒野猎人电影的上映时间 它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2016/3/30 15:33:23 作者:zd-wuchu… 来源:女物娱乐网
《荒野猎人》在叙事中运用了大量没有人物的空镜头,经常性地将数个空镜拼贴成段,每一个镜头都如诗如画,自然光和环境真实天气变化更平添传奇色彩,场面或是纯净或是辽阔

小李在找到儿子尸体后悲痛欲绝,之后的镜头就是浓雾从落基山脉上飘渺而下,宛如一种沉痛的哀悼。而在小李荒野求生的过程中,大片的荒野镜头除了展示环境的艰苦,也通过其冷峻某种意义上暗示了人物的坚韧顽强。这样每一帧画面都在讲述的手法,实在是很像沉默不语的《聂隐娘》的表述。
生存。在这样辽阔坚韧的环境里,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为了生存下去,一切都是可以容忍的。
小李坚忍地靠双手匍匐前进,用生猛的火烧来处理伤口,像熊一样捕捉小鱼并马上撕咬吞下,大口吃着滴血的生肉,这些几近变态的行为在足够的环境渲染下显得理所当然。当生存都成为问题,显然不是什么挑食的时候,饥不择食是理所当然的,小李的这些行为确实显得蛮荒而粗砺,切实地与原始的环境融为一体,在这片文明尚未到达的土地,生存是唯一的本能。
表面上,复仇是这部电影的内核,就像它在香港的译名《复仇勇者》。小李饰演的Glass执着于复仇,对复仇的渴望支撑着他战胜所有看似不可能的苦难,挣扎着怒吼着走出荒野,一路追索自己的仇人。他在石头上一次次写下“Fitzgerald kill my son”来提醒自己勿忘仇恨,在身受重伤,刚刚回到舒适的营地时还坚持亲自出征捉拿凶手。
这与清教徒有仇必报的思想相合,但更重要的,是最后他选择了放下的坦然。历经千辛万苦,几次战胜死神才走出丛林的他,找到了仇人并与之搏斗,在最后一刀了结仇人的关口,他却选择放下,将仇人交给河流对岸的印第安人处理,不再执着于亲手了结仇人的性命。
这种就差临门一脚的行为看似荒谬,但也并非不能理解。Glass不是一个杀戮成癖的人,复仇的过程中,他清楚地知道即使杀了眼前的仇人,儿子也不会回来了。所谓复仇,不过是杀戮的循环,他为儿子拼搏至此,已经是对儿子的告慰,某种程度上,他的复仇已经完成。
更何况,文明社会的法律和规则始终约束着这群蛮荒之地的文明人的行为。人无权剥夺别人的生命,Glass的队友们宁愿放任他等死,再给他一个体面的安葬,Fitzgerald试图给他“安乐死”的做法会受罚,对法律和队长的尊敬,也许是Glass放弃最后杀人的考量,他不至于沦落到与杀人犯Fitzgerald相同的地步。
另一方面,与印第安女子相爱的Glass深受印第安人传统文化和信仰的熏染,印第安人的天命观支撑着他一次次战胜困难坚持前行,而在最终,也是印第安人“复仇在于天命”的思想让他决定放下。在重创对手,自己同样精疲力竭的时候,模糊的意识间的Glass看到一队印第安人,无异于看到了神灵,他将仇人交给印第安人的做法其实等同于将复仇的决定权交还到了神明手中。你可以把这种行为理解成借刀杀人推卸责任的狡诈,也可以理解成《聂隐娘》式的放下一切的淡然。天命至此,何须强求?
与《聂隐娘》相似,《荒野猎人》是一部需要阅读大量相关背景资料去了解当时环境才能读出更多故事之外的韵味的片子。看《聂隐娘》需要了解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状况,而《荒野猎人》的背景则是早期美国殖民扩张史。

19世纪初期,独立不久的美国刚刚站稳脚跟,就开始试探性地向西部伸展拳脚,掠夺印第安人的领地,将他们向西驱逐,一连串的“印第安人战争”陆续打响,甚至开始了对印第安人的大屠杀。试图在美洲殖民地掺一脚的法国人介入其中,而印第安不同部落之间的传统仇恨和战争也使得战况更加错综复杂,本片中涉及的Pawnee和Sioux两组就是经常交战的世仇。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