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历史剧改编:演义并非历史***可通俗化

2010/6/10 11:35:24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荧屏内,三国风起云涌,战事一触即发;荧屏外,四大卫视拼抢收视阵地。”他进一步解释说,在曹操这个形象中,确实包含了对于社会道德伦理的破坏性因素,“翻案”容易造成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

  荧屏内,三国风起云涌,战事一触即发;荧屏外,四大卫视拼抢收视阵地。受益的自然是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了,高希希执导新版《三国》着实再让“三国”迷们过了把瘾,不过距上次首拍《三国演义》已经近17年,人们对改编名著和电视剧的理解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经典与加工创作这一矛盾自开播起就纷争不断。除了网上的“砖家”,对这段历史有过涉猎的专家们又会说什么呢?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龙玲

  实习生展娟娟

  解惑·群像

  历史剧可适当通俗化

  王立群 从2006年起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王立群读史记”系列节目,先后讲过项羽、吕后、汉武帝、秦始皇等,受到观众喜爱,被誉为“最学术主讲人”。

  新版《三国》自开播以来引起很多争议,不少网友批评剧中引用的台词弄错了历史年代,剧情有随意性,特别是“桃园三结义”这样重要的情节,只有几分钟的戏。结果惹得网友们板砖不断。

  历史学家王立群认为,不必带有过于苛刻的心态去观看电视剧《三国》,“电视剧名字既然叫《三国》,在内容上就可以不同于老版《三国演义》。我认为导演高希希有权重新解读历史,它可以既是娱乐的,又是严肃的。 ”他表示,既然编剧用了“三国”而不是“三国演义”作为标题,这就表明了导演和编剧的想法和追求,是想在“似是而非”上来重新讲述自己的“三国演义”。王立群表示,了解历史的途径不见得是单一的,不必一棒子打死历史剧,“一部历史剧,应以尊重历史事实为前提。在利益多元化的今天,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英雄观势必多元化。

  解惑·个案

  演义并非历史的***

  韩品铮 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副研究馆员、委员。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秘书长。

  之前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中,关羽之死基本都没有什么太大争议——兵败之后被孙权斩杀,但到了新《三国》中,导演高希希莫名其妙地把关羽改成了自刎身亡,这让许多三国迷大为光火。

  在韩品铮看来,多数观众以及网友对电视剧《三国》的评价都有些偏颇,“‘三国’是历史,而《三国演义》是英雄传奇。明清年代,市民口味的大众文学迅速发展。而‘戏说’历史在当时十分盛行,至于‘戏说’的方向之一,就是把历史改写成英雄传奇。”韩教授认为,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个前提,当这些人物在电视剧里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形象时,观众们就不也没法接受了。具体到关羽之死的争议,韩品铮认为,高希希作为电视剧导演,是可以为艺术将历史美化或者放大,“这个应该是高希希或者编剧朱苏进个人所解读的历史,反正都是戏说,又有何关系?”

  易中天:一次混搭,风险与好处同在

  厦门大学教授,著有《品三国》《帝国的惆怅》等。

  对于新《三国》最有发言权之一的易中天,却很有意味地在新片上演后“躲”了起来。不过近日他还是在《南方都市报》上撰文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电视连续剧《三国》红红火火地开播了。但诸多媒体要求采访,就只能说声“抱歉”,因为还没看。没看就能做出判断,发表意见,这本事北大某教授也许有,我是没有的,只能三缄其口,以示自知之明。”

  易中天很直白地表达了他对《三国》的观点:如果根据《三国志》改编,就是“历史剧”;根据《三国演义》改编,则是“文艺片”。现在网络和媒体上各种意见吵成一锅粥,原因之一,就在于标准不同。可惜片头什么都没说。看来,他们是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混搭,一锅煮了。混搭也是可以的,还有好处,可以各取所需。如果手艺好,见识高,还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弄不好,就手忙脚乱,里外不是人。

  观点

  解玺璋:跟曹操“翻案”不新鲜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文化批评家。编报、编书20余年,曾获多种全国文艺批评奖。

  新《三国》对于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无疑是具有颠覆性的,著名文化评论家解玺璋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有人所称新《三国》为曹操“翻案”,当然是为了还原曹操原有的形象,但需要警惕的是,这其实和目前的中国社会环境有关,他认为应该警惕这种把“白脸”变“红脸”的思潮:“这个社会似乎更容易认同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更愿意接受以成败论英雄,以财富多寡论英雄,以实力大小论英雄。”他进一步解释说,在曹操这个形象中,确实包含了对于社会道德伦理的破坏性因素,“翻案”容易造成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